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瓷都三日游

雨段

<p class="ql-block"> 昵称:雨段</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798612</p><p class="ql-block"> 图:榕树下、紫姗、雨段</p><p class="ql-block"> 文:雨段</p> <p class="ql-block">  10.20日我们一行十一位“年轻的小伙伴”来到了享誉世界的美丽瓷都景德镇。沿路走过,看道路两旁的路灯杆别具一格,它是特色蜿蜒的青花,是窑火里淬炼的天青,原来有些城市不必大声宣告身份,它的节奏,早已把“瓷都”两个字,刻进了每一缕风、每一块砖里。</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三天的故事,就从这阵带着瓷土味的风开始吧。</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瓷宫:景德镇瓷宫的创造者叫余二妹,余老太太12岁便从事陶瓷创作与收藏,毕其一生收藏六万多件陶瓷,在她80多岁时,用5年时间,在景德镇新平村创造了一座瓷宫。瓷宫墙壁上贴满陶瓷粹片,还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内容融入瓷宫之中。这是千年瓷宫萬年藏。</p> <p class="ql-block">  踏入瓷宫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特的圆形建筑,外墙由各色瓷片、瓷器拼贴,在阳光下闪烁,似时光凝聚的艺术拼图,每一片都藏着陶瓷故事,与蓝天相映,瓷宫由余二妹老太太倾尽毕生积蓄,历时五年多完成,被誉为“陶瓷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瓷宫的外墙色彩斑斓,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由无数陶瓷碎片拼接而成。每一块碎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一个故事。缓缓走近,细细欣赏,它们仿佛在向我们招手,邀请走进这座千年瓷宫的世界,同学们在入口处,欣赏着这座建筑,脸上写满了惊叹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  站在瓷宫扇瓶形窗户前,看着窗外的砖墙,阳光透过窗框洒在脸上。我们拿出手机,不停的拍拍拍,摆出各种造型,伸出窗外的手指,仿佛在告诉你,窗外的世界同样精彩,瓷宫园型地面是各色瓷图案的瓷砖拼贴,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带着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浮梁古县衙:景德镇浮梁古县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中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县衙,有“中国第一县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  浮梁古县衙所在的浮梁县,以盛产瓷器而闻名,素有“瓷之源”的美誉,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也是领略古代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好去处,浮梁在历史上以“一瓷二茶”著称,其中陶瓷业尤为发达,景德镇从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浮梁古县衙属于上邑,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p> <p class="ql-block">  红塔,原名西塔,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矗立于古县衙之外,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红塔高达37.8米,不仅是江西省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塔,更被尊称为“江西第一塔”。</p> <p class="ql-block">  浮梁古县衙游览只有短短的二小时,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行政文化的脉络与传承。浮梁古县衙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本写满故事的史书。让我们去想象百年前知县断案时,是否也会望着窗外的瓷窑烟霭发发呆。</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来到古坊群:古坊群是景德镇近年来重点打造的陶瓷文化主题景区,集历史、艺术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型景区,我们没去看古坊群老匠人捏泥坯转盘,而是去了高高的青花瓷建筑群,它以青花瓷为原型,设计了二十多幢“瓶瓶罐罐”式建筑,如七幢“青花短颈花瓶”场馆,造型新颖,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创新之作。</p> <p class="ql-block">  走进青花瓷建筑群,仿佛置身于一个瓷器的世界,一条小河从景区穿过,小河两岸仿各种青花瓷瓶建筑,古朴典雅,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一看建筑表面的纹路细腻而繁复,像是凝固的青花瓷,又像是流动的水波纹,加上栏杆旁的绿植随风轻摆,倒映在水中的建筑与真实的存在仿古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虚实,把古韵建筑与精美瓷缸相映成趣,青花绽放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足音,诉说着千年瓷都的风华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御窑厂: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御窑厂”也称“御器厂”。