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庄2025文化艺术季参观纪实

燕赵郊人

<p class="ql-block">(本篇文字采用Ai辅助生成,照片均源自现场拍摄。)</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30日上午,我驱车前往宋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路畅通地驶入这片久负盛名的艺术聚落。远远就看见五彩旗帜在蓝天下飘扬,像是大地向天空挥舞的请柬。一座红色的充气熊憨态可掬地立在入口处,仿佛在说“欢迎光临”,而一旁的蓝色兔子则安静地守望着来往的人群。舞台上方横幅高悬,一辆黄色巴士静静停靠,整个场地洋溢着节日般的欢愉气息——宋庄2025文化艺术季,正以最热烈的姿态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宋庄艺术市集,这里正举行“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的开幕式。还没走近,就被那尊巨大的粉色充气机器人吸引住了目光。它圆眼明亮,带着几分未来感的俏皮,像是从科幻梦境中走出来的信使。市集广场上,白色抽象雕塑静静伫立,周围绿植环绕,摊位林立,人们穿梭其间,或驻足拍照,或低声交谈。古典建筑前的电子屏滚动着“创见共鸣”四个字,紫色旗帜在风中轻扬,仿佛在提醒我们:艺术,正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处悄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走进宋庄艺术市场美术馆,罗马柱撑起的山墙上方,“宋庄艺术市场美术馆”几个大字庄重醒目。门前人群三三两两,有的在雕塑前合影,有的仰头阅读横幅上的展览信息。一尊纯白的舞者雕塑在阳光下舒展双臂,仿佛随时会跃入空中。电子屏上轮播着展览主题,我站在人群中,忽然觉得,这里不只是看展的地方,更像是一个让心灵短暂出走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前往上上国际美术馆,外墙由粗粝石块堆砌而成,古朴中透着力量感。橙、蓝、粉三色横幅错落悬挂,写着“2025”与“创见共鸣”,像是一场色彩的宣言。台阶旁的雕塑静静守候,背后高楼林立,现代与艺术在此交汇,毫无违和。而馆内,一场名为“灵境”的主题展正悄然展开,文字展板上写着:“艺术是灵感的碰撞,是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的对话。”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思想在空间中回响。</p> <p class="ql-block">朱曜奎艺术展正在这里举行。海报上“清照应是绿肥红瘦”几个字如诗般流淌,背景山水朦胧,绿红交织,一如他笔下的泼彩世界。走进展厅,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江山入画”。他的画里有山川的壮丽,有秋林的静美,也有海浪的奔涌。《龙脊千秋》中长城蜿蜒于橙黄山峦之间,《碧潮海涛》里浪花拍石,气势磅礴。每一幅画都像一段凝固的时间,讲述着自然与生命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我驻足在《蒹葭之思》前,两只白鹤在水边低首觅食,芦苇随风轻摇,淡绿的天光洒在水面,宁静得让人不忍移步。旁边的《秋河绘色》则是一条溪流穿过斑斓秋林,倒影中金黄与深红交织,仿佛秋天本身在低语。而《雨后的黄山》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像是水墨未干时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霞光洒云海》铺展在眼前,五十厘米宽、一百五十厘米长的画布上,晖染千峰用色彩堆叠出云海翻腾的壮阔。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连绵山脊上,那一刻,我仿佛站在山巅,听见风从远方吹来。不远处,《金秋》与《景色宜人》并列悬挂,同样是60×80的尺寸,却各自诉说着不同的秋意——一个温暖如酒,一个清新如歌。</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竹林中的阳光》,竹影斑驳,雾气氤氲,仿佛能听见竹叶间漏下的光在轻轻呼吸。我站在画前,竟有种被自然拥入怀中的错觉。艺术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不喧哗,却能悄然拨动心弦。</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我再次驱车来到宋庄。10月1日的阳光更加明亮,空气里多了几分秋日的清冽。这次的目的地是平津战役前线总前委旧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轻盈在此形成奇妙的对照。院中一幅水墨画《总前委入城》静静悬挂,笔墨凝重,人物肃然,仿佛将那段风云岁月重新带回眼前。</p> <p class="ql-block">离开旧址后,我前往北京当代艺术馆。馆内正举办“时光之花”第三届女性艺术家作品年展,展览以细腻的笔触与多元的媒介,讲述着女性视角下的时间、记忆与成长。每一件作品都像一朵悄然绽放的花,在静默中释放力量。</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宋庄美术馆。这里没有喧嚣的开幕,也没有巨型装置,只有安静陈列的作品与低声交流的观众。我缓缓走过每一间展厅,像是完成一场与艺术的私密对话。从元宇宙的幻想,到泼彩的江山,从秋林的倒影,到竹林的光影——宋庄的秋天,不只是季节,更是一场持续整月的艺术呼吸。</p> <p class="ql-block">这趟旅程,始于一面面飘扬的旗帜,终于一幅幅沉默的画作。而我,带着满心的色彩与思绪,悄然驶离这片土地。宋庄2025文化艺术季,不只是看展,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游——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的过客,也是它的见证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