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铜仁中南门古城

雨城

<p class="ql-block">入住酒店后,即滴滴打车去铜仁中南门街逛逛。这个门楼原汁原味,观细节有品味。夜幕初降时,我踏入中南门。</p> <p class="ql-block">铜仁古城位于铜仁市中心城区,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有明清建筑103栋、四合大院35个,古巷道11个,码头7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条、市级历史建筑27处、传统民居57处)。铜仁古城是市规模最大、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今人回顾铜仁历史、寻找乡愁记忆的一扇窗口。</p><p class="ql-block">这城,是活的。它不只是砖瓦堆叠的遗迹,而是有人烟、有呼吸的地方。所谓“乡愁”,不是遥不可及的追忆,而是这样不经意的瞬间——老屋还在,人还在,生活还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中南门街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是铜仁市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中南门街历史悠久,明朝时称中南门街,清朝时叫太平街,民国时称金华街,后改名为中山街。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铜仁建府时,明朝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开始夯土筑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城墙改用砖石,中南门城楼也在此时建成。</p><p class="ql-block">一走进中南门,仿佛踏进了一卷缓缓展开的山水长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是飞檐翘角的旧屋,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低语着几百年的往事。我沿着街慢慢走,左手边一座老宅静静伫立,木门斑驳,檐角挑起,像是随时会飞走的鸟。几位老人坐在门前的长椅上,闲话家常,阳光斜斜地洒在他们身上,时间在这里变得很轻,也很慢。</p> <p class="ql-block">街角一处门楣高悬,雕花繁复却不显浮夸,金漆对联在灯笼映照下熠熠生辉。门旁一盏红灯轻晃,照着石阶上几片落叶,静得能听见风拂过屋檐的声音。想象着几百年前,是否也有书生从此门进出,提笔挥毫,留下诗文几行?这扇门,不只是建筑,更像是一道通往旧时光的缝隙。</p> <p class="ql-block">一家老宅的门头格外讲究,三幅装饰画并列而挂,中间是黑底金字,两侧蓝底人物画像,衣袂飘然,似有古风扑面。门前石阶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滑,两侧绿植葱茏,一株小花从砖缝中探出头来,这些老建筑最动人的,不是它们的恢弘,而是它们在风雨中依然挺立的姿态——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一段无人细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mini茶咖馆”藏在街边,名字俏皮,模样却十足古意。木雕窗格、青瓦屋檐,门前遮阳棚下摆着几盆花草,一只油纸伞斜倚墙角。点一杯茶,坐在窗边,看街上人来人往,现代与古老在这里奇妙地融合——有人穿汉服拍照,也有孩子举着冰淇淋跑过。</p> <p class="ql-block">飞山宫的招牌在夜色中格外醒目,红灯笼高挂,白伞轻摇,像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场景。未曾入内,却已感受到那份沉静的文化气韵。这里不靠喧嚣招揽,只用细节说话——一盏灯、一扇窗、一根雕梁,都在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整条街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两岸是灰瓦白墙的老屋,檐下红灯成串,像是河面上漂浮的星火。行人三三两两,有拍照的,有闲逛的,只是漫无目的地走。远处街巷延伸至幽深,仿佛没有尽头。想起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若换作今日,或许该是“古城一晚看灯笼,清晨巷口闻茶香”。</p> <p class="ql-block">“松桃苗医馆”“铜医小吃”……街边店铺招牌林立,既有传统手艺,也有地方风味,这儿的味儿,六百年都没变。或许正是这些日常的烟火,才让古城真正“活”着。</p> <p class="ql-block">父子进士坊</p><p class="ql-block">在街的中间,一座石牌坊巍然矗立,上书“父子进士坊”。明代陈珊、陈杨产父子相继考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我仰头细看那雕花与题字,心中竟生出几分敬意。科举之路何其艰难,而这一家四世科甲,十二贤士,堪称传奇。如今牌坊下电动车穿行,孩童嬉戏,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轻盈在此交汇,竟毫无违和。</p> <p class="ql-block">一条石板小巷蜿蜒向前,两旁砖墙斑驳,爬山虎悄然攀援。脚步声在巷中回响。巷子不宽,却仿佛能通向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一盆绿植摆在墙边,像是主人无声的问候,这样的巷子,最适合一个人慢慢走,不为风景,只为那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巷子尽头,一扇木门半掩,红灯笼挂在门边,像在等谁归来。指示牌上写着“铜仁祥苑家楼”“万山朱砂文化体验馆”,推门而入,里面是间小小的展览馆,陈列着朱砂矿石与老物件,静默中透着神秘。铜仁的“仁”字,据说便源于“朱砂之仁”,凝视着那些红得发亮的矿石,仿佛看见了这座城最初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熊家大院·贺龙旧居</p><p class="ql-block">熊家大院藏在陈家巷深处,石门厚重,红灯高挂。这里曾是贺龙将军驻扎之地,如今成了纪念馆。站在门前,读着墙上介绍,仿佛看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贺龙在此招兵买马,熊家慷慨相助,连他的嫂子也在此安身多年。一座院子,承载的不只是家族兴衰,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尊青铜雕像立在墙前,骑士策马奔腾,前蹄腾空,气势如虹。站在雕像前,久久未语。历史从不遥远,它就在这街角巷尾,凝固在一尊像、一块碑、一座院里,等你走近,等你倾听。</p> <p class="ql-block">一家香囊店吸引了我。墙上挂满五彩香囊,绣工精美,药香隐隐。店门口的招牌写着“香囊配方”,列着安神、驱蚊、提神等功效。</p> <p class="ql-block">古城理发店</p> <p class="ql-block">文庙坐落于东山脚下,建筑面积2026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多次损毁多次修复。</p><p class="ql-block">铜仁府文庙是明朝改土归流运动的产物,是儒家文化向西南传播的重要场所,是中原文化与西南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我再去中南街,这次是从东便门进来,那座石砌的拱门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庄重。门洞幽深,穿行其下,仿佛从现代一步跨入了明朝。门楼上“东便门”三个金字在夜色中泛着微光,两侧红灯笼映得人面润。站在门口,回望车水马龙的现代街市,再看眼前这古意盎然的街巷,竟有种穿越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食3🥣老妈蹄花,饱饱的打🚗回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