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卷首语 </b></p><p class="ql-block"><b> 研途撷英,教行致远</b></p><p class="ql-block"> 2025初中英语国培的旅程行至终点,那些倾听名师现场课的专注、参与教学观摩活动的思考,仍在心底回响。</p><p class="ql-block"> 数日沉浸式研训,我们于名师课堂中取教学真经,在观摩研讨中聚育人共识,让新课标理念与实践智慧深度交融。</p><p class="ql-block"> 此程暂别,亦是新程开启。愿带着研途收获,回归英语课堂,以更专业的姿态,守护每一份学习热情,书写教育新篇章。</p> 第一篇章 微课展风采,能力新突破 <p class="ql-block">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纪利利老师带来的英语教学展示课极具启发性。她以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下册“Unit 11 Rules Matter! Making rules”为主题,聚焦“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为参训教师呈现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盛宴。</p><p class="ql-block"> 整堂课围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大目标层层推进,各环节衔接自然且逻辑清晰。纪老师巧妙采用项目式教学导入,以“韩国学生来灵宝参观”为核心情景主线,用贴近生活的场景唤起学员兴趣,顺势引出第一个教学场景,带领大家逐步深入课堂内容。随后,她先引导学员剖析文章结构,通过针对性的阅读段落任务,让大家在拆解文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领会因果关系的英文表达逻辑;紧接着,课堂转入小组协作模式,学员们围绕多元任务展开互动——从共同圈画文中表示顺序的词汇,到一起探讨因果关系图的填写思路,再到结合学校、购物、交通等日常场景,动手绘制专属的因果关系图,让抽象的语言知识在协作中落地为具体能力;最后进入迁移创新环节,纪老师设计“给韩国交流学生写英文信”的任务,要求学员在信中结合具体场景阐述规则的必要性,同时传递欢迎之意,成功将英语运用从课堂练习推向真实生活语境。</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程以“规则与因果关系”为纽带,凭借环环相扣的任务设计,既夯实了学员的英语读写技能,又传递了“以用促学”的教学理念,不仅为初中英语课堂的实效化、生活化教学提供了鲜活范例,更让参训教师在沉浸式学习中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张甲佳老师的微型课聚焦“询问疾病及看病就医”主题,紧扣听说课核心目标,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有趣的互动设计,</p><p class="ql-block"> 让英语听说变得实用又好懂。不仅帮学生掌握了“看病就医”的英语表达,更培养了他们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情境中学习,在运用中掌握”!教师以“一首身体部位的歌曲”导入新课,接着引出身体疼痛的一些词汇,最后引入重点句型,“ What's wrong with...? ”/What's the matter with...? “ I have a... ”“ You should... ”,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操练,让学生把核心句型自然融入场景,避免了孤立教句型的枯燥感,让学生直观感知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场景,降低了听说学习的难度。课堂活动遵循“输入—操练—输出”逻辑:先通过听录音提取关键信息(如疾病名称、建议),夯实“听”的基础;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患者与医生对话),强化“说”的实践;最后设置“给生病同学提建议”的拓展环节,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环节衔接流畅,目标达成度高。本次微型课是一节目标明确、设计扎实、互动有效的听说课,教师准确把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语言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若能在听力难度、任务真实性和文化渗透上稍作优化,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将进一步提升,更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屈梦诗老师的微型阅读课目标定位精准,紧扣课标要求:以“Hope Project”为主题,聚焦“获取信息-分析意义-情感升华”的阅读目标链,既落实了仁爱版教材“贴近生活、培养人文素养”的编写理念,又契合初中英语新课标对“人与社会”主题语境的教学要求。阅读活动设计梯度清晰:从“速读找关键信息(如Hope Project的帮助对象)”到“精读分析细节(如具体帮扶案例)”,再到“拓展讨论(如何为公益出力)”,层层递进,符合初中生阅读认知规律,有效突破“理解公益项目意义”这一教学重点。情感渗透自然且深刻:通过展示受助学生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享身边的公益故事,将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培养结合,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希望工程”的社会价值,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p> 第二篇章 评课促成长,收获齐分享 <p class="ql-block"> 今天听纪利利老师的课,深刻感受到她将国培所学的专家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深度融合的巧思。课程紧扣“Make different rules”主题,以“韩国友人来中国文化交流”为情境导入,既符合新课标“创设真实语言运用场景”的要求,又快速聚焦教学核心,新颖且有代入感。</p><p class="ql-block"> 教学环节以“研学路线”为主线展开,从函谷关文化铺垫,到学校、餐厅、图书馆等生活化场景的规则探讨,还结合学生熟悉的“Party rules”自然引出课文内容,这一设计呼应了“情境教学法”中“以生活场景激活学习兴趣”的理念。她先引导分析文本中“规则制定的原因”,再延伸至中国家庭规则、图书馆规则,通过餐厅规则拓展练习巩固知识,层层递进的设计契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p><p class="ql-block"> 课堂以“学以致用”为落脚点,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展示规则,既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了传播中国文化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双重目标,为高效课堂提供了生动范例。