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山岭下村懷苏雪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巍巍黄山少女來。</p><p class="ql-block">紉佩香蘭俊雅才。</p><p class="ql-block">亂世逆旅文坛起,</p><p class="ql-block">横眉巨擘青史裁。</p><p class="ql-block">文存两岸自传承,</p><p class="ql-block">岁过百年異鄉回。</p><p class="ql-block">縱死明身猶未悔,</p><p class="ql-block">如今空餘桂花臺。</p><p class="ql-block">黄山区永丰乡岭下村,苏辙后人才女苏雪林,系鲁迅文坛夙敌。曾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公案,为后人乐道。</p><p class="ql-block">苏雪林笔名有绿 、灵芬、</p><p class="ql-block">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梅、天婴等。1899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村(现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1949年离大陆去台,在台大任教。 1998年以101岁高龄从台返乡省亲。102岁在台南辞世。</p><p class="ql-block">岭下村有桂花王树一棵,故居门口栽有桂花树两株,至今犹怒放馨香如故。</p> <p class="ql-block">苏雪林(1897-1999),原名功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天婴、杜苦等,安徽省太平县 人,生于浙江瑞安。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后回国在几所大学任过教授。1949年赴香港任职于真理学会,次年至法国研究神话。1952年转台湾做教授,1973年退休。苏雪林在台湾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兼写小说、剧本、传记和散文,所著甚丰,计有散文随笔集十七本,除四十年代的《青鸟集》、《屠龙集》外皆为在台湾完成,曾获台湾“教育部”文艺奖、“文复会”第三届中正最优写作奖、中山文艺创作奖、第六届“国家”理论奖。1999年4月21日,皖籍居台著名老作家苏雪林先生在台南逝世,享年102岁。</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初,苏雪林曾被称为阿英“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其散文除若干写景外,多为记人人叙事抒怀的随笔小品。其文语言明快,文白夹杂而多见理趣,虽然未必十分深刻,但也已颇具学者散文风范。只是她曾撰文攻击过鲁迅、郭沫若等左翼作家及发表过反共言论,因此在大陆不为人所喜。</p> <p class="ql-block">苏雪林与鲁迅曾有师生之谊,后因文学观念、政治立场分歧,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著名的论争对手,苏雪林更是长期发表文章激烈批判鲁迅。</p><p class="ql-block">鲁迅对苏雪林的评价集中于其早期创作,曾肯定她小说中“女性作者的细心”,但对其后来的攻击未直接回应;苏雪林则在鲁迅逝世后持续撰文,观点多被主流学界认为带有偏见与时代局限。</p> <p class="ql-block">1928年-1936年(鲁迅在世时期):苏雪林主要在文学评论中表达对鲁迅的分歧,如认为鲁迅作品“过于阴冷”,但未进行公开激烈攻击;鲁迅在私信和少量评论中,仅客观提及苏雪林早期创作的细腻,未针对其观点展开争论。</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苏雪林态度转变,致信蔡元培、胡适等人,称鲁迅“思想褊狭”“人格卑劣”,开启公开批判序幕。</p><p class="ql-block"> 1937年-1940年代:苏雪林陆续发表《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鲁迅的杂感》等文章,从文学风格批判上升到人身攻击,观点被学界普遍认为掺杂个人情绪与政治立场偏见。</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后:苏雪林在台湾仍持续撰写相关文章,但其批判内容因脱离大陆文学语境,影响力逐渐减弱,主流学界多将其这一时期的言论视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争议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童年经历(第一次回岭下):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只能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只能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这一段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苦读史,为她后来的创作及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914年,苏父为工作方便而迁居安庆,苏雪林才得以进入当地一个基督教办的小学读书。其间模仿写作古典诗词,仅半年,苏雪林便又随母亲迁回岭下村,停止学业。不久,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登报恢复招生,苏雪林得知消息后,“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闹”,终于说服了祖母和乡里顽固长辈,携带她和堂妹至省城投考。</p><p class="ql-block">女子师范:1915年,苏雪林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此间她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以“五四人”理性的观点看世界,以高才和卓识开始显露其出众的文学才华,她发表于《晨报》副刊、《盖世报》特刊上的文字“渊雅清逸,名满一时”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国风日报》副刊”学汇” 等处发表政论性文章,参加社会问题的论争,成为当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最擅文学的“四大金刚“ 之一,“安徽才女苏梅”的名字京城盛传。