明清两代为供应宫廷所需瓷器而设的机构。明洪武年间始设于江西景德镇。明代一般由宦官充任督陶官;清初由工部、内务府派员,或由江西巡抚主管。乾隆以后,以榷九江关使管理,并以饶州同知、景德镇巡检司监造督运,遂成定制。</p> <p class="ql-block">  晚上的御窑厂别有一番风味,御窑厂的建筑别具一格,它的建筑灵感源于传统柴窑,采用窑砖砌筑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内外悬挂窑砖装饰,两端以木框玻璃幕墙封闭,形成红砖拱形建筑群,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  御窑厂是我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官办瓷厂。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御窑厂都派有专门负责此项事务的督陶官,监造各类瓷器,然后进京供皇室使用。御窑厂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已出土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瑶里古村:瑶里在唐代中叶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21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瑶里沿着铺着石板路河边走边看,瑶河安静静地从古镇穿过,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子,岸边的古树把枝桠垂到水面,河上廊桥、板凳桥完整整地映在水里,岸边一栋栋徽派建筑的明清老屋,木板门早已被时光磨得沟壑纵横,斑驳的墙壁,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让我们踏入这片土地,时光仿若倒流千年,古旧的街巷、斑驳的墙壁,处处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溪水漫过青石板,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黑瓦,有村妇在水边捶打衣裳,木槌敲出的节奏。看雨段同学脱了鞋伸进溪水里,孩童般晃着脚,看溪水漫过她的脚背,把旅途的倦意也一并带向远方。原来快乐可以这样简单,像雨落进溪水,自然而然,却在心头漾开一圈温柔的暖。</p> <p class="ql-block">  瑶里古镇之行,我们不仅领略了它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感受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体会到了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惬意,踏上归程,心中满是不舍,瑶里古镇的美景与故事,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傍晚的陶溪川最是动人,老厂房的红砖墙上爬满绿萝,玻璃幕墙映着夕阳,红砖厂房与现代艺术装置碰撞出火花。门店上,年轻陶艺家们手绘的咖啡杯、瓷片风铃,连蓝π咖啡馆的废墟风墙面上,都嵌着碎瓷片拼成的抽象画,烟囱亮起暖黄灯光,像一支支未点燃的窑火,诉说着瓷都的新旧故事。</p> <p class="ql-block">  踏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沿着访窑古道前行,景德镇窑神童宾的雕塑像映入眼帘,巍峨的雕像,身姿挺拔,肌肉线条刚劲有力,右手高举火把,左手微微握拳,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陶瓷圣地。</p> <p class="ql-block">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的青烟里,清代镇窑的穹顶像倒扣的瓷碗,看着陶瓷匠人坐在拉坯机前,泥团在指尖旋出莲花纹,“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仿佛看见千年前的窑工们也是这般,将高岭土幻化成薄胎瓷盏。</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古窑(民俗博物馆):古窑,集所有古窑口于一处,北望故宫,南访古窑,景德镇古窑透出江南特有的清新与宁静,环境好,有文化,有历史,丰富的陶瓷历史和文化令人叹为观止,真乃一座生动的陶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雕塑瓷厂与陶溪川:雕塑瓷厂原为十大国营瓷厂之一,近几年,雕塑瓷厂充分利用陶瓷+旅游的方式,将老瓷厂打造成为创新、玩乐、游购娱的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雕塑瓷厂成了陶瓷小商品交易老街,有陶瓷制作非遗传承人的传统制作工艺品,又有大学生们个性化陶瓷工艺创新作品;既有让人惊叹的艺术孤品,又有市井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既有价格高得让收藏着咂舌的高端作品,又有成堆摆放几元一个的各种小玩意儿,正因为这里陶瓷内容丰富,才吸引了游客目光。</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站景德镇中国陶瓷愽物馆:走进中国陶瓷博物馆,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一眼千年”。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美得令人窒息;唐宋青白瓷到明清御窑,每一件瓷器都刻着时代的印记。博物馆顶楼的“无语佛”,虽历经千年,仍以悲悯的姿态俯瞰着尘世变迁。</p> <p class="ql-block">  第九站返吉:回程的车上,大家都没怎么说话,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忽然想起第一天在瓷宫看到的那句话:“瓷如人生,总要经火炼,才得温润。”这三天里,我们看了太多瓷的故事,其实也是在看人的故事——看陶瓷匠人如何与泥土对话,看时光如何将缺憾打磨成独特,看新旧如何在岁月里共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