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故宫,我门清

老刘

<p class="ql-block">故宫紫禁城平面图</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大概可以分为几个区域,以太和殿为中心的前朝区,以坤宁宫为核心的后宫区,东六宫区,西六宫区,御花园区,文华殿区,武英殿区,内务府区,宁寿宫区,慈宁宫区等。</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故宫端门、午门区域</p><p class="ql-block">端门,位于天安门与午门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构成明清两代进出紫禁城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端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上覆黄琉璃瓦,城台下部有五个券形门洞,中间门洞最大,高8.82米,此门的中心点恰好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其余四个门洞依次往外缩小,分别是4.43米宽和3.83米宽。端门是中轴线上唯一一座两侧没有与城墙连接的城门,其建筑规模、风格与天安门基本相同,以其高大的形体和端庄的风姿,烘托出皇城与皇宫轴线建筑的威严和神圣。端门在明清两代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还是整顿仪仗之地。皇帝出巡时由端门上大辂,是为礼仪之始。早朝、节日、祭祀等活动出巡或回銮时,仪仗队整齐排列在角道两旁,端门敲钟、午门擂鼓。端门两侧朝房则是官吏上朝前休息等待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午门</p><p class="ql-block">午门是故宫的正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通高37.95米,平面呈“凹”字形,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设掖门,形成“明三暗五”格局。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两侧有钟鼓亭,重大典礼时鸣钟击鼓。整座建筑形若朱雀展翅,故称“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午门内侧全景。</p><p class="ql-block">故宫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大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神武门。</p><p class="ql-block">四个大门,唯有午门是明三暗五,其他三个门都是三个门洞。这四个门都是外方内圆。</p> <p class="ql-block">午门东侧——左掖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西侧——右掖门</p> <p class="ql-block">故宫四大门洞的形状“外方内圆”</p> <p class="ql-block">午门广场东侧——阙左门,与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西北门相对</p> <p class="ql-block">午门广场西侧——阙右门,与社稷坛(中山公园)东北门相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东华门、西华门区域</p><p class="ql-block">东华门</p><p class="ql-block">东华门位于故宫东城墙,是宫城四门之一。用于皇室和官员日常出入,建筑形制与其他城门对称,体现故宫布局的严谨性。‌‌</p> <p class="ql-block">故宫文华殿大门——文华门</p><p class="ql-block">故宫文华殿之大门,现在为“书画馆”</p> <p class="ql-block">西华门</p><p class="ql-block">西华门,是北京故宫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p><p class="ql-block">西华门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p> <p class="ql-block">故宫武英殿大门——武英门</p><p class="ql-block">武英门是故宫武英殿建筑群的正门,位于外朝西路南端,始建于明代,采用单檐歇山顶五开间形制,坐落在汉白玉台基上,门前跨内金水河的三座石桥,其匾额在袁世凯时期由满汉双文改为纯汉字,是故宫建筑中历史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武英门面阔五间,屋顶覆黄色琉璃瓦,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台基由汉白玉栏杆环绕,东西南三面设垂带踏跺,形成“三桥拱门”布局。建筑年代早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武英殿火灾中幸免于焚毁,现存结构可追溯至明代。‌‌</p><p class="ql-block">现在为“陶瓷馆”</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前朝三大殿之门</p> <p class="ql-block">前朝大门——太和门</p><p class="ql-block">太和门,位于北京故宫内,处于外朝中路,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上施有和玺彩画,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广场东侧——协和门</p><p class="ql-block">协和门位于北京故宫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会极门,清顺治初年更现名。该门为东向五开间屋宇式大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台基高2.62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保留明代斗栱与彩画特征,礓磋慢道平面呈梯形,下口宽达29.9米,配汉白玉栏杆。</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广场西侧——熙和门</p><p class="ql-block">熙和门位于紫禁城太和门广场西侧庑房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右顺门。