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活动日期】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活动范围】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建外街道、东城区龙潭街道辖区【线路沿线看点、古迹】日坛博物馆、布什故居、伍连德故居(区保)、华彬艺术博物馆、安化楼(北京历史建筑)、龙潭街道办事处全程步行约6.0公里【备选景点】百工坊【活动特点】徒步,一天活动【活动强度】无【道路状况】柏油马路【行进方式】公交+徒步【参观预约】*【美食】*【集合地点】肯德基(日坛路店)公交车在雅宝路站下车,沿雅宝路往东走路北,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1号国雅大厦一层【集合时间】8:00【天气预报】星期四朝阳区多云4℃~13℃东南风2级【基本装备要求】1口罩、手套、帽子;2身份证、老年卡、残疾证;3水1.5~2升 【携带衣物】冲锋衣、运动鞋、相机、登山杖、医药包等。【午餐】*【预计费用】免票、餐费40元/人 、住宿费0元/人 、交通费0元/人。</p> <p class="ql-block">日坛博物馆位于北京日坛公园内,是依托日坛历史文化打造的专题博物馆。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日坛具服殿始建于1742年,是明清皇帝祭日时休息更衣之所,2025年,日坛公园管理处经过一年多改造,将具服殿打造成日坛博物馆,并于当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首次向公众开放。- 展厅设置:具服殿内作为展览区域,通过图片、文字等展示日坛公园的历史,具服殿西配殿则打造为文创商品店,售卖日坛小猫文创、印泥、奏折文创、冰箱贴等商品。 - 展览内容:博物馆推出“日出东方•朝日坛历史文化专题展览”,展出明、清两代祭日所用的器具“豆”“登”“樽”“侀”等陶瓷仿制品30余件,还悬挂有“日神图”“明、清祭祀乐器图”等20余幅反映明、清时期皇家祭拜日神的珍贵图文资料。- 开放信息:开放时间为9:00~7:00,门票免费。</p> <p class="ql-block">应鼓(复制)</p><p class="ql-block">按《大明集礼》祭日乐图陈设,应鼓在雅乐悬中是设在阶之东,其用途是每歌一句之</p><p class="ql-block">末,即击应鼓,以示众乐皆收。也即在乐句终了时,击应鼓。它既是止乐之节,又是作乐之节。应鼓当是在祭祀乐典中的重要之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品文官补服(复制)</p><p class="ql-block">此补服为清代二品文官的补服。上部为祥云及红日,下部为海水江崖纹。中间饰一只展翅的锦鸡独礁石上,回首遥望红日。朝褂就是通常所说的补服,即胸前背后各有一块区分官阶种类的“补子”的官服,也叫补褂。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补服制度最终定型,各级爵位和文武官员的补服也都有了明确的定制。按大清会典规定,清代文官用“飞禽”图案、武官用“走兽”图案缀于补服前后。飞禽和走兽又以其珍稀和凶猛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具体规定如下:文官一品为鹤,二品为锦了,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鵝,八品为鹤鹑,九品为练雀;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为犀,八品为犀,九品为海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红色缎绣</p><p class="ql-block">彩云金龙夹朝袍(复制)</p><p class="ql-block">原件清宫旧藏,00044994。</p><p class="ql-block">清嘉庆,身长144厘米,两袖通长200厘米,袖口宽20厘米,下摆宽156厘米,左开裾长34厘米。原件领口系墨书黄纸签二,一书“仁宗”;一书“仁宗绣红缎面染银鼠皮边夹朝袍一件”。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清代冠服制度规定:朝服分蓝、红、月白、明黄四种颜色,根据不同白礼仪功能和场合穿用不同颜色的朝服。大红色朝袍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是皇帝春分时节在日坛祭日时穿用的祭服。此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肩,上衣下裳相连属,裾左开,缀铜鎏金錾花扣五。缘饰蓝色团龙杂宝织金缎及平金边各一,外镶染银鼠皮边,内湖色缠枝菊暗花绫里。袍身采取二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运用多种刺绣技法绣制云龙等纹样,两肩前后正龙各一,下摆前后正龙二,行龙五,腰斓行龙五,襞积处团龙二十二,列十二章。绣工精巧细腻,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复制)</p><p class="ql-block">按《大明集礼》祭日乐图陈设,以钦制的“中和韶乐”为标准,采用匏(笙)、土(埙)、革(鼓)、木(yí)、石(磬)、金(钟)、丝(琴、瑟)、竹(箫、笛、篪)八音乐器进行演奏。用木槌击奏钟。钟与磬在祭日乐队编制中各具独特功能,金、石之声首尾呼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宣</p><p class="ql-block">朝日东升,万物同辉;祭日以诚,天地光明。