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姨婆

叮叮当

图片:AI生成 <div> 随着年岁渐长,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小时候。姨婆,是我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眷恋,那段有姨婆陪伴的美好时光,如同一帧帧温馨暖人的幻灯片,时常在我的心间飞翻。我怀念她对我的悉心关爱,感念她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div> 姨婆是外婆的亲妹,我只知道她们的小名,外婆叫米花,姨婆叫菊花,我父母叫她菊娘。外婆去世得早,姨婆待我母亲就像亲闺女一样,因此我和弟弟不叫她姨婆,直接叫婆,我们觉得她就是我们的亲外婆。<br> 记忆里,姨婆的脸庞,已被岁月悄然刻下了印痕,那一道道的褶皱里藏着光阴的故事,她的头发虽带些自然卷,却已然花白。姨婆习惯把头发挽起盘在脑后,再在发髻上插着一个黑色的大发卡;她常年穿着老式的大腰口布裤和斜襟盘扣布衣,全身皆是深蓝色,模样端庄而整洁。她的衣裤都是用白色土布面料经蓝靛漂染后,自己裁剪缝制的。 姨婆的丈夫曾被劳教过,刑满释放后,被安排在区乡的一个农场工作。虽说姨公有了工作,可在那个年代,劳教过的人身上就仿佛留下了洗不掉的污点。为了不影响女儿将来读书和工作,姨婆选择和姨公分开居住,虽不离婚,却几乎不来往,独自一人带着女儿生活。 姨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月仙姨比我大八岁,小女儿小小姨比我大三岁。姨婆的小女儿不到四岁的时候生病发高烧,因为照顾我,姨婆没能及时将小女儿送医院治疗,最终小小姨夭折了。为此,月仙姨曾几次恨恨地说,她妹妹没了,都怪我。虽然小小姨生病的时候我年纪小不记事,对她的模样也没什么印象,但每当月仙姨瞪着她那漂亮的大眼睛对我这么一说,我就有一种惶恐和负罪感,觉得自己还真是个害人精。<br> 月仙姨说归说,待我却很好,她有空时经常给我讲一些“花仙”“树精”以及鬼怪的故事。那种时候我总会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双手托着腮帮,盯着她漂亮的脸蛋,聚精会神地听。她讲鬼故事的时候,常趁我神情专注时,出其不意故作惊悚地大喝一声,吓我一大跳.......我们虽辈分不同,却似亲姐妹。 那时候,姨婆是县托儿所的保育员,每天她早早地起床,扫地、扫厕所、擦桌子、生火蒸饭、洗衣洗尿布,忙碌的身影总是转来转去。托儿所的工作,就是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给小孩喂饭喂水,擦屁股,洗衣服,洗屎尿布。姨婆一个人带得最多的时候有十多个小孩,一会儿是这个饿了那个渴了,一会儿是那个拉了尿了,一会儿又是有两个打起来哭了。有时正在吃着饭,还得放下碗筷去给拉屎的小孩子擦屁股,那时候没有抽水马桶的条件,只能到灶孔里撮些柴火灰盖在小孩刚拉的屎上,再用扫帚扫掉,然后接着吃饭。托儿所的工作真是忙碌辛苦,又脏又累。月仙姨很懂事,帮姨婆分担了不少事。<br> 记得托儿所忙碌的事之一,就是洗屎尿布。那时候县城还没有自来水,每天用的水,全靠姨婆和月仙姨到井里去挑。由于孩子多且年幼,更换尿布的频率很高,从井里挑的水根本不够用。经常是尿布湿了,抖开晾干后接着用;有屎的尿布,就先用水把屎冲掉,再用一瓢水慢慢刷洗后,便抖开晾起,根本没有用一盆水彻底清洗的条件。我当时年纪小,洗尿布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姨婆从不让我沾手,大多都是月仙姨在帮忙做。 夏天还好,衣服洗得少,湿尿布也干得快,可冬天就比较麻烦了。通常是晚上在火坑里放上炭火,再在火坑的上面放一个竹编的大圆框,姨婆称之为“片框”,把被尿浸湿的尿布一层叠一层地盖在“片框”上面,这叫“烘片”。烘片时要有人在一边守着翻着烘,否则会烘糊。这烘片的任务就交给我了,因为烘片看着不脏又不累,大冷的天在旁边还挺暖和,只不过是“烘片”需要多长时间,我就得在旁边接受尿片散发的腾腾热气熏多久。长大后,曾经有不少人夸我皮肤好,我都会在心里暗想,是不是小时候烘尿片给熏养出来的,不仅润肺还润肤了? <h3> 我这边烘片,姨婆也不闲着,她在一旁做针线活。