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旅顺博物馆(1)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地处大连著名旅游景区——太阳沟历史风景区中心,其前身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1917年4月正式开馆。馆舍为近代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4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6万余件、一级文物218件。</p>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1915年成立的“物产陈列所”,1945年苏联红军接管后更名为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1954年正式定现名。</p><p class="ql-block"> 1915年(民国四年)11月26日,“物产陈列所”成立,内藏图书及文物,所址原为俄清银行旅顺分行。</p><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1日,郭沫若题写馆名改称“旅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物专题陈列》是旅顺博物馆主馆陈列的基本体系。依托于丰富而有特色的馆藏,以《古代青铜器》作为展览的开篇,全年展出《古代漆器》《古代珐琅器》《古代玉器》《东亚三国古代陶瓷》《新疆干尸木乃伊》《古代书画》《古代砚台》《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国古代货币》八个专题。展览以自然采光为主,设有语音导览和多媒体查询等辅助设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佛降魔成道坐像》,公元8~12世纪,比哈尔出土。此为波罗王朝佛像的典型风格。佛施降魔印,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表情严肃,螺发肉髻,右肩袒露,衣薄如蝉翼。这种大型佛像在波罗王朝的佛像中是少见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粉彩“喜上眉梢”纹缸》,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粉彩瓷作为清代瓷器的一种重要装饰技法,其特点在于色彩柔和、淡雅,又被称为“软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鹊和梅花都是吉祥的象征,“喜上眉梢”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是清代瓷器中常见的吉祥纹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雅斋款黄地墨彩四季花卉图缸》,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p><p class="ql-block"> 大雅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天地一家春”景区内的一所建筑,是专供慈禧太后绘画习字的书房。大雅斋的瓷器,于光绪元年至二年由景德镇官窑烧造,色调鲜艳、器形多样、绘画精美,以色地墨线双勾花者居多,无论质地和工艺都极为考究,代表了晚清官窑瓷器的最高水平。由于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疯狂掠抢、打砸,大雅斋瓷器存世甚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藏青铜器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其时间跨度从商代至辽金时代,种类有兵器、礼器、乐器、水器及杂器等,许多器物上铸刻铭文,如洛阳武库钟、冉钲、父乙鬲、父辛甗、吕鼎等。尤其大梁鼎、过伯簋、始皇二十六年诏五斤权等器物的铭文均有确切纪年,不仅可以证信古史、补苴史书的缺佚,而且对研究商周至秦汉的历史和语言文字,都有着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铜钟。</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丁冉先斝(jia)》,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奚斝》,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罗振玉旧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保朿(ci)爵》,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亚戈爵》,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罗振玉旧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皿父丁爵》,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兽面纹爵》,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圂(hun)觚》,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旅觚》,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亚酉觚》,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卵觚》,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冉觯(zhi)》,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守妇觯》,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埶(yi)钺(yue)觚》(残件),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于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罗振玉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他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他以学术的眼光发现挖掘中国传统文献,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刊布流传,其功大焉。</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殷墟书契》《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佚书》《敦煌古写本周易王注校勘记》《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等。</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邓孟壶盖》,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壶中有铭文“邓孟作监嫚尊壶子子孙孙永宝用”。邓国是商王武丁所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大致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邓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饕餮纹觚》,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兽面纹觚》,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鲁士商戲匜(yi)》,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召乐父匜》,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器物中的铭文为:召乐父乍(作)妇改宝也(輝),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夆(feng)叔盘》,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器物中的铭文为: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条(逢)吊(叔)乍(作)季改盟般(盘),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它它(施施)肥肥(熙熙),寿老无期,永保用之。</p><p class="ql-block"> 此件青铜器为夆叔(春秋中晚期脐国贵族)为即将出嫁的女儿铸造,以表达对爱女婚姻生活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梦子匜》,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器物中的铭文为:梦子乍(作)行彝,其万年无疆(疆),子孙永保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亚屰(ni)卣》,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提梁卣》,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田告罍(lei)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器物中的铭文为“田告”,指一位名为“告”的从事农垦的官员。</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子叔壶》,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器物中有铭文:子叔作叔姜尊壶永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戈尊》,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鼓》,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铜鼓,是一种由炊具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发源于云南滇池以西地区,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五省也常有铜鼓出土。