该门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三大殿火灾被毁后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归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名为雍和门,乾隆元年(1736年)避雍正帝讳最终定名熙和门。建筑基座高2.62米,前后铺设17.75米锯齿形坡道,采用明代大城砖干摆工艺建造。作为连接前朝与武英殿、西华门的重要通道,明永乐帝曾在此处理冬季政务。</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东侧——昭德门</p><p class="ql-block">昭德门的位于太和门东侧,穿过昭德门可直达太和殿广场,与西侧贞度门对称,供王公大臣上朝通行,皇帝皇后则专用中轴线的太和门。‌‌</p><p class="ql-block">‌名称变迁‌:</p><p class="ql-block">明代称弘政门(寓意弘扬政德)。</p><p class="ql-block">清代顺治二年更名为昭德门(取自《国语》彰明美德之意)。‌‌</p><p class="ql-block">‌重大火灾‌:光绪十四年(1888年)贞度门失火,连带焚毁昭德门与太和门,次年完成重建。‌‌</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西侧——贞度门</p><p class="ql-block">贞度门是紫禁城内位于午门与太和殿之间的核心门禁,明代初建,清代顺治二年更名为贞度门,光绪十四年因火灾焚毁后重建。‌</p><p class="ql-block">贞度门位于紫禁城南中轴线,与昭德门、太和门共同构成太和殿前屏障建筑群,设有三门:中为太和门,右为贞度门,左为昭德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东侧——中左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西侧——中右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东墙——左翼门</p><p class="ql-block">左翼门是明代建造的宫殿建筑,位于太和殿广场东南侧,与右翼门对称分布于太和门东西两端,紧邻体仁阁和文华殿,构成外朝核心区域的东侧门户。</p><p class="ql-block">清代作为文职四品、武职三品以下官员仆从的专用通道,限制通行权限。</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西墙——右翼门</p><p class="ql-block">右翼门位于故宫太和殿西侧,属于外朝区域,靠近太和殿广场。</p><p class="ql-block">右翼门最初作为明清宫廷的重要通道,每日清晨官员们在此往来穿梭,参与朝会或向皇帝进谏,门前地砖曾被无数官靴踏过,承载着权力博弈与王朝兴衰。</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东侧——后左门</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西侧——后右门</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广场东侧——景运门</p><p class="ql-block">景运门坐落于北京故宫乾清门前广场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为明清两代紫禁城重要禁门。该门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与西侧隆宗门形成对称布局,门内设蒙古王公大臣值房、九卿值房等机构,门外连通奉先殿、毓庆宫等区域。作为内廷中路核心通道,景运门除交通功能外,还通过禁门制度规范人员出入,亲王以下官员随从仅可在门外20步外停立。</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广场西侧——隆宗门</p><p class="ql-block">隆宗门是北京故宫乾清门前广场西侧的重要古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多次重修,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年)再次修缮。该门与东侧景运门共同构成乾清门前的庭院布局,是连接外朝与内廷西路的禁门,非经奏事待旨或皇帝宣召,王公大臣不得擅自进入。现存建筑为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其门匾存有嘉庆年间天理教起义遗留的箭头,成为清代宫廷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后宫外围的门</p><p class="ql-block">后宫南大门——乾清门</p><p class="ql-block">乾清门是北京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采用单檐歇山顶,坐落在1.5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两侧设八字形琉璃影壁,壁心装饰琉璃花并环以雕石栏杆。门扉安装于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设青砖槛墙与方格窗。门前置铜鎏金狮子一对,中设御路石,门内有甬道连接乾清宫月台。</p><p class="ql-block">该门作为内廷后三宫的正门,分隔前朝与后寝区域。清代将其作为处理政务场所,顺治帝在此发布大赦令,康熙六年起确立"御门听政"制度,每日辰时举行,文武大臣经午门入宫奏事。乾清门东设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置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连通景运门与隆宗门。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记载袁可立曾于乾清门直言进谏。清代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亦在此举行,咸丰朝后御门听政逐渐废止,相关政务活动转向圆明园勤政殿。</p> <p class="ql-block">故宫乾清宫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东南——日精门</p><p class="ql-block">日精门和月华门是北京故宫乾清宫东西两侧的门楼,始建于明清时期,‌名称源于古代对日月精华的象征性表达,代表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在建筑布局中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日精”指太阳的精华,“月华”指月亮的精华,名称直接体现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p><p class="ql-block">命名遵循“阴阳相对”原则,日精门(东)与月华门(西)形成对仗,象征日月争辉、天地和谐。‌‌</p><p class="ql-block">‌位置‌:日精门为乾清宫院落东门,门外通东一长街;月华门为西门,门外通西一长街,并与遵义门正对。