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昵称:早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13101039</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秋,长白山的雨意外地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国家记忆边界的大门。我们辞别被云雾深锁的火山天池,转而向西,去追寻一条名叫图们的江,和一个名叫防川的远方。那里没有单纯的山高水长,只有一道凝固的历史,等在国境线的尽头。</p> 百年风雨图们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图们江畔,国门肃立,86号界碑静默。江水在雨中流淌,对岸朝鲜南阳市的轮廓隐约可见。江风裹挟的不仅是雨丝,更是历史的叹息。这一刻,地图上的界线化为眼前的真实,所有的跋涉都只为亲历这份沉甸甸的边界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雄踞于铁路之上的图们国门,“中国”二字熠熠生辉,庄严宣告着主权与边界。它不仅是地理的分界,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这条钢铁动脉向北可直达朝鲜罗津、清津港,更经此连接俄罗斯远东,是吉林省通往俄朝区域、拥抱日本海的关键通道。它静默矗立,承载着过往的厚重,也维系着未来开放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们江的百年通行史,是一部流淌着荣辱与共的民族记忆。1909年,依《中韩界务条款》所开的码头,曾见证边贸的繁盛。然而日占时期,1932年的铁路桥与1942年的公路桥,却如“流血的血管”,将东北资源经朝鲜掠往日本。历史的转折在此上演:抗战胜利后,它转为支援解放战争的血脉;抗美援朝时,更是坚强的后勤通道。如今,沉寂的铁路国门静立江畔,它承载的沧桑过往与未来的开放希冀,都凝结于这片厚重的土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日本建的公路桥与2017中国修建的公路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们江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河。发源于长白山脉主峰东麓,蜿蜒流向东北,至珲春市密江附近折向东南,于敬信乡防川“土”字界碑处出境后注入日本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图们江畔眺望对岸,朝鲜南阳市静立于岸边,这里是金日成夫人金正淑的故乡。七万人口的边城,通过铁路与公路桥与我国图们相连。几年前图们江洪水肆虐,朝方低洼民居尽数被淹。如今江畔矗立的新楼群,以及连接两岸的新大桥,皆由中国援建,见证着两国一衣带水的情谊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后面高处建筑是朝鲜南阳国际口岸,上挂有金日成、金正日的画像正默默凝视着中朝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浑黄的图们江水比想象中湍急,裹挟着两岸百年的悲欢,向东奔涌。江面不过一箭之遥,对岸朝鲜南阳的房屋、田垄,乃至行走的人影皆清晰可见。距离近得仿佛一声呼喊就能得到回响,现实却远得隔着一个世界。此岸,是平坦公路、观景台与游客的喧嚣;彼岸,唯有静谧的田野与稀疏村落。一江之隔,划开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与时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图们口岸,五星红旗是我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好方式,人们手握国旗肃立在庄严的界碑与巍峨的钢铁国门下,“此生无悔入华夏”的家国自豪感,在每个人心中激荡升腾。</p> 圈河口岸与119号界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圈河口岸,历史的哨音与时代的车轮在此交汇。这座始建于1936年的国际通道,如今是中国连接朝鲜罗先经济区的唯一陆路门户,承载着七成对朝贸易往来。望向彼岸,那座连接两国的钢铁大桥,不仅是物资流动的动脉,更是一座横跨图们江、通往朝鲜东海(日本海)的战略桥梁,无声诉说着地理与命运的深刻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圈河口岸,图们江上并肩而立着两座庆兴桥,构成一道独特的时空风景。下方是1936年建成的旧桥,如今静默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供人观览;上方则是2014年新建、2017年投用的现代化桥梁,以其双向四车道的畅通,大幅提升着中朝之间的通关效率。一新一旧,不仅演绎着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两国关系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们江畔,119号界碑肃然矗立。作为中朝边境图们江沿线的终点,它界定了山河,更承载着历史。碑石虽于2009年依约重修,但其“119”的编号,已为这段漫长的边界刻下永恒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 洋馆坪路堤-最窄国土的心酸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解防川,必从1938年的张鼓峰战役开始。日军战败后,竟将防川140余户百姓强行迁离,划为“禁区”,并封锁了图们江航道。与此同时,苏联亦将控制区前推至江边,致使我国领土仅剩一条宽不足8米的通道与之相连,这便是日后被称为“天下第一堤”的洋馆坪路堤,其狭窄,铭刻着一段屈辱的过往,更是一段被具象化的国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防川的命运多舛。1938年张鼓峰战役后,此地被挤压成一条狭窄通道。1957年的一场洪水,更将这条“生命线”彻底冲毁,致使防川沦为飞地,国人出入竟需借道苏联。1983年,中国在图们江上填石筑路,结束了防川作为“飞地"的历史,1992年,国家斥巨资在图们江中填江筑路,2019年,堤面进一步拓宽至13.5米,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它不再是被迫接受的狭窄,而是中国人亲手开创的通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联合国世界公园是由韩国女士崔珉子教授发起筹建的,旨在加强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的经济文化合作,是横跨中、俄、朝三国的世界公园。但公园目前只有这个巨大的石碑,但愿愿景成真。</p> 防川:一眼望三国的地理奇观与历史之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防川位于吉林省珲春市,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登高远眺,左侧是俄罗斯的哈桑镇,右侧是朝鲜的豆满江市,正前方约15公里处,便是碧蓝的日本海。