</p><p class="ql-block"> 市一中 师娟娟老师</p> <p class="ql-block"> 张甲佳老师这节课我刚才听了以后,我觉得这个老师,现在进步还是蛮大的。我认为张老师他在教学设计上有几个亮点,其中有一个 debate 争论。张老师这节课其实无论从这个图文匹配,还是说复述对话,以及不论小组的pair work 还是 group work,我觉得其实他都是突出了培养学生迁移创新的一个能力。多元化的这个活动贯穿了我们的整个课堂,有效的提升了学习的语言能力! 灵宝市实验中学 李文娟老师</p> <p class="ql-block"> 屈梦诗老师的这节阅读课围绕“希望工程”主题展开,深度融合语言知识传授、阅读能力培养与德育价值引领,完全契合新课程“素养导向、学科融合、实践育人”的核心理念,整体设计科学且富有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目标定位:三维目标融合,紧扣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该课以“希望工程”为载体,延伸至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组织,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通过“分析规则意义”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帮助”的价值,实现思维与价值观的双重提升,精准对应新课程要求。</p><p class="ql-block"> 二、教学环节:情境驱动+任务链设计,体现“以生为本”</p><p class="ql-block"> 1. 情境真实化,激发学习兴趣:以“Minmin” 的希望工程受助故事”为线索,从“Free talk”引入个人经历,再延伸到希望工程的整体介绍,让抽象的“慈善项目”变得具象可感,符合初中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有效调动学习主动性。</p><p class="ql-block"> 2. 任务梯度化,落实能力培养:设计“Pre-reading(预测)—While-reading(分层阅读)—Post-reading(应用)”的完整任务链,实现“输入—内化—输出”的闭环。</p><p class="ql-block"> 三、德育渗透:学科融合,实现“润物无声”</p><p class="ql-block"> 该课通过三大维将度“德育”与“英语教学”自然渗透。在内容层面,聚焦“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学生”,让学生在了解项目成果(如“筹集87.3亿元”“建设学校”)的过程中,体会“奉献、互助”的精神;活动层面:通过“设计希望工程海报”的作业的分层设计(必做+选做),既给学生明确任务方向,又提供拓展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传递公益理念;价值升华:以“真正的快乐来自帮助他人”为开篇,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关联,引导学生树立“用行动让世界变好”的价值观,契合新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 四、细节设计:关注差异,强化学法指导</p><p class="ql-block"> 作业设置“必做(制作海报)”与“选做(阅读更多故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面向全体、兼顾差异”;</p><p class="ql-block"> 总之,该课既是一节逻辑清晰的英语阅读课,也是一次兼具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德育课。它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将“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德育渗透”有机融合,为初中英语“学科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p><p class="ql-block"> 一高初中部 马选楞老师</p> 第三篇章 专家精点拨,素养再进阶 <p class="ql-block"> 张瑞娟,安阳市教育教研中心初中英语教研员,河南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小学高级教师,人教版新教材培训专家,七次参与河南省中考命题、审题工作和河南省中考英语听力女声录音工作。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首批初中英语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研员”、 “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第三届初中英语优质课一等奖”、“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安阳市初中英语终身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瑞娟老师对这三节课做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她的点评兼具深度与实用性,既点评课堂核心优劣,又指引教师成长路径,现将要点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微课点评:肯定亮点,直指问题,分课指导</p><p class="ql-block">1. 肯定与期待:认可三位教师在国培微课中的展示表现与成长潜力,明确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助力教师完成从碎片化认知到系统化理解的专业“蜕变”。</p><p class="ql-block">2. 现存问题:精准指出微课设计与实施中的短板,包括师生互动性薄弱(教师控制性过强)、课程思政融入生硬(存在“插播”“硬塞”痕迹)、板书设计被忽视,以及部分课件素材(如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缺乏背景知识补充,影响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3. 分课型建议:针对不同课型给出具体优化方向。读写课需深化“创造”环节,结合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听说课要强化教学整体性与听说关联性,达成“以听促说、以说促思、听说整合”目标;阅读课需保持“读前-读中-读后”的清晰教学逻辑,补充素材背景知识以适配学生认知水平。</p><p class="ql-block">二、教师专业成长:六大要点构建提升路径</p><p class="ql-block">1. 立足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研究课题,主动拓展教材外优质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2.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渠道,常态化观摩优秀课例,借鉴先进经验;</p><p class="ql-block">3. 