日坛,这座承载华夏先民对太阳亘古崇敬的圣坛,自明嘉靖九年矗立于京畿之地,便以庄严的仪式、精妙的建筑、深邃的天文,镌刻下中华民族礼与天通、匠与天工、民与天时的文明印记。数百年光阴流转,从帝王祭日的礼乐钟鸣,到人民群众游赏的休闲日常,日坛已成为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坛花园城市专题展”是北京国际设计周或相关城市主题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坛公园内举办。它不是一个永久性展览,而是阶段性的专题展览。其核心主题是围绕北京“花园城市” 的建设理念,展示在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生态修复、社区营造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果。解读北京“花园城市”的顶层设计、发展目标和规划蓝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千年九龙柏</p><p class="ql-block">日坛公园现有古树44棵,不规则的分布在古建筑群之间。树身齐腰挂红牌的属于一级古树,一级古树的树龄在300年以上;挂绿牌的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年以上。在</p><p class="ql-block">这44株古树中,位于圆坛西棂星门外以南有一株最美的树王,树名“九龙柏”。九龙柏树龄约1100多年,历尽沧桑,弯曲的枝干如同九条苍龙向上伸展,仿佛九条盘聚护守圆坛的蛟龙齐聚展翔奔向苍天,气势苍劲,故称为九龙柏”。龙柏此树树龄有1100多的枝干物同九条苍龙历经沧桑九龙柏故称之为</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监制</p><p class="ql-block">二00八年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什故居北京光华路17号美国驻华大使馆官邸被命名为“布什故居”(Bush House) 用美国著名人物的名字为美国驻外使馆官邸命名是美国外交界的传统。这幢建筑及其周围环境与51年前有相似之处,那时的老布什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当时两国关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进入使馆:漂亮、干净。”老布什在1974年10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是他在北京的第一个晚上。他让妻子芭芭拉尽快“买一张乒乓球桌和几辆自行车”。 20日,光华路17号现任住户纪念这对具有开创性的外交官夫妇,并将该大使官邸命名为“布什故居”以向老布什总统及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致敬,弹指一挥间,激动人心的美中关系已过去50年。尽管美中关系在此期间发生巨大变化,但当时和现在之间仍有相似之处:美中关系再次处于关键时刻,经历多年的有限接触后,在必须和睦相处的同时,双方仍在与根本分歧作斗争。当时,老布什拒绝前往伦敦或巴黎担任外交职务,这让他的上司福特总统大吃一惊。早期在北京的任职经历影响了老布什对外交事务的理解,也对美中关系产生影响,他是迄今为止唯一成为总统的美国驻华外交代表。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两位美国大使仍面临一些相似的基本挑战。老布什努力尝试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个人关系。多年后,老布什总统写道,他与中国时任领导人的长期友谊有助于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同样,伯恩斯也在努力重建因疫情和政治紧张局势而中断的美中高层联系。自今年6月以来,一系列美国政府官员抵京访问,这是一种积极变化。在即将离开中国时,一些怀旧情绪弥漫在老布什的日记中。1975年7月,他写道,他不会忘记“清晨公园里传来的歌声”和“自行车铃铛的叮当声”。在20日的活动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援引老布什的话说,“我可能会忘记我在这里学到的普通话的4个声调,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许回国后不超过3周,我就想重返光华路17号了。” 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堂子胡同 4 号、6 号。1915 年,历史背景:伍连德与财政总长周学熙商议在北京建医院,伍连德认为北京需要城区的现代化医院,随后在东堂子胡同买下一块地,请德国人设计建造了宅院,1911 年起,伍连德在此居住了 20 余年,1937 年他举家返回南洋,1960 年伍连德去世后,家人遵照其遗嘱,把这所院落无偿捐献给了中华医学会。建筑特色:故居主体建筑是砖混结构的三层红砖小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其 “孟萨屋顶” 和屋顶上的 “老虎窗” 错落有致,体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一层的巴洛克玻璃花窗也极具特色,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制作工艺。