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就像一阵风,吹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转眼间,我们这代人己两鬓如霜变老,人老就爱回想往事,最值得我怀旧的正是那下乡插队那段苦涩的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2025年国庆期间,回了趟渠县陪母亲,空闲期间,去当年当知青的生产队逛了一圈,拜访了一些朋友,拍了几张照片留存。转眼间下乡插队己53年了,逝去的青春,远去的往事好像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年代的许多往事,那些通用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扎根农村一辈子,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等条幅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小学毕业,1969下半年年就读于渠县城关民中,1972年秋季毕业,但在1972年初不知什么原因,便通知我们毕业,当时就有一个政策,未满16岁的继续升学念高中,超过16岁的就统统下乡。</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1972年7月是一个改变我命运,人生转折的起点日子,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妹妹,年仅16岁多点的我背上被盖,踏上了去渠县城南公社明光大队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开始下地劳动,从此天亮上工,天暗歇夜,整天和锄头、镰刀、粪桶、泥巴打交道。说真的当时还似懂非懂,说是知青其实就是学生,去农村接受再教育,从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的年轻娃,走进了“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村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个头矮小,体质较弱,只能和村上的妇女、儿童做半劳力的活,挖田埂、薅草、割谷子、割麦子、翻苕藤、见样做样。基本掌握了播种、育苗、栽培、施肥、田间管理的工序。夏天的秧田热煞人。麦收以后晚稻开始栽秧,天气暴热,弯腰栽秧时,热的满天挂汗珠,稍不留神那硕大的蚂蝗就爬到腿上,吸你的血,痒的不行还不能抓,抓破后烂了,还要遭罪。</p> <p class="ql-block">住房为一村上土墙加麦草搭的生产队的保管室其中靠边上的一间房,面积不到十平方,一张床就占了三分之一,靠墙而摆,床上铺上谷草,上面铺上草席,一床被子,这样就可以睡觉了,房子中间用竹子编的篱笆挡了一下,外面是灶屋,里面是卧室。那个年代,村上没有电灯,更不要说电视。晚上照明,就是一盏用小瓶子自制的油灯,偶尔在那昏暗的油灯下看看小说,生活单调而枯燥无味。</p> <p class="ql-block">有幸的是,村上的贫下中农勤劳、质扑而善良,经常到我小茅屋问寒问暖,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也很快学会了生存的本领,特别是自留地种植的蔬菜长势也不亚于村民的(原因是无偿用生产队公家的肥料)。</p> <p class="ql-block">在那插队落户的青春岁月,虽然历尽磨难,但与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相处村民们,却结下了深厚情谊,多少次收工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村里的阿姨们,都要让家里人叫我去他们家吃饭。他们那种热情好客的身影,在那个年代,让我很受感动,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雪雨风霜的洗礼,艰难困苦的磨砺,经历了胫骨锤打的锻造,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蜕变。得到生产队、大队、公社的认可。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在一次公社知青会上一致推荐出席1973年度的渠县知识青年代表大会以及达州地区知识青年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出席渠县知青代表大会的城郊区知青代表及各公社代队干部在渠县文化馆留影。本人为第四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我国在1973年恢复过一次全国高考,现在很多人都知道1977年恢复高考,却很少的人知道1973年恢复过全国高考。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全国高考,坐进了渠江城关一小的教室,但这次高考绪束后,由于出了个被利用的交白卷的英雄一一张铁生的“一封发人深省的信”,此次考试被否定,由考试成绩与基层推荐相结合录取。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两年以上知青可以上大学,两年以下只能上中专。就这样,一纸昆明地质学校地质普查找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把我又推向了人生又一个转折端……</p> <p class="ql-block">今天,踏进村口,这么多年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建的水泥路两旁盖起了一幢幢农家楼房,但缺少了昔日的热闹。农户门前不见孩子们的追逐嬉闹,也没有当年村民围坐一起晒太阳聊着天的说笑。据说是因为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进城做生意,老人们为儿孙发挥余热,随儿女四海为家了。只有在春节传统节日回来祭祖回来小住几天。</p> <p class="ql-block">53年过去了,时常怀念那难忘的蹉跎岁月,那段日子在我的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首令人难忘的青春之歌!</p> <p class="ql-block">当年一起的好友,后去西藏当兵,回来后仍在家务农,谈到当年一起干农活的情景,都有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当年陪伴我最多的是右边的这位兄长,身体有缺陷的聋哑人,但是一个扑实、憨厚的热心人。除了在生活上,干活中给我不少帮助,我的自留地也留下了辛劳足印。铭记在心,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见到当年的亲人,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在我们心里永远都不会淡漠。</p> <p class="ql-block">年近古稀的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折腾,童年伴随着自然灾害,少年撞上了文化大革命,青年正需要读书时遇到了插队落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一一知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国庆去当年插队落户有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