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杨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墨是中国画的千年根脉,承载着文脉气韵与精神风骨;创新则是中国画的时代魂魄,让传统艺术在多元碰撞中生生不息。从近代岭南画派、海派的破冰革新,到当代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硕士李得之“诗书画印影”五位一体的跨界探索,中国画的发展始终践行着“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艺术真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力争上游|画芯50*33cm 2025年 李得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代中国画的转型浪潮中,岭南画派与海派以革新之姿照亮前路。岭南画派创始人“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秉持“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理念,将西洋画光影透视融入中国笔墨,革新“撞水撞粉”技法,让题材贴近现实生活,为传统国画注入鲜活生命力;第二代代表关山月、黎雄才等接续探索,进一步拓宽艺术边界,奠定其深远影响。同期的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则突破文人画桎梏,融合中西技法与民间艺术养分,风格雄浑洒脱,既守笔墨气韵,又含世俗活力,开创了中国画贴近时代的新风貌。两大画派的实践,早已印证了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秋虫图|画芯50*35cm 2025年 李得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当代艺术家,李得之深谙此道。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学术背景,为他筑牢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而中山籍的文化基因与澳门的多元视野,让他得以在传承中大胆突破。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澳门颐园书画会理事长,他始终坚守“笔墨为根”的准则,在诗书画印的传统框架内精研深耕,作品中可见文人画的气韵风骨与笔墨精神。更具开创性的是,他突破传统“诗书画印一体”的固有范式,创新性提出“五维艺术共生”理念,将摄影艺术与水彩技巧融入创作,构建起独树一帜的“诗书画印影”五位一体艺术语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双宿双飞|画芯42*42cm 2024年 李得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得之笔下的“影”,并非简单的视觉叠加,而是摄影艺术的意境转化与水彩技巧的有机融合。他在衡山等地写生时,常以相机捕捉瞬间光影与场景细节,再将这份视觉记忆转化为画面中的光影层次,同时借鉴水彩的清透质感与晕染技法,让墨色与色彩在宣纸上自然流淌。《神仙乐自知》中,游鱼以水墨勾勒身形,尾鳍却漾开水彩的灵动晕染,光影明暗间尽显水体通透;《双宿双飞》以金笺为底,花叶的墨韵与翎羽的色彩相互渗透,摄影捕捉的瞬间动态与水彩的柔和质感完美交融,让画面兼具立体层次与朦胧之美。他更以“色胆包天”的创作勇气,将荧光粉与克莱因蓝等跳脱色彩融入传统花鸟,打破审美陈规,让作品焕发出强烈的时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神仙乐自知|画芯38*68cm 2024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创新始终扎根于生活与文脉。少时作业本上的蜂蝶涂鸦,成为他笔墨中不变的童心逸趣;端午包粽的温情、南岳衡山的灵秀,皆化为创作灵感。他以“道器合一”的理念,让诗的意境、书的筋骨、画的形态、印的神韵、影的层次与水彩的清透无缝衔接,最终指向“天人合一”的艺术核心,既延续了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的革新精神,又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路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灼灼朱华|画芯50*35cm 2025年 李得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岭南画派、海派的近代破冰,到李得之“诗书画印影”的多元探索,中国画的传承之路始终以笔墨为基、以创新为魂。李得之的实践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对根脉的敬畏与对时代的回应。唯有坚守笔墨初心,大胆吸纳多元养分,才能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为中国画的当代革新提供宝贵的实践范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