鼓面中心饰有太阳纹,既是象征对太阳的崇拜与信仰,也是对铜鼓占有者自身的神化。一大一小叠踞的青蛙是铜鼓表面常见的纹饰之一,表达了古人对于下雨的渴求。</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战国、春秋、汉代的矛。</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战国、春秋、汉不同时期的铜镞。</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素面纹铜铙》,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兽面纹铜铙》,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钟铜》,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蟠螭纹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梁鼎》 ,战国中期(公元前343年)。</p><p class="ql-block"> 大梁,即战国晚期的魏国,此鼎作于魏惠王27年(公元前343年)。大梁鼎铭文告诉我们:此鼎的监造者叫赵智,身份是国家司寇。学术界把这种将制作者或监造者名字铸于器物上的做法称为“物勒工名”。铭文最后一段记录此鼎的容量为四分之一个标准容量单位,战国时魏国的一个标准容量单位为7200毫升,所以大梁鼎的容量是1800毫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王后左相室鼎》,战国晚期·燕(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22年),罗振玉旧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边子蒷(yun)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微鼎》,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吕鼎》,周穆王元年(公元前976年),罗振玉旧藏,该器物为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唯五月既死霸,辰才(在)壬戌,王謇于大(太)室。吕延于大(太)室,王易(锡)吕柜三卣、贝卅朋。对扬王休,用作(作)宝嘉,子子孙孙永用。</p><p class="ql-block"> 专家考证,铭文中饔祭被举行的时间就是某周王即位的元年。如此说来,吕鼎所在时期就是周穆王元年(公元前976年)五月壬戌日。</p><p class="ql-block"> 吕鼎是目前已知青铜器中同时具备王年、月、月相、干支日四要素的两件标准器之一(另一件“臣辰盉”,一九二九年河南洛阳马坡出土,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为金文历谱的排编及西周历史的校勘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父辛鼎》,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保父丁簋(gui)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过伯簋(gui)》,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罗振玉旧藏,该器物为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过白(伯)从王伐反挪(荆),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宝尊彝。</p><p class="ql-block"> 荆,指西周时期的楚国。史书记载:周昭王姓姬,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0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过伯簋的铭文印证了史书记载。</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孙林父簋(gui)盖》,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孙林父乍(作)宝簋,用高(享)用孝,祈眉寿,其子子孙孙永宝用,鼎。</p><p class="ql-block"> 簋,盛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放黍、稷、稻粱等。始于商,盛于西周,沿用至春秋晚期。商周社会,簋与鼎等器物一样,都有标志身份高低的作用。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簋常以偶数出现,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父己鬲》,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元父辛甗(yan)》,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乃子甗(甑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蟠虬纹铜钟》,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雷纹铜甬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兽面纹铜钮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雷纹铜钟》,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虎钮錞于》,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 錞于,青铜乐器。使用时,人们将其悬挂于横木上,用锤敲击錞于肩部。</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为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虎钮錞于》上方的虎钮。</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马钮錞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马钮錞于》上方的马钮。</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铸客豆》,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铜器豆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礼器与食器,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并体现使用者的身份等级。</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环耳豆》,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铜敦(dui)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敦,古代用来盛放黍(shu)、稷(j1)、梁、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翏(liu)生盨(xu)》,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器物中的铭文为:王征南淮尸(夷),伐角、津,伐桐、遹,婴生从,执讯折首,孚(俘)戎器,孚(俘)金,用乍(作)旅盟,用对烈,翟生罘(暨)大妘,其百男、百女、千孙,其迈(万)年眉寿,永宝用。</p><p class="ql-block"> 翏生盨的铭文印证了“周厉王伐南淮夷”这段史实。史书记载:周厉王攻噩之战后,居住在今安张,周厉王亲临成周指挥反击战,最后彻底击败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陈侯簠(fu)》,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簋用于食器,盛黍稷。</p><p class="ql-block"> 器物中的铭文为:隹(唯)正月初吉丁亥,嫩(陈)侯乍(作)孟姜艘腰簠, 用祈眉寿,万年无疆(疆),永寿用之。</p><p class="ql-block"> 铭文记载陈侯的女儿即将出嫁,陈侯制作了这件精美青铜器用来纪念,并表达对女儿婚姻生活的美好祝福。学术界将这种专为嫁女而做的青铜器称为滕(ying)器。</p><p class="ql-block"> 陈国是周王室在中原地区的重要封国之一,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安徽、河南两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楷侯微逆簠(fu)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器物中的铭文为:楷侯微逆乍(作)簠,永寿用之。</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冉钲》,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唯正月初吉丁亥,余口口之孙冉择其吉金,自作钲铖,以□□船其联,□口口大川。口口其阴其阳,口口盂。余以行司师,余以征司徒,余以伐?,余以伐徐,?子孙,余冉铸此钲铖,汝勿丧勿败。余处此南疆,万世之外,子子孙孙,友朋作以永鼓。</p><p class="ql-block"> 钲,打击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柄可执,口朝上敲击发音。常被用于军旅之中,控制军队进退的节奏,还肩负警示的作用。