小楼南面,曾经建有一座精美的花园,是清末留法建筑师华南圭所设计。内部陈列:故居内修旧如旧地还原了伍连德夫妇及三个儿子居住时的状况,分区域展陈着伍连德在 1910 年至 1911 年抗击鼠疫的照片、刊载于《中华医学杂志》的相关学术论文及所获勋章等珍贵资料,还保存着伍连德使用过的公筷和餐桌,以纪念他发明的旋转餐台和 “公筷制”。 故居于 2023 年向团体观众开放,2024 年向个人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 9:00~16:30,观众可持身份证免费参观。 (现在闭馆装修)</p> <p class="ql-block">旱獭简介</p><p class="ql-block">早獭,又称土拨鼠。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陆生和穴居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全世界有14个亚种,中国有4种,寿命可达15-20年,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中国的内蒙古。20世纪初,有了一种能让土拨鼠的皮毛成色像貂皮一样的工艺,土拨鼠成了皮革市场的紧俏货。1907到1910年,从满洲里输入的土拨鼠皮毛数量激增。1910年11月,一场大瘟疫席卷了整个东北。伍连德赶赴哈尔滨后,证实导致鼠疫大流行的原因是土拨鼠,并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人传人的“肺鼠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简介:伍连德(1879—1960),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史家、医学教育家,字星联,原籍广东台山,生于马来亚槟榔屿。著有《鼠疫论》、《疟疾论》、《足疾论》、《牙关病论》、《中国医学史》等,译有《夫妇良箴》(马利笃著)等。一分钟了解医学教育家伍连德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伍连德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光绪二十五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并得到学校资助先后赴德国哈勒卫生学院和法国巴士特医学院研究细菌学;光绪二十九年,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返回马来亚,先在吉隆坡兰莪医药研究院任职,后在槟榔屿悬壶济世。其间,伍连德还是呼吁禁毒的斗士。光绪三十二年,伍连德出席伦敦禁烟会议;同年7月回国,任天津陆军医院学堂副监督;第二年,赴伦敦、柏林等地考察,考察归国后任北洋陆军医学帮办。宣统二年冬(1910年11月),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地区肺鼠疫流行,疫情扩散迅速,一路南下,直通京畿,每日死亡数以百计,一时引起极度社会恐慌。清廷委任伍连德为总医官,并钦赐进士。伍连德临危受命,接到“圣旨”后两天便率领一班“医务军警”人员义无返顾直扑一线。伍连德和他的助手在现场发现:此次烈性呼吸性传染病病源来自一种草原上的旱獭,捕杀旱獭的猎人和皮货商是第一批感染者,最初感染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伍连德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在世界范围是伍连德第一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针对疫情,伍连德组织力量灭杀病源、隔离防护,在哈尔滨设立防疫总营,建立起一整套防疫体系,他还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用于预防传染;他主持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对瘟疫死者尸体的焚烧。行文至此,自然联想到刚刚过去五年的那场抗击“非典”的斗争,在斗争中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和使用的“疑似病人”概念都来自伍连德的创造。礼露先生赞叹:“我曾惊异,是什么力量给了他那样的毅力胆魄激情和智慧,在科学史上创造了那么多的‘第一’和‘惟一’!” </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餐桌文化</p><p class="ql-block">百年前伍连德博士从饮食卫生入手,首创了中国的“旋转餐台”、“双筷制”等就餐习惯,在国人潜移默化中传承至今百年后,2022年3月,习主席曾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到保障粮食食品安全问题时提出的“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饭这件事一直都是中国人心中的最大的事情。目前,伍连德博士发明并使用过的中国第一张“旋转餐台)已经由哈尔滨郑兴文大厨的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先生无偿借给北京伍连德公益基金会,摆放于伍连德故居,用于伍连德餐桌文化的展示和展览。