‌‌</p><p class="ql-block">‌功能‌:作为乾清宫前庭的主要门户,是皇帝及侍从出入的通道,东侧日精门连接斋宫区域,西侧月华门直通养心殿。‌‌</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西南——月华门</p> <p class="ql-block">龙光门</p> <p class="ql-block">凤彩门</p> <p class="ql-block">景和门——正对“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隆福门——正对“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永祥门</p> <p class="ql-block">增瑞门</p> <p class="ql-block">基化门</p> <p class="ql-block">瑞则门</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后门——坤宁门</p><p class="ql-block">坤宁门坐落于北京故宫内廷坤宁宫北端,是连接后三宫与御花园的核心通道。该门始建于明代,原址位于钦安殿北侧(今顺贞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迁移至现址并定名。建筑采用单檐歇山顶覆盖黄琉璃瓦,面阔三间,两侧山墙延伸出八字琉璃影壁,兼具通行与防御功能。清代在此增设选秀女制度,成为八旗女子复选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御花园区域</p> <p class="ql-block">琼苑东门</p> <p class="ql-block">琼苑西门</p> <p class="ql-block">天一门</p><p class="ql-block">天一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中路御花园,是钦安殿院落的南门。该门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原名"天一之门",清代改称现名。其命名源自《易经》"天一生水"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北方属水的方位属性相合,体现了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失火后强化防火功能的营造思想。</p><p class="ql-block">建筑主体采用青砖砌筑单券门结构,黄琉璃瓦歇山顶覆盖,檐下施绿琉璃仿木构件。门前两侧设仙鹤云纹琉璃影壁,陈列铜镀金獬豸与青铜香炉,门内保留明代连理柏景观。作为紫禁城内罕见的青砖建筑实例,兼具防火实用性与园林协调性。</p> <p class="ql-block">顺贞门、承光门</p> <p class="ql-block">延和门</p> <p class="ql-block">集福门</p><p class="ql-block">集福门是故宫御花园内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门,位于顺贞门内西侧,呈东西向,始建于明代,具有重要的建筑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位置与结构‌</p><p class="ql-block">集福门位于御花园的顺贞门内西侧,呈东西向,北接御花园北宫墙,南转西与承光门相连‌。</p><p class="ql-block">建筑为1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接琉璃顶矮墙,整体风格朴素而典雅‌。</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集福门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与顺贞门(原称坤宁门)同期建造,后因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而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作为御花园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门(如延和门)共同构成袖珍院落,体现了故宫内廷建筑的布局特点‌。</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集福门的命名寓意吉祥,与故宫其他门(如麟趾门、螽斯门)类似,反映了古代皇家对“福”文化的重视,如多子多孙、国运昌隆的祈愿‌。</p><p class="ql-block">可延伸探索故宫的“五福”文化,如《尚书·洪范》中的五福概念及蝙蝠作为“福”象征的渊源‌。</p><p class="ql-block">‌集福门是故宫御花园中一处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其位置、结构和历史背景均彰显了皇家建筑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故宫北大门——神武门</p><p class="ql-block">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避讳改称神武门。门楼面阔5间,进深1间,重檐庑殿顶。旧设钟鼓,每日黄昏鸣钟108响报时。明清时为皇后行亲蚕礼的出入通道。</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宁寿宫区域</p> <p class="ql-block">宁寿宫皇极门外西——锡庆门(珍宝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宁寿宫皇极门外东——敛禧门</p> <p class="ql-block">皇极门</p> <p class="ql-block">宁寿门</p><p class="ql-block">宁寿门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中轴线上,是连接皇极门与皇极殿的第二道宫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改建时仿乾清门规制重建,仍沿用旧称。建筑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设三间敞厅,后檐明间开门,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门前置鎏金铜狮与汉白玉石台基。</p><p class="ql-block">该门通过高台甬道与皇极殿相连,行成"王"字形台基体系。作为太上皇宫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体现乾隆"归政娱老"思想下的宫廷营造特征。现存建筑彩画保持1979年复原的乾隆时期金龙和玺风格。