铭文多者更是象征着器主高贵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该器铭文大意为:器主人“冉”铸造这件青铜钮,放置在他率领的船队上,敲击铜征指挥水军,讨伐敌人,并告诫子孙不可损毁丢失铜钲,世代继承英勇作战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刀》,①②③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⑤⑥⑦⑧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p><p class="ql-block"> 鄂尔多斯式铜刀为连柄铜刀,即刀身与刀柄一次性铸成,与中原地区早期流行的需要在柄端安装把手的复合柄刀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这类刀共同的特点是刃口都向外凸出,易于剔剥兽皮、肢解牲肉,是作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来使用的。今天北方地区使用的皮刀,就是由此演变而来。</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p><p class="ql-block"> 北方民族剽悍尚武,短剑是成年男子的必备之物。短剑既是他们马上近距离进攻的利器,也是贴身搏斗和护身的武器,同时还具有勇士身份及对战神崇拜的双重象征。</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鄂尔多斯式青铜饰件》,①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②③ 东汉(25年~220年),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带扣》,①②③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鄂尔多斯式青铜饰牌》,①②③④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⑤汉(公元前202年~220年),⑥⑦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青铜饰牌是一种腰带或衣服上的装饰物,以写实为主,造型生动,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饰牌上的纹饰以草原动物为主,如马、牛、羊、鹿、虎等。</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带钩》,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鼓》,东汉(公元25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锛》,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锛是一种主要用于木材加工的传统手动工具,用于砍削、平整木料表面,如将圆木砍成方形或矫正弯曲木材,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并经历了石锛、青铜锛到铁锛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提链铜壶》,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鍑(fu) 》,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青铜鍑是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器物之一,可一器多用,也便于携带。除用作烹饪炊具外,兼作盛食器,祭祀礼器。</p><p class="ql-block"> 青铜鍑对于探讨欧亚大陆草原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研究其分布地点,将有助于复原欧亚草原民族迁徙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鍑》,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鍑》,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铜鍑是古代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典型炊具,屡见于匈奴、鲜卑及同时代的其他游牧民族的遗存中。</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提梁罐》,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郳茅亭权》,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权,等重之具,犹今之砝码。</p><p class="ql-block"> 郳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置在今天山东省枣庄市附近。</p><p class="ql-block"> 茅亭是一个字,查询了半天也没搞明白“矛”字旁加个“亭”字念什么?谁能告诉我?谢谢!</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始皇诏八斤权》, 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渥(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八斤。</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始皇诏十六斤权》,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灌(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十六斤。</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建康路造权》,元·大德二年(1298年)</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建康路造,大德二年。</p><p class="ql-block"> 路,在元代是二级行政区的统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级行政区。元朝一斤相当于现在60克。</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始皇诏椭量》,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疑者皆明一之。</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始皇诏椭量》,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渥(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延熹五年弩机》,延熹五年(162年)。</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延熹五年八月书言作丁未诏书六石机。郭工李宾史韩忠掾张汜丞赵合令五尝大仆监郭监登造口。</p><p class="ql-block"> 弩机是中国古代弩的核心青铜组件,起源于战国时期,由郭(外框)、牙(钩弦部件)、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等部件构成,通过机械联动实现蓄力与精准发射。其安装于弩臂末端,兼具勾弦、瞄准、激发功能,使弩兼具射程远、穿透力强的特点,成为军队主力远程武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马十石弩机》,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白马十石,东郡白马郭仕弩十石重八斤。</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弩机》,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火铳》,明(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 火铳,是中国最早的火器,内部可以反复装填火药、球形铁蛋丸或石球,威力巨大,在明代战争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负责铸造它们的单位是专门从事兵器生产的中央机构﹣﹣军器局和兵仗局。</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火药勺》,明(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洛阳武库钟》,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1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封二年,雒阳武库丞阏、啬夫菅口、令史乐时、工置造。容十六斗八升,重六十八斤。</span></p><p class="ql-block"> 钟是一种盛放水酒的容器。武库,即秦汉时代,国家储存武器装备的处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卫少主钟》,汉(公元前202年﹣220年)。 卫少主,指汉武帝刘彻与卫皇后的女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南陵钟》,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南陵大泉第五十八乘舆御水铜钟容一石重四十四斤半建平四年十一月长安市造。</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杜陵扁壶》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中的铭文为:杜陵东园铜壶容二斗重四斤八两永始元年供工长造护昌守啬夫宗椽通主守左丞博守令并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羊毕少郎葆调》,汉(公元前202年﹣220年),罗振玉旧藏。</p>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之丰富让我大吃一惊,件件都有铭文,且精美绝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