</p><p class="ql-block">伍连德餐桌</p><p class="ql-block">“旋转餐台”和“双筷制”的诞生1910年12月,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受清政府委派为全权</p><p class="ql-block">总医官赴东三省调查和防控鼠疫,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伍连德博士也发现了国人饮食习惯的弊端和安全隐患,提出:“卫生之道,为吾人一日所不可无,而我国各种习惯,均不注意卫生。以致疾病传染,靡有底止,对于人生康健,为害匪浅。最重者就是“饭菜公共之弊”伍连德博士对当时国际上分餐制、公筷法和双筷制这三种助餐方式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分餐制而言,其属于西方的进食方式,与我国传统的烹饪和餐桌礼仪相矛盾,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就公筷法而言,其因众人接替握持的“交叉感染”和箸首频频染渍食物的“视觉不洁”八个字局限而与“卫生”观念相去甚远;就双筷制而言,其“食具必各人分认随时随换”,即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两副筷子,一副取食,一副入口,但国人思想较为顽固,推行不易。在考虑“便”与“不便”的比较上,为加快双筷制的推行,伍连德博士与专门负责其饮食起居的哈尔滨道台府大厨郑文兴商议设计一个“旋转餐台”。郑大厨就地取材,在伍连德博士日常就餐的八仙桌上加装了一个可旋转的圆形转盘。由此,中国的第一台“旋转餐台”就诞生了。“鄙人所发明之卫生餐台,构造既简,运用尤便。法以厚木板一块,其底面之中央嵌入一空国铁柱,尖端向上,将此板置于转轴之上,则毫不费力,板可随意转动。板上置大圆盘,羹肴陈列其中,每菜旁置公用箸匙一份,用以取菜至私用晚碟然后入口。此法简而合宜,甚为适用。”</p><p class="ql-block">—一伍连德博士</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喜闻乐见的“双筷制”与“旋转餐台”的由来。可以说,伍连德博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卫生饮食、餐桌文明的伟大倡议者和率导者。目前,伍连德博士百年前所使用过的中国第一张“旋转餐台”和当年的“双筷”历史实物已经由哈尔滨郑兴文大厨的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先生无偿借给北京伍连德公益基金会,在伍连德故居摇放,用于伍连德餐桌文化的展示和展览.</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故居闭馆通知</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市民及游客朋友:</p><p class="ql-block">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场馆服务功能,伍连德故居将于2025年3月6日起进行整体修缮及展陈升级改造工程。施工期间,故居将暂停对外开放,具体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告。因改造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对伍连德故居的支持与理解,期待以更优质的服务与您重逢!</p><p class="ql-block"> 伍连德故居管委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彬艺术博物馆位于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8号。</p> <p class="ql-block">安化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4号,现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完成三维建模建档,目前既有老住户留守,也聚集外地租户,楼道内存有公共厨房、褪色对联等历史痕迹。是龙潭街道办事处境内的统筹住宅区;原指安化大楼,后泛指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幸福北里、东起铁路线、西至民乐巷这一片居住区。该地因寺庙得名,明代时称为安化寺街,属崇南坊。街中的安化寺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由皇帝朱祁镇赐额;寺庙规模不小,正殿为六间,房屋共计一百多间,另有田产四十五亩。清代曾重修,此地统称安化寺;民国时寺庙渐废,解放后拆除,寺内供奉的铜制弥勒佛被融化、观音泥塑被砸碎。民国初期该地仍称安化寺,后依地理位置而分称安化寺南与安化寺北。解放后,五十年代末期在此兴建安化大楼,1965年定为现名。安化大楼曾经风光无限,是名噪一时的“人民公社大楼”,又叫“共产主义大厦”,是“城市人民公社居民住宅”,有着北京最早的“社区会所”,而且因为九层的“身高”而成为当时北京最高的摩天大楼。安化大楼诞生的背景是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期,在那个高喊着“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年代里,人们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决定在北京建设四座“公社大楼”。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建成了三座,即位于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这个咱们之前去过)、东城的北官厅大楼(已经拆除)和崇文的安化大楼。