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行——西安古城墙记事

ou wang

<p class="ql-block">十月的西安,天高云淡,来过太多次西安,今天又一次登上西安古城墙,穿越六百年的时光。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全长13.7公里,巍然环绕着古都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是在唐代长安城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轮廓呈封闭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周长13.7公里,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段段拱形隧道与巷道,红灯笼映照灰墙,光影交错间,恍若穿行于时间长廊。</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p> <p class="ql-block">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称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永宁门箭楼在西安保卫战(也称二虎守长安)中被毁,于2013年在原址上重建。</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西安,天色微阴却掩不住这座古都的厚重与辉煌。脚下是厚重的青砖,眼前是飞檐翘角的城楼与红色旗帜随风猎猎作响,仿佛仍回荡着昔日戍卒巡防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登上西安永宁门城楼,飞檐翘角在灰蓝天幕下勾勒出典雅的轮廓,红柱灯笼映衬着青砖石墙,仿佛时光倒流至盛唐。城墙绵延如龙脊,脚下石板路承载着无数过往。站在城头远眺,现代高楼与古老城垣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站在宽阔的石阶前,抬头望去,三层歇山顶式城楼气势恢宏,斗拱飞檐间透出庄严。</p> <p class="ql-block">沿着平整的石板路前行,两侧是斑驳的垛口与坚固的女墙。远处高楼林立,近处绿树成荫,古今景象在视野中自然过渡。</p> <p class="ql-block">身后是绵延的城墙,驻足远眺,听风拂过旗面的声响。这一刻,古城不再只是砖石堆砌的遗迹,而是活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项顶尖的防御工程,它象征着帝王都城的威严与底蕴。历经千年风雨,这座卧龙般屹立在关中平原的巨墙,目睹了无数王朝的兴衰变迁与世间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朱雀门原本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开皇九年(589年),隋帝国统一天下,隋文帝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朱雀门被封闭。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如隋唐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华丽,城门柱础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门坎上刻有线条优美神采飞扬的蔓草花纹,磨砖对缝的门洞隔墙厚实端正。</p> <p class="ql-block">琉璃瓦顶在阴沉天色下泛着微光,钟楼旁的大钟沉默不语,却似仍能听见历史的余音。</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p> <p class="ql-block">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勿幕门,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是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被孙中山、黄兴称为“西北革命巨柱”。陕西军民为怀念先烈,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井勿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将该街南端城门命名为“井上将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又分别更名为“勿幕街”和“勿幕门”。</p> <p class="ql-block">建国门是南城墙最东一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建国路区段南城墙新开城门,故名建国门。建国路街道虽然短小,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据历史学者考证,唐代名臣长孙无忌就住如今的建国路。民国时期,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其重要人物张学良将军的公馆也坐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文昌门位于碑林博物馆南侧,开通于1986年。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边(今碑林博物馆),魁星楼也顺势建在城墙之上。魁星楼在1986年修复,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也就被命名为了文昌门。</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步行到文昌门,回望那连绵的城墙轮廓,它如一条沉睡的龙,守护着长安的魂。我从文昌门这里走下城墙,前往下一站,西安碑林博物馆继续我的历史探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