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高耸的玻璃幕墙大楼,线条流畅,现代感十足。阳光洒在建筑表面,折射出淡淡的光晕,仿佛在诉说一个百年企业的崭新姿态。大楼前那块刻着“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巨石,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静静守望着这片土地的变迁。我站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企业的规模与气度,更是一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厚重气息。这不仅仅是一家造船厂,更像是中国工业文明的一座灯塔。</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光线柔和,金色的天花板与通透的玻璃窗让空间显得格外开阔。墙上挂满了记录企业发展的展板,从老照片到技术图纸,每一张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门。我放慢脚步,仿佛能听见时间在耳边低语。1865年,这里还只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一隅,而如今,江南造船已走过了15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黄浦江畔到长兴岛,从第一艘国产万吨轮到“PV同步”建造模式的突破,每一步都写满了自强不息的信念。我看着展板上那些泛黄的照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这不只是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中国造船业的奋斗史诗。</p> <p class="ql-block">一扇玻璃门吸引了我的目光,门上贴着一幅精致的龙形剪纸,金红相映,栩栩如生。龙是中国力量的象征,而此刻它正静静伏在这座现代化建筑的入口,仿佛寓意着传统精神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我想起1865年,清政府收购美资旗记铁厂,整合松江、苏州炮局,成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那时的中国,正试图在风雨飘摇中寻找自强之路。而这扇门,就像一个隐喻——推开它,便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穿过展厅,我仿佛走进了那个充满理想与热血的年代。1867年,总局迁至高昌庙,设立了翻译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一批先驱在这里译书育人,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启蒙。他们或许没有现代设备,却用智慧与毅力点燃了工业的火种。我仿佛看见他们在油灯下伏案疾书,在车间里反复试验,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国家的责任感,至今仍令人动容。正是这些默默耕耘的人,为后来的“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埋下了最初的伏笔。</p> <p class="ql-block">1905年,“局坞分家”是个转折点。造船业务独立出来,江南船坞开始以商务化模式运营。我站在一幅老照片前,想象着那时的船坞:工人们忙碌穿梭,铁锤敲击声此起彼伏,一艘艘新船在江边缓缓成型。短短六年,136艘船、2.1万吨排水量,不仅数量惊人,更以“船式美观,工程坚实”赢得口碑。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种经营理念的觉醒——从官办到市场化,江南人用实干证明了中国造船的潜力。</p> <p class="ql-block">港口上,一艘蓝色巨轮静静停泊,VLEC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远处,红色的起重机缓缓移动,像巨人的手臂,托起一个个钢铁梦想。这场景让我想起百年前江南船坞的繁忙景象。不同的是,今天的船更大、技术更先进,而那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却始终未变。从“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到液化气运输船,江南造船一次次打破纪录,成为中国船舶出口的主力军。站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钢铁与海洋的对话,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p> <p class="ql-block">长兴岛的造船基地让我震撼。巨大的集装箱船在船坞中初具雏形,红色的龙门吊如钢铁巨人般矗立,工人们在甲板上穿梭作业,焊花在阳光下闪烁。这里是江南造船的新家园,2008年整体搬迁至此,生产流程全面升级,能力大幅提升。我站在观景台上,望着这幅热火朝天的画面,仿佛听见了时代的脉搏。每一艘船的建造,都是对技术极限的挑战;每一次出坞,都是对“中国智造”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的一角,我看到了“远望1号”和“向洋红10号”的模型。这些曾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科考船,是江南造船技术实力的象征。特别是“718工程”的“三型五船”,凝聚了几代造船人的心血。我凝视着模型上细小的雷达与天线,仿佛看见它们在浩瀚大洋中破浪前行,执行着关乎国家尊严的使命。江南人用钢铁书写忠诚,用航迹丈量海洋,这份担当,早已超越了企业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一艘蓝色货轮静静停靠,船身上“CMA CGM BELEM VALLETTA”的字样清晰可见。这是江南造船走向国际的见证。改革开放后,江南率先“走出去”,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挂牌的品牌。我走近码头,感受海风拂面,耳边似乎响起了远洋汽笛的长鸣。从为国家造军舰,到为世界造商船,江南的角色在变,但那份追求卓越的初心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在船坞边,我看到一艘液化气船正在舾装。红蓝相间的船体庞大而精密,管道纵横,设备林立。江南是中国第一艘LPG运输船的诞生地,如今更是全谱系液化气船建造的领军者。2023年交付的4万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气船“mirai”号,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零突破”。我望着这艘巨轮,心中充满自豪——它不仅是一艘船,更是中国高端制造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乙烯运输船与7800车位汽车运输船同步出坞,标志着“PV同步”建造模式的成功实践。我翻看着当天的照片:两艘巨轮并排浮起,船体庞大如山,工人们在甲板上欢呼。这一刻,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管理模式的革新。江南造船正以奔跑的姿态,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在厂区缓缓走了一圈。517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三个生产区域井然有序,3561米岸线如巨龙卧波。两万名员工在这里挥洒汗水,还有管业、技校、医院等配套单位,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生态。江南已不只是造船厂,而是一座“船厂之城”。夕阳西下,海面泛起金光,一艘新船正缓缓驶离码头,驶向大海,也驶向未来。我站在岸边,久久不愿离去——百年江南,风正帆悬,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中国的海洋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