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1572年至1620年),为了报复“七大恨”(包括努尔哈赤父亲和祖父被杀等冤屈),努尔哈赤奋起反抗明朝,并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落。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以为父、祖报仇为名,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历经三十余年征战,统一女真各部,确立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创制文字,营建都城,创设政权。万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自称汗王,建立金国,历史上称为后金。皇太极将自己的部族名称改为“满洲”,在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年)继承皇位,自称皇帝,将年号改为崇德,并采用“大清”国号。在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农民军攻占北京。同年,清兵进入长城。</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命额尔德尼、噶盖仿照蒙古文创制满文,没有圈点,故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天聪六年(1632年)初,皇太极授命达海改进“老满文”。改进后的满文因有圈点,称之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p><p class="ql-block">入关后,清朝颁行历法,建立行政机构,注重官员考选。在中央设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机构,在地方基本按照明朝旧制确定了行政区划。文化上崇尚儒学,开科取士,刊刻典籍。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巩固政权。</p><p class="ql-block">康熙帝玄烨八岁即位,权臣秉政,三藩渐起,边地多事,外敌环伺。亲政后励精图治,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加强防务。有清一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辽阔版图,由此奠定。</p><p class="ql-block">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制度改革最为集中的时期。设军机处,定奏折制度,强化君权。劝课农桑,大兴河工水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一系列优化革新,成就升平之象。</p><p class="ql-block">关外时期,清(后金)已开始广泛吸纳儒学等传统文化。入关后,承袭明制,标榜文治,纂修了《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史籍,为中华文化接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与此相伴的文网罗织,也给盛世投下浓重的阴影。</p><p class="ql-block">经过入关后近百年经营,乾隆时期,实现了疆域一统。在内地,推行行省制。对边疆藩部地区,则各因其俗,因地制宜,善用宗教力量,分设将军、大臣等辖区,保证了中央对全国尤其是边疆地区长期稳定的治理。</p><p class="ql-block">在承续对外交往传统的基础上,康乾时期创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朝鲜、琉球等国,职贡不绝于途。以欧洲来华传教士为主</p><p class="ql-block">要渠道,西方近代天文学、数学、医学及科学仪器、物产传入中国。同时,《易经》、科举制度等文化成果也启迪了欧洲世界。然而,走向封闭的清朝统治者,逐渐关闭了会通中外的大门,成为近代中国沉沦落伍的起点。</p><p class="ql-block">乾隆中期,伴随着人口激增,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制度运行更趋僵化,朝堂庸吏充斥。嘉道时期,国力盛极而衰,积弊日显,民怨四起。虽有改革之举,收效甚微,难转颓势。</p><p class="ql-block">嘉道时期,田赋积欠严重,漕运、盐政痼疾频发。战事旷日持久,军费开支浩大,加之河工虚耗国帑,各级衙门亏空难填。财政日趋紊乱,府库渐空。</p><p class="ql-block">由于人口激增,朝政败坏,加之军费、河工开支巨大,百姓负担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大小民变此起彼伏,以川楚白莲教起义为最盛。甚至京畿重地、宫禁之内都难称太平。清廷疲于应对,社会控制能力更加弱化,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p><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英国为弥补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1839年,道光帝命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英国以此为由发动侵略战争。战败后的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困苦,遭受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双重压迫。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两国再次挑起战争,劫掠焚毁圆明园。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利权丧失。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清廷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大臣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签署《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规定赔偿英国两千一百万银元,割让香港岛予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允许英国设领事管理贸易。</p><p class="ql-block">内忧外患之下,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器物之学,意图通过兴办实业、编练海军、培养西学人才等举措进行自救。虽然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中亚阿古柏势力在英俄支持下侵入新疆,兼之陕甘回民起义,西北不靖。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侵入台湾,滋事东南。西北塞防、东南海防皆为关乎版图疆域的战略问题,孰先孰后,朝臣、疆臣一时纷纷,史称“海塞防之争”。</p><p class="ql-block">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扩充军备,蓄谋侵略朝鲜、中国。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清政府挪用海军经费,大肆庆贺。同年,日军偷袭驻朝清军,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两线连战连败,朝鲜、辽东失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次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p><p class="ql-block">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中,维新派寄希望于改良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但戊戌变法仅持续百天,便宣告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末“新政”无力回天,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3日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