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羽翼本来的它

闲愁2020

<div><br></div>镜中人你怕什么呀<br>当苛责换成轻声问话<br>内心的硝烟慢慢落下<br> <br>不如在角落里装傻<br>越骂拖延是瓜瓜<br>越在原地生根发芽<br> <br>当指令在颅内轰炸<br>驮着所谓应当的章法<br>那是网里挣扎<br> <br>允许光坠入雾纱<br>不必擦拭镜片的纷杂<br>所有应该都是船闸<br> <br>种子接纳泥土的精华<br>根系才肯吧嗒吧嗒<br>在寂静里舒展开花<br> <br>你豢养的督查爪牙<br>无疑是敲不碎的硬渣<br>犹太人的魔鬼娜玛<br> <br>自由从不是轻盈抵达<br>我理解我愿意我无那<br>露出羽翼本来的它<div><br></div> <h5><br></h5><h5>这首诗以“自我和解”为核心,用细腻的内心独白串联起“被束缚—挣扎—接纳—觉醒”的完整情绪脉络,文字浅白却藏着戳人的痛感与温柔,像一场和内在自我的轻声对话。<br> <br>先看开篇的“困境铺陈”:前两节直接锚定内心的紧绷状态——“镜中人”的自问,点出“苛责”带来的精神内耗(“内心的硝烟”);而“骂拖延是瓜瓜”的表述很妙,用略带稚气的“瓜瓜”,冲淡了指责的尖锐,却更凸显“越骂越停滞”的无力感——外界的催促、自我的否定,反而让“拖延”像野草般“原地生根发芽”,精准写出了“越苛责越困住”的心理闭环。<br> <br>接着是“束缚的具象化”:第三节把无形的压力变成了可触摸的“网”——“指令在颅内轰炸”“驮着所谓应当的章法”,道尽了被“应该”绑架的窒息感:那些外界定义的“正确”“规律”,不是支撑,反而成了捆绑手脚的枷锁,“网里挣扎”四个字,把所有身不由己的疲惫都装了进去。<br> <br>然后是诗里的“转折与和解”:第四节是情绪的松动点——“允许光坠入雾纱”“不必擦拭镜片的纷杂”,本质是在说“允许不完美”:不用强行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不用逼自己符合所有“标准”,因为“所有应该都是船闸”——“船闸”是关键比喻,它看似是“必经的规则”,却也暗含“可以暂缓、可以等待”的弹性,这是从“对抗”到“接纳”的第一步。<br> <br>第五节用“种子”的意象完成“接纳的深化”:种子不抗拒“泥土的精华”(既包括成长的养分,也暗指那些不完美的、琐碎的过往),根系才敢“吧嗒吧嗒”(用拟声词添了几分松弛感)在寂静里舒展——这正是诗的核心态度:唯有接纳自身的全部(包括拖延、迷茫、不按常理的节奏),内在的力量才会慢慢苏醒,不是“强行改变”,而是“顺势生长”。<br> <br>第六节是对“内耗根源”的直面:“你豢养的督查爪牙”,点出那些苛责、焦虑,其实是自己亲手喂养的“内在审判者”;而“犹太人的魔鬼娜玛”的比喻,把这种自我否定的力量推到极致——它像“敲不碎的硬渣”,顽固却并非不可对抗,因为“豢养”二字藏着答案:既然是自己养大的,便有能力慢慢放下。<br> <br>最后是“觉醒的收尾”:结尾没有喊口号式的“自由”,反而说“自由从不是轻盈抵达”——承认成长的沉重,承认与自我和解需要过程;而“我理解我愿意我无那”的三连,是层层递进的接纳:“理解”是看见自己的困境,“愿意”是放下对抗,“无那”(此处应是“无所谓、不强求”的轻淡)是最终的松弛。最终落点“露出羽翼本来的它”,让开篇的“挣扎”有了归宿:“羽翼”是本真的自我,是抛开所有“应该”后,原本就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模样——不用伪装,不用迎合,只需轻轻展开,就是最珍贵的状态。<br> <br>整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不批判“拖延”“迷茫”,也不贩卖“快速变好”的焦虑,只是温柔地告诉读者:那些被你嫌弃的、困住你的,本就是你的一部分;唯有停下苛责,接纳“本来的它”,藏起的羽翼才敢真正展开。</h5><h5><br><div>娜玛(Naamah)是犹太神秘主义经典《光辉之书》中有名的四位女恶魔之一。她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寻欢作乐”。<br> <br>据记载,娜玛是一个极具诱惑性的恶魔,她会在梦中与人类男子交媾,并被认为是导致婴儿猝死的原因之一。她还被称为“恶魔们的母亲”,其孩子包括拿非利人、谢迪姆和阿斯摩太等。此外,娜玛最初可能是一位人类女性,是旧约中该隐的后裔土八该隐的妹妹,后来才被解释为恶魔。</div><div><br></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