姨婆的手很巧,绣的花极为出色。她经常用七彩丝线绣一些围腰口、背小孩的背带,用单色线绣布依族、水族用的土布床围,她的绣品很好卖,得来的钱用于贴补家用。姨婆绣花或做针线的时候,我就在一旁看,还学会了不少技巧。有时候趁她不在,我就偷偷地绣上一阵,若是被她看到,她会生气的,怕我把绣品弄糟了。还好,我动过的绣品没有被发现,依旧很好卖。但偷着绣的次数多了,还是被她撞见了,她干脆就让我独立完成围腰口这样的小绣品。得到姨婆的信任,我兴奋了好一阵子。跟着姨婆,我学会了绣花、纳鞋底、做鞋垫、上鞋帮、旋鞋①,还有槌洗杆麻皮②和搓麻线等活计,当时就觉得这些事儿挺好玩的。</h3> 那时候,最具烟火气的时刻,便是饭点时分。我们家四口与表娘家四口,都在姨婆这儿搭伙吃饭。每到饭点,放学的孩子、下班的大人,就都来了。姨婆家那小小的屋子,一下子便拥进了十来个人,还没算上跑来跑去的小孩子们,整个屋子瞬间人气十足。母亲总说,名义上是搭伙,可实际上并未给姨婆交多少伙食费。有时硬塞给姨婆,她也坚决不收,说到底,我们几乎都是在吃姨婆的。如今回想起来,姨婆既要照顾一群孩子,又要操持一家人的饭菜,那该有多忙碌、多辛苦啊!<br> 还记得1966 年“破四旧”那会儿,我还不到十岁,懵懵懂懂的,只晓得凡是带有八角的物件、佛像,还有狗,都不能留。姨婆满是不舍地把家里带八角花边的瓷碗和小饰品交到我手上,随后,她双眼含泪,轻轻抚摸着一尊20多公分长的红木观音雕像。她双手虔诚地捧着雕像,嘴唇微微颤抖,轻声念叨着什么,最终还是狠下心,将雕像缓缓丢进了灶孔的火焰之中。我则依照吩咐,把那摞瓷碗和小饰品拿到天井,一一砸碎。 然而,最让姨婆痛心的,还是她养的那条大黄狗。大黄狗被倒吊在门口的树干上,它流着泪,直直地盯着姨婆。紧接着,旁人一棍又一棍落下,大黄狗发出声声哀鸣,最终没了动静。姨婆早已泣不成声,我也跟着大哭起来。那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姨婆对物件和狗都这般深情,何况是对自己的亲人们,更是倾其所有地付出关爱。姨婆以她的善良重情和慈爱,全心全意地爱着我们每一个人。 <p class="ql-block"> 姨婆白天忙忙碌碌、干练利落,可到了晚上,却呈现出另一种模样。我们这个小县城时常停电,晚上我怕黑,便与姨婆同睡一张床。深夜里,我常瞧见姨婆点着煤油灯,身着白衫,披着外衣,散开发髻,倚着床帮坐着,手捧一本厚厚的书,神情极为专注。有时半夜醒来,见她并未看书,而是静静倚着床头,右手手指微微弯曲夹着一支香烟,烟头燃着星火的明暗间,一缕缕轻烟袅袅飘浮,她眯缝着眼睛,慢悠悠地吐出烟雾,一副忧思而寂寞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我头一回看到姨婆抽烟时,心里着实一惊。姨婆为什么抽烟?她怎么会抽烟!在我年幼的认知里,只有电影里的女特务才抽烟。我心中满是惶恐与不安,却不敢跟任何人说。此后,我时常翻看姨婆的枕下,那里总会有一包香烟放着。直到成年,在历经生活种种后,我才懂得透过时光的滤镜去读解姨婆,才明白她的生活艰难不易,她也会有空虚和寂寞的苦闷。</p> <p class="ql-block"> 姨婆性情温和却又坚韧。回想她因劳累身体欠佳时,从不去看医生,而是自己用瓷勺,蘸着清水,在肩颈或额头的皮肤上一下下刮着;或是请朋友帮她刮痧,瓷勺在她背上滑过之处,渐渐泛起紫红,分明是劳累为她留下的独特拼图。那一道道紫红色的印子,仿佛是生活压在她身上的沉重负荷,见证着她默默承受的艰辛与疲惫。</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姨婆,笑容总是那样温暖而亲切,对孩子们极有耐心,眼神里满是关切和疼爱。曾有小孩因想念爸妈在托儿所哭闹,姨婆立刻将孩子抱进怀里,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贴着孩子的小脸蛋,轻声安慰,那温柔的话语仿佛带着神奇的魔力,孩子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对于挑食的孩子,姨婆就想法子变换烹饪方式,或搭配不同食材,做出孩子们爱吃的食物。她以满满的爱心给予孩子们家一般的温暖,凭借这份用心,姨婆深得孩子们家长的信任和好评,多次获评先进保育员,还两次出席州级妇联组织的表彰大会,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p> <h5><p></p><p class="ql-block"> 姨婆不仅工作出色,为人勤劳善良,还极富同情心。