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乐趣

yi起飞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喜欢读读书,不是做学问,不是装风雅,只是想静静心,悟点东西,在书中找找记忆中的一些美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社会节奏很快,相对于自媒体、短视频的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我更喜欢读读纸质书本,总觉得纸质书本上读的才是知识,其他的充实量是种见闻。虽然也玩手机、刷视频,但那只是消遣休闲,打发时间;只有读读书才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洗涤水灵,感悟生活。为此,我学会了网上购物,在淘宝上买的第一样东西就是《诗经》。</p><p class="ql-block"> 我读书,喜欢在桌子上放一本稿纸,放上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的笔,并把笔记本放在书旁。对生僻字和词,在手机上百度一下,用红色笔把拼音和词义标注在旁边,有利于通篇阅读;对好的句子和段落,会用蓝色的笔在书上画画,下面标注上三角符号,加深印象。对一些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的,我会把书里的人物名字写在稿纸上,用箭头标注清关系,便于厘清思路,易于阅读。对一些有意义,或有触碰的话,我会用红笔摘抄在笔记本上,闲暇或工作之余,甚至有时候会在开会期间,再翻翻看看,心里默默念念,也是种心灵静化和享受。</p><p class="ql-block"> 我读书,喜欢多遍看,反复看,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读第一遍,无论多仔细、多用心,总感觉有点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迷迷糊糊,或者说是看个热闹。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恍然间,会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然和清醒。至少,生僻字,我认识了记住了,也熟识了。优美词句,熟读了,有的甚至还能背诵下来。重重重要的是,看懂了人生,明白了生活。</p><p class="ql-block"> 读书多了,也会有思考。读《人世间》,我会感叹时代的变化发展,但我更关注的人物的塑造和人性的描写,会思考:人生一世,是一路鲜花声掌声的周秉义成功了?还是朴实忠厚的周秉昆幸福呢?自古以来,养口体和养心智的两种“孝”,哪样重要,还是同样重要?读乡土文学小说《羊的门》和《生命册》,豫中平原的那些人和事,仿佛就在身边,仿佛就是我们的过往,抛开书中想传达的生命意义,单就书中对24种小草的描写,“格巴皮”、“狗狗秧”、“灰灰菜”……哪样都那么熟悉,哪样不是我的童年?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虽然作者个人情绪太过明显,但不影响我对东坡居士的崇拜敬仰。会在他的诗词里“大江东去”,会在他的明月下“起舞弄倩影”,会为他的人生际遇、三次被贬“惟有泪千行”,更会为他的人生豁达“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传》是一本我永远读不完、读不懂、读不透的好书。读《诗经》,305篇,有我上学学过的,但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读,重重叠叠,缠缠绵绵,朗朗上口,很有意境,了解了当时社会风情,增强了自身很多古文知识。读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纯欣赏,纯享受,在老师对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近32首唐诗的点评中,满足了自己曾经心中“诗人”的梦想。读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收获最大,一篇篇生活短文,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清欢”是何物?“清欢”为何好?生在这个年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世界上千百种人生我们如何知悉?林先生说“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我用红笔在旁边注解,“清欢”是简单的快乐,不是吗,生活、人生不都是越简单越好,追求的目标不都是快乐吗?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叹,“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反复读的最多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字优美,文笔细腻,开篇“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瞬间就把我吸引了。书中的每个人名“安草儿”、“维克特”、“果格力”……都那么富有诗意。“希楞柱”、“乌力楞”,驯鹿逐苔藓而栖,月光下萨满起舞,繁星低垂下的夜空……都那么的神秘壮美,“我落泪了,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每句话都那么普通真实,都那有意境深远。喜欢上了迟子建老师,喜欢上了《额尔古纳河右岸》。</p><p class="ql-block"> 近期还在读的书是《我的阿勒泰》,近期还想买的书是迟子建老师的《我的世界下雪了》。</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看了一句话,“读书不一定能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让你言出有度,嬉闹有常,说话有德,做事有余”,“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也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我就是为此读书,在书中找寻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