1919年毕业后苏雪林留在母校附小教书,但她不甘于做一辈子小学教师。于是,苏雪林与庐隐结伴同行,离开安庆,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系主任陈钟凡先生的帮助下,很快从旁听生转为正科生。</p><p class="ql-block">国外留学(第二次回岭下):1921年秋,苏雪林前往法国留学,考入海外中法学院,先学西方文学,后学绘画艺术。</p><p class="ql-block">1925年,因母亲生病,苏雪林回国来到岭下陪伴母亲在故乡盘桓半年之久,随后在故乡完婚。婚后不久,母亲病故,苏雪林便随丈夫去苏州安家。其夫在苏州东吴大学执教,苏雪林则应苏州基督会所创办的景海女师之聘出任中文系主任,并由陈钟凡先生介绍在东吴大学兼授古典诗词课。</p><p class="ql-block">1927年,苏雪林随丈夫返回上海,翌年,经人介绍在沪江大学教书,后又和丈夫一起重返东吴大学。1928年离开沪江大学,后到安徽大学任教。此间她一面忙于教学,一面勤奋创作,成名作自传体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于二十年代末先后问世,这两部作品曾风靡全国,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她的笔名“绿漪女士”备受关注,与当时活跃于文坛的冰心、 凌叔华、冯阮君、丁玲一并被誉为最有影响的五大女性作家。</p> <p class="ql-block">1931年,苏雪林离开安徽大学,到武汉大学任教。任教期间,她勤奋刻苦,一方面以爱心、 耐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一方面又在教书之余,努力著书立说,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苏雪林这期间还致力于古典诗歌与古代文学的研究,出版了《李义山恋爱事考》(后改名为《玉溪诗谜》),《鱼生活》、《唐诗概论》、《辽金元文学》等著作。</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苏雪林随武汉大学师生迁往四川。此时,她虽潜心写作,但难以控制自己对民族遭难——”国将亡”的忧虑和担心。抗战一开始,她便将自己多年积蓄的薪金、版税和稿费拿出来,买了五十两黄金,献给危难中的国家。还不断地拿起笔记述侵略者的血腥罪行,如《乐山敌机轰炸记》、《敌人暴行故事》等,并出版了《南明忠烈传》来激发国民的自卫意识和民族自信心。</p><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苏雪林也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战争结束,随武汉大学回到武汉,次年,为躲避战火,迁往上海, 苏雪林在武汉大学执教历时十八年。</p><p class="ql-block">港台生涯:1949年苏雪林到了台湾,离开了她为之奋斗半生的土地。离开大陆后,苏雪林先去香港,在天主教真理学会任编辑。 1950年第二次赴法国,为的是去海外搜集关于楚辞的研究资料,探讨屈赋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在巴黎,她依靠从国内带去的工薪节余,省吃俭用,但为时不久,便因经济拮据,身体欠佳,又由于与之朝夕相处的姐姐病重,只好于1952年春乘船回到台湾, 应聘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赴台南成功大学任教授,1974年退休。</p><p class="ql-block">苏雪林赴台后,长期患眼疾,视力极差,严重时濒于失明,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其间,她于五十年代出版了研究神话的专著《昆仑之迹》,散文集《欧游揽胜》、《归鸿集》、《天马集》翻译出版了《梵赖雷童话集》六十年代出版了散文集《人生三部曲》和怀念胡适先生的《眼泪的海》、 传记文学《我的一生》、文学批评《文坛话旧》,七十年代出版散文集《风雨难鸣》《趣味民间故事》和学术专著《中国文学史》等。退休后她不仅整理出版了诗集《灯前诗草》,更是竭尽全力,孜孜不倦地继续潜心于《屈赋》的研究,1980年83岁时煌煌150万字的四集宏篇巨著《屈赋新探》终于问世,这是她花费三十年心血,纵观古今,横跨中西的重大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回归故土(第三次回岭下):1998年5月 ,102岁高龄的苏雪林跨越海峡,回到了阔别73年之久的故乡太平永丰岭下村,圆了梦萦魂牵的思乡梦,家乡干枯多年的紫薇花也突于此前抽叶绽蕾,开放花朵,迎接故主。 5月28日,她乘索道登黄山的照片在报纸上刊出后,大陆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参考消息》称她为“享誉国际文坛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返台后,于1999年4月21日下午3时病故于台南。按生前遗愿,其骨灰运回故土安葬。现故居书屋“海宁学舍” 开辟为苏雪林文学馆。</p><p class="ql-block">苏雪林在102年人生之旅中, 跨越两个世纪,笔耕砚石80载,执教杏坛50春秋,留下丰硕的文化遗产计有小说3本散文17本、诗集1部戏曲2部、译作2本、传记文学3本、文艺评论9本学术研究13本,日记15部,山水画册1部,总字数逾2000万言,是集作家、诗人、画家、学者、 教授于一身的世间少有奇人。</p> 岭下村百年桂花王 以下为岭下村苏氏宗祠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早年曾当过安徽省绩溪县的县令 ,南宋建炎皇帝赵构掌权时期,苏辙的曾孙苏继芳擢拔为 贡进士这一名誉头衔,并被派往安徽,做了铜陵县的县令。</p><p class="ql-block">在县令的位置上待了四年,苏继芳想回到四川眉山 老家,过那种耕读相伴衣食不愁的田园生活。但是,归乡 途中,离故乡近在咫尺的时候,却发现金兵与宋军的主 战场正是三峡天险的入口处,杀气腾腾,昏天黑地。于是,</p><p class="ql-block">苏继芳带着一家老小又一次顺江而下,从贵池到青阳,再到太平。