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封面摄影:张光熙</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刊头设计:沈月敏 题头摄影:</font></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海上艺影》是充满生机的摄影微信群创办的微刊。它不仅是我们宣传报道那些老摄影家的摄路影程及优秀作品的展台;也是广大摄影爱好者展示自己丰硕成果的平台;更是广大摄友以摄交友、互相学习、交流切磋、分享快乐的舞台。我们期盼《海上艺影》在老摄影家和广大摄友们的鼎力支持、热情呵护下,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编者的话</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h1> ▲赵来清,天津摄影家,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赵老师行摄新疆十几年,累计行程二十多万公里,新疆大美山川和民族风情深深的吸引了这位摄影家的视线,他以满腔热情,将摄影镜头倾注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的新疆摄影作品曾在国内外杂志、图书、报纸和网络媒体发表达1000多幅。央视CCTV9故事中国、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天津卫视、天津教育频道《潮天津》栏目,曾前后播映赵来清行摄新疆的纪录片和人物专访。<br><br> 以上精选赵老师的一组【美丽的童话禾木】摄影作品,与摄友们分享 <div><div><br></div></div> ▲祖忠人《巴金的路》的拍摄经过(纪念巴金先生逝世20周年)<br><br> 我于1980年正式调入上海市文联,主要从事收集上海文艺界各类活动信息,并编辑发行《文艺汇摘》的工作,所以与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以及文艺名家有着良好、密切的关系。其中就有我最崇拜的文学泰斗巴金先生。那会儿我经常去他在武康路113号的寓所,拍摄一些巴老工作、学习以及家庭生活的照片,也帮他翻拍整理一些历史照片。由此与巴老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称呼他“巴老”,他也亲切地唤我“小祖宗”。<br> 巴老对杭州有很深的感情,他几乎每年都受邀赴杭州休养。对于从事摄影工作的我来说,当然会不失时机地去拍摄记录巴老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拍照片的极佳机会,为这位文化伟人留下宝贵的历史影像,是我义不容辞又无上的荣光。<br> 我第二次随同巴老赴杭州是1994年4月,时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一行共住杭州疗养胜地——西湖汪庄(现在叫西子湖国宾馆)。当时我的拍摄计划是运用系列组照来反映巴老一天的生活情景,因此我几乎寸步不离,手中的相机镜头始终跟随着巴老的身影,时刻关注他的生活起居与每天的重大活动。<br> 一天傍晚,巴老在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在西湖边游览,不一会儿,我发觉在我们身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从远方延伸而来,正巧一道金黄色的斜阳从侧面投映在巴老的脸上,熠熠生辉。我忽然想起巴金先生的名言“我的心灵中燃烧着希望之火”。此时似乎有一种灵感在激荡我创作的热情,犹如烈焰在我的心头燃烧,我忽然感到,呈现在我眼前的情景不正是这位当代文学巨匠向往美好生活、心系广大读者、追求真谛的绝妙写照吗?我旋即请巴老在原地稍作休息,然后迅速端上相机找好角度,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分别用两台相机(一台装柯达反转片,另一台装富士负片)拍下了这张照片——《巴金的路》。<br> 回沪后不少摄影同仁认为《巴金的路》不仅仅表现现实中的巴老,而且也寓意着这位人民作家所走过的坎坷不平的文学道路和艺术人生。从他安然肃穆的身影中透射出这位文学巨匠“把心交给读者”以及“讲真话”的思想内涵。<br> 这张《巴金的路》照片,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人像金奖。