</p> <p class="ql-block">东侧——凝棋门</p> <p class="ql-block">西侧——昌泽门</p> <p class="ql-block">养性殿——养性门</p><p class="ql-block">养性门是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的正门,原为清乾隆皇帝退位后的休养场所。该门面阔五间,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三间设门,台基前立有汉白玉石栏杆,门外两侧现存镏金铜狮两座。养性门建筑主体施以金龙合玺彩画,慈禧太后居住宁寿宫时期曾改为苏式彩画,后经修缮恢复原貌。其建筑形制与乾清门、宁寿门等宫廷大门类似,但体量略小且台基高度较低,门后两侧设有绿色琉璃照壁及角门。</p> <p class="ql-block">宁寿宫花园——衍祺门</p><p class="ql-block">衍祺门作为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的南门入口,采用"入门见山"的园林营造手法,通过两座假山阻隔视线实现空间收放。该门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宁寿宫改建工程,由样式雷家族主持设计,是四进院落皇家园林的游览起点。门内第一景区以古华轩为核心,通过假山、矩亭等建筑形成"潜龙勿用"的空间隐喻。</p> <p class="ql-block">宁寿宫北门——贞顺门</p> <p class="ql-block">乾隆花园西墙——履顺门</p> <p class="ql-block">乾隆花园西墙——蹈和门</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慈宁宫区域</p><p class="ql-block">慈宁宫花园——长信门</p> <p class="ql-block">慈宁门</p> <p class="ql-block">寿康门</p> <p class="ql-block">徽音左门</p> <p class="ql-block">徽音右门</p> <p class="ql-block">第八部分——东六宫区域</p><p class="ql-block">内左门</p> <p class="ql-block">近光左门</p> <p class="ql-block">咸和左门</p> <p class="ql-block">广生左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左门</p> <p class="ql-block">长康左门</p> <p class="ql-block">仁祥门是北京故宫后三宫区域通往东六宫的重要门户,位于乾清宫东侧,具体位置在内左门内东侧,坐东朝西,是进入东一长街的第一座大门‌。仁祥门内为一个长方形院落,院落东端有阳曜门通往毓庆宫‌。</p><p class="ql-block">此门是通往斋宫的主要入口,斋宫位于其左侧,为皇帝祭天祀地前的斋戒之所,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斋宫目前通常不开放,仅在举办临时展览时开放(如历史上的《故宫藏牡丹题材文物特展》)‌。</p> <p class="ql-block">斋宫门</p> <p class="ql-block">‌昌祺门内是景阳宫‌。‌‌</p><p class="ql-block">景阳宫位于紫禁城内廷东六宫区域,是明清时期的后妃居所或藏书处。</p><p class="ql-block">宫门为景阳门,对应昌祺门为其入口之一。‌‌</p><p class="ql-block">明代曾为孝靖皇后居所,清代改为藏书场所。</p> <p class="ql-block">承乾门</p><p class="ql-block">承乾宫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同样也是东六宫之首。初曰永宁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消息,承乾宫将进行修缮和改造。整个工程预计将于2027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永和门</p><p class="ql-block">永和宫,位于故宫东六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永和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p><p class="ql-block">永和宫为二进院建筑群,坐北朝南,正门为永和门,前殿为永和宫,后殿为同顺斋。永和宫是紫禁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妃嫔居住宫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德阳门,位于东六宫</p> <p class="ql-block">麟趾门是北京故宫内廷东路东六宫区域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初名"寿春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现名。该建筑为1开间琉璃门,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绿琉璃仿木构件,展现了明代官式建筑特征。作为东二长街南门,与北侧千婴门形成空间对应关系,其名称源自《诗经·周南·麟之趾》,既蕴含对王室子弟贤德的赞颂,又延伸出婚育祝福的民间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景曜门,故宫东六宫中小街南端,麟趾门西侧</p> <p class="ql-block">钟粹门</p><p class="ql-block">钟粹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钟粹宫”,是故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朝时期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朝时期为后妃居所。</p><p class="ql-block">钟粹宫南北长47.38米,东西宽47.9米,平面近方形,占地面积共2269.5平方米,分成前后两进院落。正门名钟粹门,座北面南。前院正殿即钟粹官,座北面南,面阔5间,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中间有南北向甬路,与前后相通。后殿屋顶为硬山式,两侧有东西耳房,前有卡墙,自成小院。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钟粹宫的彩画对于研究明、清官式彩画发展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昭华门</p><p class="ql-block">昭华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小长街南端,是连接内廷与东六宫区域的重要通道,兼具建筑美学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昭华门位于东小长街南端,向西直出可至紫禁城中轴线区域,向东直出为苍震门,是内廷东路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景仁门位于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内‌,是景仁宫的正门,坐北朝南,门内有元代石影壁一座。