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写了一篇小文章《搬家》,朋友在下面评论,说里面的个别句子有点鲁迅的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文章时代感太强,我不怎么读。记忆中只读过《故乡》,因为它收录在初中的课本里,是必学科目。那时间每逢考试,阅读里必有《故乡》的节选,关系到考试成绩,因此对闰土的印象特别深刻。</p><p class="ql-block"> 说到闰土,我想到了几件顶有趣的事。我小学的时候,邻居有个男孩和我一样大,小小年纪大家都喊他老刚,也有人喊他刚娃。不管喊他什么,他都会欢快地答应。他比我小一辈,应该问我喊姑姑。可是小孩子之间哪论这些,他每天去上学的时候常常连名带姓的喊我。我很快答应,便和他一起去上学。农村人小孩子之间直呼其名,大人们也习以为常,没有人就此事提出异议。刚娃弟兄6个,父亲早逝,条件自然差一点。家里边没人重视教育,一有时间就得干各种活计。他没有时间写作业,那些方块字也常常有意难为他。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我便常常把他的作业拿来写一写,权作娱乐。人生有很多分水岭,他投胎时就没有好好选择。等到十多年后,因为家境贫困娶不起媳妇就入赘到了邻村。我也有了工作,嫁了人,就不太回老家了。有一次我回家,正赶上他也回去,见面自然很开心。我忙迎上去,想问他的近况,他脱口而出:“小姑,你回来啦!”因为小时候常常直呼其名,他这一声小姑把我喊的,瞠止结舌,一时哑了一般说不出话来。我脑海里想起他替我背书包,陪我上学在我前面扔纸飞机的情形。我知道他以后不会再喊我的名字了,我和他小时候的情谊因了这一声“小姑”而封存了起来。后来从哥哥们口中得知他干活很努力,日子因为好政策也好起来了,我才略略释怀。</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几十年之后,我们同学聚会,请了中学时的一位老师参加。上学的时候老师比我们年长不了几岁,可是生活的重压让他现在全白了头发。等到大家入座,老师自然是坐了上座。周围都是我们这些同学,大家围着他七嘴八舌地回忆、讨论,热闹非凡。老师忽然指着我开口说:“这是我小姨。”大家哗的一声笑起来,我也笑了。为着老师的多礼,我更加不好意思起来。我们最亲爱的老师啊,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老师的母亲和我是一个村的,按辈份他比我小一辈。除了上学的时候,私下里他经常喊我小姨,我喊他老师。现在的老师,已经身居要职,完全可以对我这个无名小卒视而不见,还在这样的场合里公开这样称呼我,说不感动是假的。他用他的谦卑和修养教会我们对家族礼法和传统的尊重,我忽然明白儿时的伙伴长大后对我喊小姑的原因。我是个不太注重礼节的人,但我自以为能体会老师的心情,这声小姨自然是由他母亲那一支来的。我知道这声小姨里包含着他对他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尊重。就像我父亲去世多年,每每看到父亲熟悉的人也总是格外地亲切。</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五,先生邻居家的小孩两姊妹来我家玩(说是小孩,也有四十岁了,她年轻有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进门就喊:“奶,我来啦。”她和先生的妹妹是好朋友也同岁,她称呼先生的妹妹总是直呼其名,小的时候大概觉得我的年龄离“奶”太远,见我总是笑一笑腼腆得很。我正好有事要她帮忙,让她把我刚捡的两只小猫带回乡下送人,她欣然答应。我们也有好多年没见了,我虽然不习惯她这样喊我,但我看到她们还是由衷的亲切。时过境迁,大家的日子现在都小康了,但是却彼此客气起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熟吧,不过我成熟得也快成老朽了。</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总是喜欢以前的时光,喜欢以前的人。我想,大概在和她们的过往里,藏着的都是我年轻时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