<br><br> ▲刘汉东老师近照<br><br> 刘汉东(网名:拓荒者),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2008年退休后,刘老师通过在淄川区老年大学摄影研修班的学习,经过不断实践 ,使摄影作品在立意、构图、影色调的把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刘老师诸多作品在全国多家专业摄影群微刊中屡屡被采用、刊登。作品还经常参加国内摄影赛事,并多次获奖。2021年12月,在第二届新时代国际摄影大展中,刘老师作品在“生态类”项目中荣获银奖。<br><br> 刘老师攝影感悟:摄影无止境 学习更无止境。多跑、多思、多拍、多交流、多分析,摄影技能才会得到更大进步。<br><br> 以下精选刘老师三幅摄影作品,与摄友们分享。 ▲《对视》 ▲《溪水潺潺》 ▲《红腹锦鸡》 ▲《马帮》摄于西藏日喀则<div><br><div>臧志成 摄影/ 配诗<br><br>山间货运靠马驴,<br>一路风尘驮星月,<br>蹄踏高原铃声去,<br>不负马帮情与苦。</div></div> ▲《蜕变》<div><br>张雪虹 摄影/何丽华 配诗<br><br>蛰伏,是在裂缝里寻求新生<br>呼吸漫过晨昏的刻度<br>它数着鳞片剥落的声响<br>风穿过骨缝时<br>它学会用疼痛打结<br>把月光纺成银线<br>缝补每一道颤抖的时光<br><br>它刚挣破禁锢的茧<br>便为自己缝缀上绝色的冠冕<br>每一寸翅脉都在呐喊生命的璀璨<br>那脱胎换骨的绚烂<br>是向平庸宣战的火焰<br>是岁月在它身上烙下的庆典<br><br>枝桠上还悬着褪色的过往<br>新的灵魂已奔赴蓝天<br>更迭,从不止歇<br>生命脉络在蜕变中闪光<br>毁灭与新生<br>竟是轮回里最瑰丽的注脚</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陈祖德 芭蕾舞剧《家园》 ▲励福华《粉墨沙场》 ▲卢雯 京剧《小商河》 ▲徐龙德 《七侠五义》 ▲周 平《话剧·雨夜惊魂》 ▲阿 兰《朝圣》 ▲丁正民《观》 ▲段明强《丰收的鱼获》 ▲冰凌水《防诈》 ▲方伟《无题》 ▲夫音《阿爸和他的女儿》 ▲侯福樑《母子情》 ▲翟亚平《祈祷》 ▲黃國强《骑手》 ▲周平《远眺》 ▲励福华《钢琴家-丹尼尔·埃斯彭》 ▲默言《挑山工》 ▲龍漢《农家》 ▲陈定良《女摄影师》 ▲楼万林《愛的起点》 ▲阿牛《弹琵琶的女子》 ▲冉 华《塔吉克族叼羊》 ▲汤更生《装筐》 ▲祥海《村妇》 ▲徐新林《骑自行车小孩》 ▲杨长春《到底谁是学生》 ▲张永年《美女骑手》 ▲章祖炜《街头》 ▲子小《两不误的女孩》 ▲老顽童《待字闺中》 ▲龚冠华《欢乐》 ▲张忠林《喇嘛》 ▲蔡解民《宫女》 ▲吕瑛《绿荫棋趣》 ▲蜻蜓《索道滑水精彩瞬间》 ▲陈春山《墨香佳人》 ▲杜莉萍《庆丰收》 ▲刘同兰《情怀》 ▲适雨《父女》 ▲钟泓《姊妹们》 ▲王建国《居延海日出》 ▲徐敖齐《休闲》 ▲陈国定《玩泡泡》 ▲沈明华《思想》 ▲翰墨《淑女》 ▲胡传良《时装周街拍模特》 ▲高荣华《晒酷》 ▲山 石《梦游仙人境》 ▲王举勤《人像》 ▲陆连发《暖秋私语》 ▲完美设计《秋色宜人》 ▲阿芳《雾锁黄山松独秀》 ▲陈冲《三次移位拍摄》 ▲顾巍《寂静的水乡》 ▲馬志龍《旋梯》 ▲张英《抽象习作》 ▲姚坚 《教堂一角》 ▲翰墨《大峡谷》 ▲赵四九《滨江夜》 ▲张凤林《建筑与色彩》 ▲周 鳴《庭院深深》 ▲徐聪美《魔都建筑》 ▲王雪华《临港蓝鲸购物中心》 ▲翟亚平《策马狂沙》 ▲朱琪琳《西域风光》 ▲张忠民《碧水青山》 ▲黄伟助《长城秋浓》 ▲玲玲《 草原之晨》 ▲孙世权《乌兰布统》 ▲童宝兴《光影秀》 ▲王建平《索菲亚大教堂》 ▲吴克金《海滩浪涌》 ▲徐龙德《眺望远方》 ▲雪琼《秋起》 ▲喻天《回家》 ▲郑建新《白雪》 ▲郑钟方《在唐津城上俯瞰》 ▲朱峰《四季常绿》 ▲胡玉平《骏马》 ▲方伟《蝶恋花》 ▲王仲华《雕鸮》 ▲罗西干《日本歌鸲》 ▲王之成《玉头姬鹟》 ▲CJA湖北《血雀》 ▲钟泓《藏马鸡》 ▲张永年《打斗驱离》 ▲孙世权《郁金香》 ▲卢雯《秋英花开》 ▲云中河《蜂戏琼花》 ▲喻天《锦鲤戏莲》<br>》》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本期执行编辑:张忠民</span></h1>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本刊为旬刊,每月5号、15号、25号发布新刊</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