深入研读教育教学理论文献,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实现理论知识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4. 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科学设计教学方案,避免“纸上谈兵”;</p><p class="ql-block">5. 重视听课反馈,结合建议及时优化教学方案,补齐教学短板;</p><p class="ql-block">6. 通过公开教学开展反思总结,合理安排2-3次试教,逐步打磨教学细节。</p><p class="ql-block">三、新课标解读:聚焦高频关键词,明确教学要求</p><p class="ql-block">2022版新课标中,“核心素养”(70次)、“学业质量”(34次)、“课程内容”(31次)等9个关键词出现频次显著较高,是教学核心导向。教学需紧扣核心素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摒弃盲目教学模式,注重融入巧思设计,提升课堂实效。</p><p class="ql-block">四、教学实践优化:细节建议与课型方案、德育渗透</p><p class="ql-block">(一)教学细节建议</p><p class="ql-block">1. 板书设计:需兼顾逻辑性(串联知识脉络)、实用性(服务教学目标)、美观性(提升视觉体验),采用“课前构架-课中生成-形式巧思-细节加分”四步法,做好主板与副板分区,并运用分色原理突出重难点;</p><p class="ql-block">2. 语音素养:英语教师需强化标准语音语调训练,发挥语言示范作用,为学生营造优质语言学习环境;</p><p class="ql-block">3. 课程创新:鼓励以诗歌为题材设计公开课,丰富教学内容维度,增强课堂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二)分课型实施方案</p><p class="ql-block">1. 读写课:核心逻辑为“读写深度融合”,搭建“输入—内化—输出”完整链条。实施步骤为:精选优质文本→拆解文本结构、提炼逻辑→通过仿写铺垫基础→引导创作实现能力升华;同时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规律。</p><p class="ql-block">2. 听说课:核心逻辑为“以听带说、以说促思”,实现听与说高效联动。实施步骤为:用情境化听力材料激活学生已有认知→设计阶梯式口语任务(从问答过渡到复述,再延伸至讨论);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即时语言反应与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3. 阅读课:核心逻辑为兼顾“降低理解门槛”与“培养思维能力”。实施步骤为:通过“图片辅助+背景铺垫”降低文本理解难度→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核心内容→深挖文字背后的意境、辞理与情感;建议优先选择诗歌等富含思维价值的文本,培养学生深层阅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p><p class="ql-block">(三)德育渗透实施要点</p><p class="ql-block">1. 规避误区:摒弃“贴标签”式的生硬德育设计,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p><p class="ql-block">2. 融合方式:紧扣教学内容自然融入德育元素,例如借助文本中的人物故事传递品格力量,通过话题讨论渗透正确价值观;</p><p class="ql-block">3. 核心目标:实现语言教学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让课堂既“传语”又“传情”,既“授业”更“育人”。</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微课点评让我们受益良多,既肯定了成长,也点出互动弱、思政融入生硬等问题,为我指明教学优化方向。其分课型建议与实施方案,给读写、听说、阅读课提供了可落地路径,尤其是“输入—内化—输出”逻辑与阶梯式任务设计,解决了我过往教学困惑。</p><p class="ql-block"> 同时,张老师提及的教师专业成长六大要点与新课标解读,让我深知理论结合实践、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后续我会尝试用“课前构架—课中生成”设计板书,将德育自然融入课堂,把国培所学转化为教学实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p> 第四篇章
培训终章至,寄语递期盼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老师们,为期12天的英语国培之旅即将画上句号。看着大家从初遇时带着教学困惑而来,到如今满载新思路、新方法返程,我们由衷为大家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里,我们一同见证了大家在课堂实践中打磨技能,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每一份认真的笔记、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藏着对英语教学的热爱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离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教学征程起点。希望大家带着国培的收获,把所学所悟融入日常课堂,让更生动的英语课点亮学生的成长路。洛师永远是大家的“后盾”,期待未来能听到更多大家在教学一线发光发热的好消息,常回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b>卷尾语</b></p><p class="ql-block"><b> 国培终章,逐光前行</b></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为期数日的2025初中英语国培之旅已悄然抵达终点。这是一段满载收获的旅程:我们曾围坐探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在案例分析中碰撞教学智慧;曾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在模拟授课中打磨教学细节;更在专家引领下,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的温度与深度,解锁了分层教学、情境化课堂等实用教学技巧。</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专注的聆听、每一页详实的笔记、每一场热烈的研讨,都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珍贵印记。国培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的教学之路上,愿我们带着这份收获与热忱,将所学转化为实践,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深耕细作,用更专业的教学能力,点亮学生的英语学习之路,共同书写初中英语教育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