<p class="ql-block">作者:韩彦峰</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学兵之歌(原创)</p><p class="ql-block">作词、作曲、指挥:李中元</p><p class="ql-block">演唱:三线学兵</p> <p class="ql-block">视频:大合唱《学兵之歌》</p><p class="ql-block">作词、作曲:李中元</p><p class="ql-block">演唱:乐之者合唱团</p><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三线学兵参建襄渝铁路55周年纪念活动摄制组</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陕西省有一批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女,先后告别父母、参加了三线建设被编为“三线女学兵连”,在男儿群里一枝独秀飒爽英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6日,星期六,多云。在工地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吃完晚饭,全连集合后由连长带队去团部所在地洞河观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这是我们第一次全连集体到洞河看演出,我们班是走在全连队伍的后头,当走了一个多小时快到团部时,只见大家都朝公路的右下方看,等我们走近才看清是在看(5806部队)女子学兵5连的女学兵在卸水泥。</p><p class="ql-block"> 这段公路是由石块垒砌成的,挨着公路边的右下方是一个水泥仓库,仓库的三面有矮墙围挡,上半部是空的,可以清晰的看见女学兵卸水泥干活的场景。只见一辆满载水泥的汽车停在仓库门口,估计是一个班的女学兵在卸水泥,有两个人在汽车上搬运水泥到车边,其她女学兵在车边接水泥,然后搬运到摆放水泥垛的地方卸下。这些女学兵有的戴了顶帽子把头发盖住,有的把头发用头巾包裹住,有的身上穿了件工作服(或雨衣),有的把工作服盖在头上,都戴着口罩。</p> <p class="ql-block"> 这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她们曾有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旅生涯。图为:女学兵回第二故乡,与当年的老房东合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她们搬水泥的动作有所不同,有的直接把两袋水泥包扛在肩头;有的弯腰把两袋水泥包背在背上两手在背后托住;有的一手一个两臂一夹走人。当看到她们卸水泥每人基本上都是同时搬运两袋时,我是感到非常的惊讶,一袋水泥可是重达100斤,两袋水泥就是200斤,一个女生自身的重量一般也就在120斤左右,她们竟然能扛动比自身还要重的水泥,真是了不起! 5连也有我们学校去的女同学,想想她们在学校的样子,再看看现在她们干活的形象,真是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襄渝线的环境真能锻炼人,也能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虽然只是一晃而过,但留在我脑子里的形象却不曾忘却。5连女学兵搬水泥的场景,虽然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它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注:标题系编者所加)!</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刻骨铭心的悲壮记忆——学兵们为共和国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图为:战友情深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 唱!将《学兵之歌》唱响三秦大地,唱响华夏万里河山!</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韩彦峰同志</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p><p class="ql-block">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