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推动文言文教学从“浅层知识传递”走向“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培育”,由魏都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深度学习视域下文言文教学展示”教研活动于10月23日上午在许昌市天宝路学校教学楼五楼录播厅举行,全区初中语文教师齐聚一堂,魏都区教体局副局长张建军、天宝路学校书记张艳莅临现场。</p> <p class="ql-block">活动第一项是青年骨干教师示范课,通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跳出文字释义的浅层理解,潜入文本的文化肌理,触摸作品的精神内核,最终实现与经典作品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许昌市第十六中学教师岳丽亚讲授《〈论语〉十二章》。课堂伊始,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夯实基础;随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词句与思想,串联“治学之道”与“修身之法”两条主线。结合“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贤哉,回也”等章句,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在情境中实现价值认同。最后鼓励学生选章句为座右铭,将经典智慧化为成长力量,实现知识、思维与人格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许昌天宝路学校教师马浩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构建了“读文—析事—观景—悟心”的课堂路径。诵读中梳理夜游脉络,通过比较体会语言精妙;小组讨论鉴赏意象与修辞,感受“积水空明”的意境;最后通过补写神态动作,结合苏轼贬谪背景,体悟其旷达与超然。课堂由景入情、以情启智,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提升审美与思维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拥抱美。</p> <p class="ql-block">魏都区实验学校教师王思夕讲授《岳阳楼记》,通过“读偶对、探虚实、谈忧乐”深入文本。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四字句的整齐流畅与偶句的凝练传神;又通过时间、视角、意象的探究,明析手法;最后,结合范仲淹“四起四落”的生平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信念,引导学生在当代情境中谈“忧乐”,实现精神传承。整堂课由语言到写法,由写法到情怀,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提升审美鉴赏力与文化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课例展示后,各校代表围绕三位授课老师的现场授课情况展开交流:三位教师的课例紧扣深度学习理念,为文言文教学树立典范。岳丽亚老师以双线牵引探究,结合座右铭转化实现知识内化;马浩老师借“读文—悟心”路径,通过补写与背景联结深化情感体悟;王思夕老师层层递进,以“忧乐”解读现实生活,推动思维进阶。同时大家也聚焦教学细节提出建议: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可增加跨文本比较任务,深化文化认知。</p> <p class="ql-block">最后,魏都区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商艳琼老师进行总结。商老师结合近年中考文言命题趋势和许昌市中考阅卷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知识储备不扎实、思维能力待提升等问题,强调文言文教学应该从语言之根、文章之法、文章之美、文化之魂、批判之光等5个方面进行深度教学。文言教学需落实“五层路径”:打通语言障碍、解析结构章法、鉴赏艺术特质、探究精神内核、开展时空对话,紧扣深度学习课堂评价五维度,通过恰切问题与任务撬动学生思考,避免模式化教学,真正让“文化之魂——精神本质”的传递落地,为文言深度学习明确了实践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本次教研展示中既有细致的语言分析,也有开放的思维碰撞,让文言文学习成为滋养心灵、提升能力的过程,不同的教学路径与课堂风貌却都围绕着高阶思维与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活动虽已结束,但探索从未停止。魏都区初中语文将继续以研促教、以思共进,不断优化课堂实践,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收获成长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