这里流传着“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说法。然而,这道特殊风景线却是中华民族的一道深深伤痕。1860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包括珲春境内的沿海地区。中国从此失去了在日本海沿岸的所有领土,从日本海沿岸国变成了“望海之国”。正如当地人所叹的“能看到大海,听到涛声,却不能拥抱大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防川的“殇”,是近代中国屈辱与艰难的缩影。站在龙虎阁上,望着近在咫尺却无法直达的日本海,每位中华儿女都会真切领悟到:“落后要挨打、弱国无外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象征性航行权:1991年中苏协定虽确认中国船舶可经图们江通航日本海,但受限于俄朝铁路桥(净空仅7米)和河道淤积,仅允许300吨以下船只季节性通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龙虎阁上,可以清晰地眺望到朝鲜的豆满江市和俄罗斯的包德哥尔那亚镇。天气晴好时,还能看到远处如银色丝带般的日本海,这也无声诉说着那段使中国与日本海海岸失之交臂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鲜-豆满江洞:与我们隔江相望的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罗津先锋市的劳动区一豆满江洞。人口约13000人,主要设施有学校、医院、木材加工厂、火车站等。罗津先锋市是1991年由朝鲜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经济开发区,也是朝鲜唯一外国人不需要签证便可前往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龙虎阁上,您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防川哨所,它位于中俄边界山岗上,因为是我国最东部的边防哨所之一,所以被誉为“东方第一哨”。我静静的凝视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着国家主权与边防战士的忠诚哨所,敬意之感油然而生,我们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防川景区龙虎阁内,我见到了吴大澂于1886年留下的“龙虎”石刻。两个一米见方的篆书大字,以双勾法深深镌刻于花岗岩上,笔力千钧,正是当年他与沙俄勘界时“龙蟠虎踞、卫我疆土”决心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块高1.4米的巨石,不仅是省级文物,更是一段凝固的风云。它从江畔迁至亭阁,从历史走入现实,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何为“一寸山河一寸心”。</p> “土”字碑与吴大懲的坚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影西斜,时近傍晚,在防川景区“一眼望三国”的壮阔景色之后,我怀着一颗迫切的心,沿着栈道向那块象征着国土失而复得的“土”字碑奔去。所幸,在闭园前得见真容,它已被妥善地保护起来,静立在时光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防川的这块“土”字牌界碑,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这块界碑本是1861年《中俄北京条约》设立的界碑之一,按规定应立在距图们江口20华里处,但俄方却擅自立在距江口44华里的地方。1886年,清朝官员吴大澂奉命与俄国重新勘界。他据理力争,最终将“土”字牌向江口方向移动了10多公里,确立了现在的位置。吴大澂还争回了黑顶子地区(今敬信镇)327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争取到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的出海权。他的努力,为后世保住了一片珍贵的国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石无声,却仿佛与百年前吴大澂那场力挽狂澜的谈判遥相呼应。那一刻,所有奔跑的喘息都化为一声叹息:有些土地,一旦失去,便要用几代人的坚守与执着,才能重新刻回版图。下图为女儿2024年4月拍摄,那时“土”字碑还可以近距离拍摄,“土”字碑旁红绿相间石碑为俄罗斯界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防川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提醒我们,既要铭记历史的伤痛,也要珍惜当下的发展,更要努力创造民族复兴的未来。只有自身强大,才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p> 珲春东方第一村-防川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珲春东方第一村”指的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镇的防川村。它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 ,素有“雁鸣闻三国,虎啸震三疆”的美誉 。这个位于图们江畔的边境村庄,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朝鲜族风情,成为许多旅行者向往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昔日饱受“借路之痛”的防川村,如今已然涅槃重生,成为集三国风光与朝鲜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的繁华,正是对那段沧桑历史最有力的回应。</p> 瞻仰吴大懲雕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的晚霞,是我此生见过最为壮丽的画卷。我静静伫立在民族英雄吴大澂的雕像前,落日为他披上金色的光芒。他坚毅的目光穿越百年时光,依然深情凝望着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国土,在那道目光中,我读懂了何为“一寸山河一寸心”。这绚烂的晚霞,或许就是历史对英雄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石无言,却承载着千钧重量。那道目光中的坚守,早已融入每一寸他守护过的土地,在这霞光中获得永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行沿图们江追寻百年边界风云。从国门界碑到防川龙虎阁,在“一眼望三国”的奇观里触摸历史伤痕。吴大澂雕像静立晚霞中,被铁网守护的土字碑无声诉说着“寸土必争”的往事。山河依旧,江流不息,这段边关行终在释然中通透,历史从未远去,山河已作答。</p> 感谢师友们到访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