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董小宛与李香君、陈圆圆等人齐名,同列“秦淮八艳”。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明亡后董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共度艰苦生活直至去世。去世时只有28岁。</p><p class="ql-block">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董家绣庄",父母对她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俱全的姑娘。</p><p class="ql-block">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p> <p class="ql-block">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暴病,撒手人寰。两年之后,天下乱象迫近苏州,母亲却发现,绣庄已经被奸诈伙计掏空。</p><p class="ql-block"> 白氏又气又急,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而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不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了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改名小宛,不久之后,又回到苏州半塘,高张艳帜。</p> <p class="ql-block">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名震秦淮。虽然不得不屈意卖笑,但难掩清高。有人不喜欢,有些文人雅士反倒颇为称许她的气节。</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有一种客人,年纪偏大,但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喜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子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董小宛便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数年时间,董小宛托身风月,流连山水,在自然好景的熏陶下,容貌秀丽的董小宛更多了超尘脱俗的气质,十六岁时,已是芳名鹊起。她天资巧慧,自幼学得家传刺绣之法,在秦淮河上有"针神曲圣"之称,因此她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占尽了江南芳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这一年,冒辟疆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听到友人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美人"大感好奇。几经周折之下,他由方以智引见,终于得以与董小宛在苏州半塘相晤。当夜董小宛酒宴归来,醉倚在床头,娇弱不胜。二人隔帘相谈,冒辟疆固然惊艳于佳人风姿,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既负气节之名又风流自喜的才子,此次相见,自是心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崇祯十五年,冒与董两人第二次相会,董小宛向冒辟疆表达了委身之意,冒公子始料不及,他借酒醉敷衍,第二天匆忙告别。</p><p class="ql-block"> 小宛无奈之下只好说:"既然公子要走,我就一路送送你吧。"这一送,就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公子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p><p class="ql-block"> 但这样几次三番,相送相追,二人的情感却反而愈来愈浓。《影梅庵忆语》中记载,冒公子偕董小宛同游金山、苏州、杭州,登金山时,"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可谓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二人结成伉俪。</p><p class="ql-block"> 小宛嫁入冒氏之门后,一洗铅华,尽心尽力服侍冒家人,事事亲力亲为,与冒家上下相处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很喜欢小宛,而小宛也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p> <p class="ql-block"> 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 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冒家旅居嘉兴海盐水绘阁的时候,小宛常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小宛葬花。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p> <p class="ql-block">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到冒家之后,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就是小宛发明出来的。人们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冒辟疆自称在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折尽一生清福"。</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宁静生活很快过去了。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冒辟疆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冒大病了三次,都是小宛不眠不休地照顾。他后来回忆道:"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正是董小宛这份无微不至的照护,让冒辟疆得以度过难关。</p> <p class="ql-block"> 然而,尽管董小宛如此用心,却始终都不是冒辟疆心头上的肉!可以想见,共度九年,小宛有多少委屈与不甘。</p><p class="ql-block"> 在董小宛最后的日子里,冒辟疆是否真正被她的柔情感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两个人相处中,冒辟疆一直居高临下地看着董小宛。而在董小宛的心里,冒辟疆更多的可能只是她为自己编织的一个绚丽爱情之梦的载体,她一直活在自己的梦里,并固执地相信自己就是这个浪漫爱情里最幸福的女主角。