到太平一处山上时,扁担突然断裂, 看来是天意要留他们,苏继芳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和避难所。</p><p class="ql-block">既然是天授之意,居之必吉,那么,就叫“必吉岭”好了,自此,必吉岭之名应运而生。经过一 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苏氏血脉从小家庭到大家庭,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p><p class="ql-block">岭下村在必吉岭西侧的山下。在明朝初期,苏继芳的后代苏显荣分支出来,在这里建立村子的 时候,随口把这里称为岭下,意思就是必吉岭之下,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到了苏显荣这一辈, 家里有兄弟十人,必吉岭上建立的村庄再也难以容纳下众多的人口,必须要分支出来,迁居他地。</p><p class="ql-block">后来也就有“岭上苏家”,“岭下苏家”、“广阳苏家”等名称之分。</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三年(1853),在安徽的太平、石埭、青阳、泾县、 旌德等地,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展开长期的拉锯战。岭下苏家的苏式敬率领的一支团练在与太平新丰交界的泾县后岸村击退太平军的袭击,取得胜利。从此苏式敬威名大震。咸丰十一年(1861),新任浙江巡抚王有龄,杭州将军瑞昌,都看中了苏式敬的忠勇才干,派他办理战略要点的三衢防务。同年,他被任命兼任浙江盐运使,主管浙江盐政。</p><p class="ql-block">在自甘冒风险在盐业经营掘得第一桶金后,到建立庞大</p><p class="ql-block">的销售网络,他不仅在徽州的盐商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已经把持重镇, 成为当地的盐商之首。1863年,眼看战争就要结束,运盐的风险大大降低,挂有”岭下苏”旗子的运款船队在各个关卡通行无阻,关卡里的工作人员不仅不敢意慢,而且服务周到,提供尽可能多帮助和关怀。而且,在徽州各地,他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拿到了经营盐业的执照,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庇护。 1866年,苏式敬身染寒热急症。突然病逝,年仅49岁。</p><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争的结束,官府对盐业的管理重新规范起来,盐业市场又一次被官府掌控。苏成美因堂兄苏式敬的关系,在徽州盐业界建立起来的垄断地位随即被打破,利润率大大地下降了。于是,安庆李府,甘棠崔家,岭下苏家共同合资在安庆开设第一家当铺,由苏成美当掌柜,全权负责当铺的一切经营活动。</p><p class="ql-block">在安庆的经营红火起来以后,苏成美就开始考虑向外地拓展,扩大经营规模。不久就在长江沿岸的另一重镇芜湖开</p><p class="ql-block">设“汇源”和“汇和”两家当铺。接着,在安庆附近的大通、贵池、屯溪、青阳、宿松等地都开设了当铺。三年以后,他手中所拥有的当铺已发展到七家。几年后,他的企业进一步扩大,在南京、苏州、杭州、武汉、 长沙等中大城市均有苏记当铺。</p><p class="ql-block">从太平天国战争末期开始, 到1894年苏成美去世,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从冒险经营盐业开始,到开办当铺进行二次创业,转而创办实业,扩大企业规模,直到最后,挤占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商业市场。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资产达七十多万银元。</p> <p class="ql-block">苏文卿作为第二代的掌门人,能不能把苏成美建立的商业王国继承下来,巩固下去,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p><p class="ql-block">苏成美的三个兄弟均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死去,因此,接承家业的老二苏文卿毫无疑问是苏氏家族的中流砥柱,重任在肩,期望在身。1897年,苏成美去世已经三年,家族不仅没有败落下去,反而更加欣欣向荣。苏文卿接替家业</p><p class="ql-block">以后,经过一番整治,理顺了各个方面的关系,开始了精细化的管理,生意也更加兴隆。不喜张扬的苏文卿似乎天生具备商业管理才能,他身居宝善堂, 却掌握着通达各地的生意,财源滚滚而来,日进斗金。</p><p class="ql-block">虽然开始渐渐过上贵族化的生活, 但耕读相伴的家族精神却仍然在苏氏血脉中一代代地传承。苏家重视教育,重视对子孙后代的培养, 随着财富的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也与日俱增。1879年,苏文贯考中举人以后, 大大增加了苏氏家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族中子弟勤奋苦学蔚然成风,作为商人的后代,尽管有重商的意识,但从小灌输的仍然是学而优则仕,考取功名, 金榜题名,才是人生正道,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由于家业的扩大和财富的不断增加,苏文卿也被人们称为苏百万, 后人说到苏百万,以为只是一个人,实际上是两代人都被称为苏百万。因此,苏百万应该是一个家族的称呼,按太平话说就是“苏百万家的” </p><p class="ql-block">1897年,这一年,对岭下苏村来说真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苏成美第四子,苏文卿二弟苏文选和苏成美的长孙苏锡第叔侄同科中举。苏氏家族贡献给未来社会的一颗文星也在这一年出生了,在浙江瑞安县,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她是苏知县的孙女苏小妹。</p><p class="ql-block">苏雪林,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