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啃读坊”坊名为黄金甲老师题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书相伴,与经典同行。银川市西夏区第三小学以“读书·交流·成长”为理念,开展啃读坊系列活动。读书对于智慧,就像身体操之于身体。啃读经典书籍,生发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不断自我突破,幸福成长!</p> <p class="ql-block">坊名标识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坊名释义:教师要以“肯”“恳”“啃”“垦”的精神和意志,学理论、读名著、研教材</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鹏: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学论教研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p> <p class="ql-block">书籍介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遵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核心素养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共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学科学习”兼顾了学科内外,内容整合程度最高,处于学习任务群顶端。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当属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历史上的首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在策划过程中采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核心词来命名,表述方式与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略有差异,增加了“主题”二字,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呼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的整体要求。课程方案倡导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方案采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述是为了兼顾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基于学科整合思想引领各学科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各学科在课程改革整体取向下,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处理和表述方式。比如,劳动、艺术、科学等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没有单独在课程内容中提“跨学科主题学习”,而是将跨学科探究贯穿课程实施始终;物理、化学等学科表述为“跨学科实践”,突出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信息科技则与课程方案完全保持一致,采用“跨学科主题学习”。因此,语文学科采用“跨学科学习”同样也是一种学科化表述,主要是为了更完整地建构学习任务群体系,同时体现学习任务群内容整合程度的差异。无论如何表述,各个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期望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充分加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学科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就语文学科而言,主题通常是语文学科内部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往往包含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基本原理、思维方法和关键能力等要素。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需要围绕特定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来发现、分析和解决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隐含的综合性问题,在更为宽广的学习场域中,重构自身的言语经验,获得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言,主题具有鲜明的学科聚合力,既是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又是凝聚其他学科的辐射点,在跨学科学习中具有统摄作用和引领价值。因此,主题不仅能够凸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还能够促进教师在坚守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探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点”,把握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从哪里来?徐鹏教授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提炼。第一个层面是宏观主题,主要包括语文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核心主题,以及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方面的重要主题。第二个层面是由宏观主题演化而来的中观主题。主要包括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学习内容中提及的探究问题,以及在教学提示中列举的主题。比如,第二学段要求通过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综合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提示中,突出强调基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场域中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现象发现、确定主题,依托主题建构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情境。第三个层面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选用的微观主题。主要源于教师以宏观和中观主题为参照,通过分析2022年版课标、语文教材和学情提炼而来的主题。比如,教师综合考虑跨学科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二年级提炼了“体味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探究中华美食文化”等主题。在跨学科学习中,主题往往不是现成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多方权衡、统筹规划才能逐渐确定系列化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主题。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反思,教师还可以对最初确定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每个学段的主题一旦确定就能够形成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链,为语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建构学习情境提供教学锚点。教师运用这些主题也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参与跨学科探究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语文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表意上更为全面,包含了“跨学科”和“主题学习”两层含义,既能够凸显本次课程改革加强学科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整合取向,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师关注主题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实践价值。本书呈现的十六个课例都是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设计和实施的。</p> <p class="ql-block">精彩语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融通多学科实践,实现关键能力迁移。学生针对学习主题投入了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性各项学习任务,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认知和学习规律的关照,随文识字,情境化练习等学习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未来车票》中,学生模拟在生活中购票,检票等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迁移应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提高信息去沟通交流,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体现语文学科本体特点,把握恰当的跨点和跨度,《设计未来车票》里的内容丰富多彩,车次的更新提速、有轨列车的生产、创意设计车票等内容,涉及语文,数学,美术,信息科技等相关学科,但学习任务设计始终立足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处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侧重学生语文观察能力的培养,坚守语文学科本位的思想,在各学科融合中探索学科之间的跨点把握,适当的跨度学习任务,仍然聚焦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整节课在课堂教学上做到了跨界而没有越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中,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实践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发挥跨学科学习整体育人的优势,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相关书籍推荐:</p><p class="ql-block">1.《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郭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容简介:本书针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围绕教师关注的问题,探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背景、意义、类型、进阶安排等内容。书中还介绍了主题确定、目标确定、任务设计、评价设计等方面的方法,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管理提出了实践建议,通过以案说理的方式,为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p><p class="ql-block">2.《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初中语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吴欣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容简介:该书围绕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探讨了其背景、意义、类型等关键问题,针对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如主题确定、目标设定、任务设计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的中编和下编选取了经典教学案例进行跨学科学习实践,并配以名师点评,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p><p class="ql-block">3.《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p><p class="ql-block"> 作者:夏雪梅</p><p class="ql-block"> 内容简介:本书从学科视角切入,系统地探讨了跨学科学习是什么、跨学科学习中的学科关系分析、不同学科如何跨的载体等内容,提出了系统的跨学科学习设计方法。同时,书中还将跨学科作业、跨学科评价融入其中进行系统分析,并提供了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实践案例,为新课标的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p><p class="ql-block">4.《跨以成人: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王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容简介:本书是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三年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书中不仅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还包含了丰富实用的案例。该书从单学科主导的“1+N”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多学科并重的课程融合式跨学科主题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帮助小学一线教师理解和应用跨学科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编辑:乔洋阳</p><p class="ql-block">初审:张晓蕾</p><p class="ql-block">终审:马 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