记得那时,托儿所对面住着一户人家,女主人早早离世,男主人独自拉扯着五个儿女,生活颇为艰难。看到几个孩子吃不好、穿得破,常常就着酸菜辣椒混合的简单调料拌饭,姨婆很心疼这几个没娘的孩子。她在做吃的时候,常会多做一些,有时是米豆腐,有时是南瓜饭,有时是熬饭豆稀饭,有时是烙饼,有时是米蛆③,有时是凉拌粉,有时是臭酸④等。做好后,总会盛上一份,让我给那家的孩子们送去。姨婆的善良和热心肠在邻里间,温暖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帮忙照看孩子,还是有需要她帮助的,她都会不遗余力。姨婆所做的点点滴滴,也深深地影响着我。</p></h5> 姨婆没上过几年学堂,识字有限,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小说的热爱。每到晚上,有空的时候,姨婆便会坐在那张饭桌旁,捧起厚厚的小说,凑近跳跃着小火苗的煤油灯,目光专注地阅读,时而微微停顿,时而眉头轻皱,思索片刻后又接着往下看。在那一展小小的油灯下,姨婆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想,这就是姨婆精神滋养的来源,书本让她懂得人生的很多道理,她又把自己所掌握的,一点点地教给我。 <p class="ql-block"> 对于我,姨婆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还在品德教育上格外用心。她时常叮嘱我,要懂得尊长、友善待人,要诚实厚道、不欺弱小,做人要自强争气,对人要有同情心。她常念叨的是“吃得亏、打得堆”“不捧高,不踩低”,就是说与人相处凡事莫计较,做人既不捧权贵,也不嫌贫贱。她讲的这些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姨婆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她不仅是我的长辈和亲人,更是我的德育启蒙老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丑善恶。她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恒久。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姨婆的教诲,鼓励自己勇敢去面对。</p> <p class="ql-block"> 如今,姨婆已离去多年,但她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如昨,深深嵌在我的心里。每当念及她,怀念与感激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感恩姨婆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将继续以她的坚韧与善良为标尺,努力成为如她般温暖且有力量的人,让这份对她的怀念,伴随着向善向好之德的传承与延续。</p> <h5><font color="#167efb">注:<br></font><font color="#167efb"> ①旋鞋:在新做好的鞋子里塞进特制的模具,然后围绕鞋帮进行捶打处理的操作,以促使鞋帮柔软贴脚。<br></font><font color="#167efb"> ②槌洗杆麻皮:把青麻茎秆的皮剥下,放在河里,用棒槌反复捶打淘洗,去掉附在纤维上的青皮,得到韧皮纤维。晾干后,这些纤维就可以搓成纳鞋底用的麻线了。<br></font><font color="#167efb"> ③米蛆:是将煮熟的米浆,趁热经漏勺滴落到凉水里,形状类似蛆,吃的时候放点糖。名字虽不好听,口感却不错。<br></font><font color="#167efb"> ④臭酸:一种本地用坛子腌制的特色发酵食品。烹饪时,需用辣椒和热油煸炒,然后与蔬菜、豆腐和肉一起杂烩 ,闻着臭,吃着香。</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