作为公社化大楼的三大代表和样板之一,安化大楼的体量不是最大的、却是楼层最高的,建筑面积为2.03万平方米,主楼9层、两侧附楼为8层预制板结构,共设有288个居住单元,布局为“U”字形(福绥境大楼是“Z”字形)。当年,人们自家不起火、去吃“公共食堂”是最明显的年代特征之一,也是最流行、最提倡的生活方式和体现共产主义的方面之一。所以安化大楼的主户型是不设厨房的两居室,每一层都配有一个公共食堂。主楼一层大厅是大食堂,二至八层每层正对电梯间的位置是活动室和服务部。大楼的最高层则被规划为俱乐部,每到周末,九层的活动大厅还会举行乒乓球赛或者舞会。附楼的一、二层是幼儿园,三至八层为单身宿舍,也可以改为旅馆。能住进公社大楼的,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在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住进那样的楼房啊?”而真正住进去的人,也是备受别人羡慕的,在“围观群众”看来:能住进去的都得是优秀人才。据安化大楼的老住户讲,大楼于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5月竣工。但此时人民公社热潮已逐渐冷却,而且接踵而至的是三年困难时期。所以搬进来的新住户并没过上多久共产主义公社生活。而且最初的住户并不多,落成之后的三五年才慢慢住满。随后又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公社大楼的模式也就没能在北京推广开来。几十年过去了,昔日风光无限的安化大楼也“老了”。不过自从大楼建成后,路过这里的公交站名儿都改了,由原来的广渠门改成了安化楼。</p> <p class="ql-block">龙潭街道,隶属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处东城区东南部,介于东经116°25′00″~116°26′22″,北纬39°52′14″~39°53′33″之间。东依护城河与朝阳区双井街道、劲松街道、潘家园街道、十八里店乡为邻,南临护城河与丰台区方庄街道毗连,西至幸福大街、京广铁路与天坛街道接壤,北靠广渠门内大街(东段)与东花市街道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7千米, 总面积3.1平方千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龙潭地区属第十(外三)区。1954年底,属板厂新里街道全部和火神庙街道大部。1958年9月,合并为龙潭街道。地名由来:龙潭街道因地处龙潭湖畔而得名。风景名胜:龙潭公园位于龙潭街道光明桥东南侧。建于1952年。总面积达49.2公顷,水面面积19.47公顷。因与龙须沟形成首尾之势,故取名龙潭湖。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旅游观光胜地。龙潭公园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整修建设,构建亭台殿阁,砌筑台阶湖岸,栽植杨柳桑槐,建成龙潭、龙字石林、龙门、龙吟阁、万柳堂、莲塘花屿和中心岛等景区。夕照寺在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街,广渠门内大街与光明路之间,东二环西侧。夕照寺取名自门前照壁,据说每当夕阳西下,阳光照在影壁是金兴四射,所以取名夕照寺。夕照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大雄宝殿、大悲殿、方丈院、后院砖塔等组成,其山门殿上有石额,上题“古迹夕照寺”。</p> <p class="ql-block"> 百工坊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光明路乙12号它是展示中国传统宫廷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和品种的文化空间,也是北京市政府向外国领导人推荐的京城5个参观景点之一。以下是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百工”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书《考工记》。自元起至明清,历代皇家御用工艺品制作设置了专门机构,元称工部、明称少府监、清称内务府造办处,民间对其统称为百工坊。为继承其文化脉络,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沿用了“百工坊”的称谓。- 建筑特色:百工坊是现代形态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内部设计成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样式,灰砖、红门、黑檐,充满传统文化韵味。- 核心亮点:百工坊以百工博物馆为表现形式,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聚集了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如景泰兰大师张同禄、玉雕大师李博生等。这里涵盖了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燕京八绝”等众多传统手工艺在此展示,还承担仿制故宫博物院25方宝玺等任务,是传统手工艺名家名作的集散地,也是可以边制作边展示边销售的“活”博物馆。(现在已经闭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