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范”伟人读书地 •湘(6)(副本)

@.........

<h3>  2018年10月27日星期六休息。天空晴朗万里,非常适合户外运动。上午重游橘子洲头后又继续沿着湘江边,游览杜甫江阁。午餐后游著名的毛泽东年轻时读书的地方`第一师范`,及天心阁和简牍博物馆等长沙老城区的景点。</h3> <h3>  诗圣杜甫,晚年两度驻足长沙,曾寄居江阁,在长沙留下诗作五十余首。为纪念这位被历代人民爱戴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湘江风光带兴建杜甫江阁。选址在长沙西湖路与湘江大道相交的湘江风光带上,与天心阁、岳麓山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h3> <h3> 清康熙年间,长沙就有文人名士提出为杜甫修建江阁、诗碑,立塑像,以纪念诗人。此后,这种呼声一直没有停过。杜甫江阁的南北连廊为诗碑廊,柱两侧立石碑刻杜甫诗歌供人学习,诗碑廊有扇形廊、曲廊,石碑点缀设置。杜甫江阁北向规划布置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顶,亭中立碑,记述长沙市政府修建杜甫江阁的缘起和经过。</h3> <h3>  湖南省书法协会主席作品</h3> <h3></h3><h3> 杜甫(712年—770年),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h3><h3>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h3><h3>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h3><h3> “诗圣”杜甫于唐大历三年(768)晚秋,从蜀中前往湖南,准备投奔旧日好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不料,杜甫赶到长沙时,韦之晋已不幸暴卒,贫病交加的杜甫,只得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从入长沙,到魂归湘江,杜甫与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诗50余首,留下了“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春水”。770年冬,杜甫在从长沙前往岳阳的船上逝世,时年59岁。</h3> <h3>  中午简短休息下,就来到毛泽东读书及工作过的`第一师范`。</h3> <h3>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又名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它的前身曾为城南书院、湖南全省师范传习所、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h3><h3> 学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h3> <h3>  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h3><h3>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与此同时,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h3><h3> 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京学艺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有第八班教室、工人夜校、附小主事室、阅报室、君子亭等10处纪念点复原陈列,对外开放。1983年还专辟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和校史陈列室,展出有毛泽东当年写的《讲堂录》笔记、《夜学日志》等文物照片,以及1950年12月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h3> <h3>  1949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该校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徐特立6次来校视察,并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江泽民为矗立在校园内的“青年毛泽东”铜像题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宋任穷、宋平、李岚清、李长春、李铁映、刘延东、彭佩云、陈至立、周铁农、路甬祥、徐匡迪等来校视察。并有多位外国元首来校访问。</h3> <h3>  现在学校里还是师范学院的师生正常上课学习的地方,所列展室、图书馆、原上课教室、寝室、水井等旧址,保持在原位、原样,与其他教室、办公等设施正常的混合在一起,仅仅是用`游客谢绝`警示牌提醒就完。</h3> <h3>  展厅陈列</h3> <h3>  创办书院的名人。</h3> <h3>  展示内容</h3> <h3>  教育方针</h3> <h3>  早期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思想受到巨大影响。</h3> <h3>  受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影响非常大,是中共创始人,胡适的思想也影响到毛泽东的一生。</h3> <h3>  校内花园,是学生学习研讨的地方。</h3> <h3>  第八班寑室,留有毛泽东用过的床位。</h3> <h3>  第八班教室,留有毛泽东的上课学习的座位。</h3> <h3>  当年学校老师徐特立、杨昌济、黎铭熙等对毛泽东的教育培养等,有着不可替代作用。</h3> <h3>  看完展览收获良多。</h3> <h3>  学校旧址院墙的外侧,在西北角的牌坊和长沙遗留旧址的景区介绍,供游览参考。</h3> <h3>  步行近3公里后,来到天心阁古城墙游览区。</h3> <h3>  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h3> <h3>  纪念碑和纪念钟为了天心阁1938年`文夕大火`事件而建,日本鬼子当年攻战长沙,伤亡几十万市民,其中天心阁大火是误传信息而人为自毁的大火。</h3> <h3>  进入天心阁核心区,需购32元门票才可观览。</h3> <h3>  历史上的当地人状元榜。</h3> <h3>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至2018年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阁内。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h3> <h3>  天心阁下的古城墙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长沙王吴芮所筑,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h3> <h3>  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是筑在城门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小城,共目的是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br></h3> <h3>崇烈亭</h3><h3> 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清末民初,为统一全城时间,亭中置黄铜火炮一门,每日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亲笔题写。</h3> <h3>崇烈塔</h3><h3> 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h3> <h3>  从公园北门出来,横过街道就到了长沙简牍博物馆。</h3> <h3>  长沙简牍博物馆位于天心阁旁边的天心区白沙路92号,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馆内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藏品主要为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4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另外,青铜、漆木、书画、金银等其它藏品约3500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h3> <h3>  博物馆馆内展厅一层为《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三国吴简》、《中国简牍》、《世界文字载体》和《中国简牍书法》,二层为《长沙出土文物精华展》,由《青铜神韵》、《湘楚瑰宝》、《两汉遗珍》、《瓷釉华彩》四个部分组成。</h3> <h3>作用价值</h3><h3>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品主要为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J22号古井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1997年5月长沙五一广场西北侧科文大厦工地出土的数百枚东汉简牍和2003年10月长沙走马楼J8井出土的2千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简牍的内容包括赋税、户籍、司法、钱粮出入、军民屯田、来往公文、书信等等,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各方面,它们都属于吴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行政文书。由于出土地点集中,又为同一政区内同一时间段内多种性质的文书,可以据此对一个政区内社会基本情况进行还原,对于了解公元三世纪的长沙郡、吴国的历史乃至中国中古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h3> <h3>  牛骨文</h3> <h3>  甲骨文(甲鱼壳上刻字)</h3> <h3>  扇子文化专题展。</h3> <h3>  发掘出土简牍文物的遗址。</h3> <h3>  出土文物的雕像,在刻字校对的造型。</h3> <h3>  走出博物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的东西太多。</h3> <h3>  转身又看看天心阁,顺路看到仿古小街道,集各种特色小吃和消费场所,很有历史文化味道。游玩一天,很累很开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