‌</p><p class="ql-block">作为景仁宫的正门,景仁门属于明清内廷东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安宫,后更名景仁宫。‌‌</p><p class="ql-block">‌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饰龙凤和玺彩画。‌‌</p> <p class="ql-block">迎瑞门</p><p class="ql-block">迎瑞门位于故宫东六宫,是钟粹宫外东侧的随墙琉璃门。出迎瑞门,便是西二长街。迎瑞门在明代时名为凝瑞门,清嘉庆时期才改为现名。</p> <p class="ql-block">苍震门</p><p class="ql-block">苍震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东大墙,为东向琉璃随墙门,明初称宫东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该门作为东六宫重要出入门户,日常封闭,仅遇扫雪或修建工程时开启。清代多位帝王曾在此处理宫廷事务,包括康熙帝侍疾、雍正帝停灵以及乾隆年间增建附属建筑等。</p> <p class="ql-block">凝祥门是故宫内外东路区域的一座宫门,其内主要建筑为太上皇的居所。 </p><p class="ql-block">凝祥门位于故宫外东路,是明清时期皇宫的外围区域,主要用于太上皇的居住与活动。在清朝时期,太上皇退位后通常居住于此,例如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帝退位后曾在此养老。 ‌</p><p class="ql-block">根据《国朝宫史》记载,凝祥门内设有延禧宫,该宫殿最初名为"长寿宫",后经多次改名,最终定为"延禧宫",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 ‌</p> <p class="ql-block">延禧门,延禧宫大门,虽然没有门牌,但是网上可以搜到。</p><p class="ql-block">延禧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2019年3月2日,故宫博物院宣布,延禧宫区域建筑将启动研究性保护和修缮。[1]紫禁城的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作为故宫中为数不多的钢结构西洋建筑之一,延禧宫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第九部分——西六宫区域</p><p class="ql-block">内右门</p> <p class="ql-block">近光右门</p> <p class="ql-block">咸和右门</p> <p class="ql-block">广生右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右门</p> <p class="ql-block">长康右门</p> <p class="ql-block">永寿门</p><p class="ql-block">永寿宫为北京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定现名。该宫位于翊坤宫南面,启祥宫东面,是后宫之中离养心殿最近的一个宫,为两进院布局,主殿面阔五间,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内悬乾隆帝御书"令仪淑德"匾,其建筑形制成为东西六宫匾额定制标准。</p> <p class="ql-block">嘉祉门是‌太极殿(原启祥宫)的宫门‌,位于故宫内廷西六宫区域,作为该宫殿的入口通道。‌‌‌‌嘉祉门是太极殿(启祥宫)前的街东禁门,东西向设置,门外隔西二长街与纯佑门相对,门内直通太极殿院门。其功能是连接西二长街与太极殿前院,作为出入该宫殿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纯佑门</p> <p class="ql-block">敷华门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六宫区域的重要通道门,位于故宫西二长街北段,是连接长春宫与南北长街的关键通道。‌‌</p> <p class="ql-block">崇禧门位于北京故宫内廷西路的西六宫区域,具体位置与敷华门正相对,其右侧为永寿宫后墙,左侧连接翊坤门,是进入翊坤宫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螽斯门</p><p class="ql-block">螽斯门位于北京故宫内廷西路西六宫区域的西二长街南端,为西二长街南门,与北门百子门相对,始建于明代,属明清古建筑。其名源自《诗经·周南》,取螽斯昆虫繁衍兴盛之意,与东六宫麟趾门形成吉祥对应,主体为1开间琉璃门,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饰绿琉璃仿木构件。</p><p class="ql-block">清末宣统帝溥仪为骑行便利曾锯除门槛,夜间封门时需将榫卯结构的门槛复原以维持门禁。</p> <p class="ql-block">翊坤门</p><p class="ql-block">翊坤宫为北京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万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现名。明清两代均为妃嫔居所,清代多次修缮,光绪年间将后殿改为体和殿并连通储秀宫,形成四进院落格局。正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斗拱,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p> <p class="ql-block">履和门</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故宫博物院内,坐东朝西,与昌泽门轴线相对。‌‌</p><p class="ql-block">清代护军巡更值守处(东筒子墙设40余券洞用于驻防)。‌‌</p><p class="ql-block">宁寿宫区重要安防通道(乾隆年间增建坡顶值房加强戒备)。‌‌</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曾发生飞贼翻墙潜入事件,反映其安防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故宫还有很多没有开放的区域;</p><p class="ql-block">故宫还有一些现在整修的区域;</p><p class="ql-block">故宫还有很多没有名字的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