</p> <p class="ql-block"> 董小宛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录:</p><p class="ql-block">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董小宛因长期操劳、体质虚弱及疫病流行,医治无效而病逝。这一细节源自冒辟疆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其中明确记载“辛卯献岁二日”(即1651年正月初二)为死亡时间。冒辟疆的回忆录《影梅庵忆语》详细描述了董小宛生病过程,包括她日夜照料丈夫、抄写文稿导致积劳成疾等情形。</p> <p class="ql-block"> 明亡后,董小宛随丈夫冒辟疆逃难九年,冒家财产被清军洗劫一空,生活贫困。她虽身体羸弱,仍勉力支撑家计,最终在冒家哀哭声中安详离世。</p> <p class="ql-block"> 冒辟疆因乡试落榜前往苏州散心时,与董小宛在半塘偶遇。彼时董小宛虽为歌伎,但坚持不卖身,保持着孤高气节。两人因文学艺术共鸣结缘,冒辟疆被其才情与气质吸引,开始频繁接触。 </p><p class="ql-block"> 冒辟疆虽对董小宛有意,但因家族和外界压力未能及时兑现婚约。后因冒家变故导致婚事一拖再拖。</p> <p class="ql-block"> 冒家最终为董小宛赎身,两人成婚。婚后生活清贫,冒辟疆赴京任职期间,董小宛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甚至变卖首饰接济丈夫。这段关系中,董小宛展现出单向付出的婚姻观,通过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处理维系情感,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 </p> <p class="ql-block"> 董小宛离世的时候正值28岁的青春年华。一朵花儿正盛开的时节,她却这样凋落了。董小宛号称才女,可惜遗作不多,但从这两首小诗中,或可一窥她当年的风姿。</p><p class="ql-block">《绿窗偶成》</p><p class="ql-block">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p><p class="ql-block">《一柄象牙彩蝶》</p><p class="ql-block"> 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p> <p class="ql-block"> 关于董小宛与冒辟疆婚姻不睦,有人指责冒辟疆初遇董小宛时,就不是十分上心,仅将其视作风月场的玩伴。三年后董小宛因母丧病重,冒辟疆在钱谦益施压下才勉强纳其为妾。另一件事是说,清军南下时冒辟疆多次试图抛下病中的小宛,董小宛跪泣“死也要死在一起”,并用瘦弱身躯支撑全家流亡,其心可鉴!。</p><p class="ql-block"> 尽管董小宛真心对待冒公子,但冒辟疆并不领情。一直将董小宛定位为“贤仆”而非爱侣,后世对冒辟疆对董小宛的“情感剥削”颇有非议。</p> <p class="ql-block"> “浮生已过三千路”撰文对董小宛与冒辟疆的婚姻做了详细解析。</p><p class="ql-block"> 风平浪静不过是假象。董小宛与才子冒辟疆的爱情刚刚发芽,各种麻烦就来了。冒辟疆本身家庭复杂,家族势力暗流汹涌。两人的相识、相知,注定会被各种闲言碎语包围。有说董小宛是“金钱交易”,靠美色博取文人欢心;也有说冒辟疆不过是贪恋风月场虚无的爱情。更尖锐的批评甚至把她描述成没有底线的风尘女子,爱情纯属自欺欺人。可她付出的青春是假的么?</p><p class="ql-block"> 冒辟疆一边有正妻,一边还在外流连,自己又摇摆不定。两个家庭都不轻松,外界看热闹不嫌事大,家庭内部亲人添堵,事情越闹越大。表面看两人各得其所,实际上陷入巨大的精神空洞和社会压力。外面是热议,里面却是难以启齿的苦痛。</p> <p class="ql-block"> 就在大家以为董小宛和冒辟疆的故事快要谢幕时,情节突然反转,来了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潮。冒辟疆的家族在乱世中岌岌可危,董小宛却成了家里最能顶事的人。她不仅用苏州绝学刺绣维持家计,还用烹饪手艺为冒家带来一线生机,成了家族老板娘式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明清更迭,天下大乱,她一边要照顾家里,一边要抵挡外族入侵的压力。这时的董小宛完全不是过去那个小家碧玉,而是能扛大事的女壮士。她站在家与爱之间,拼命付出,连身体都被拖垮。临终那句“肠虽已断,情未断”,把所有风雨都定格在了一个悲壮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表面上似乎一切归于平静,董小宛的奉献让冒家生活重现安宁。实际情况却远比表象复杂。外部是清军步步紧逼,社会局势随时崩盘,冒辟疆身份岌岌可危。内部呢?家族成员态度越来越恶劣,亲人对董小宛的身份始终无法接受,家里合家欢乐变成了明争暗斗。</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头疼的是社会舆论压力:市民不看她的辛苦,只记她的风尘标签,亲戚只在意家族门风,文人朋友间流传着流言蜚语。彼此的不信任越来越深,往昔美好终成幻影。董小宛一边要应付外部战火,一边还要面对家庭内部的冷落。曾经的“佳偶天成”,也只能在历史长河里留下凄凉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 董小宛的传奇,正面歌颂也好,真情守护也好,其实有些地方怎么看都让人皱眉头。如果再说她为爱而死,那不就是把女性全压在感情里了吗?她的聪明才干,反而成了被历史忽悠的工具,难得才女一枚,最后却活成了家族和男人的“贤仆”。</p><p class="ql-block"> 把逆境里苦苦挣扎都归结于“爱情崇高”,其实是在粉饰现实里的无能为力。她的苦难让人同情,坚韧让人尊敬,但这样的“忠贞”到底值不值?难道女人就是天生为别人付出的吗?彩虹背后其实是阴云密布。她的命运,真有那么值得羡慕吗?</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她是坚强的楷模,背后却是现实的束缚和无奈。董小宛不过是被时代推着跑的小草,风一吹就倒,就算有光,也只是昙花一现。</p> <p class="ql-block"> “浮生已过三千路”最后写道:董小宛的故事听起来挺美,不少人还争着夸她“才女为爱奔赴”,可到底是她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被时代和家庭裹挟着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遇到冒辟疆,没有家道中落,董小宛还会被称作风云人物吗?试问,谁会像她一样在人生低谷时还能扛起情爱、家庭、社会的三座大山?28岁风华正茂,董小宛就这样满心都是遗憾的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董小宛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300多年了,但现在仍有很多董小宛式的女子在努力维系着无爱的婚姻。她们洗衣做饭生孩子带孩子侍候公婆和自家爹娘,30多岁就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她们憧憬的爱情躲到哪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 想想鲁迅先生的《伤逝》,当婚姻从初恋的发烧到婚后为柴米油盐发烧,爱就只好退避三舍喽!</p><p class="ql-block"> 爱很私人,但也很社会,爱的热烈起于私情,却毁于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