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 精神永存

赵亚新

五月的风拂过太行山麓,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来到河南林州,探访那闻名遐迩的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始建于1960年,竣工于1969年,全长约1500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是解决林县长期干旱缺水问题,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br> 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北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修建的引水工程。 工程背景源于林县历史上严重的干旱缺水,1959年大旱导致境内河流断流,时任县委书记杨贵主持决策“引漳入林”,动员近10万民众历时十年完成建设。‌‌ 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看见当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身影。 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约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占37%,社队投资占63%)。该工程将山西省平顺县的浊漳河水引入林县。 遥想当年,林贵书记以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带领十万农民踏上了修筑红旗渠的征程。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岁月,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全靠双手、铁锹和箩筐;物资匮乏,条件恶劣,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改变命运,战胜干旱。十年光阴,他们披星戴月,凿山开石,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这条“人工天河”。<br> 红旗渠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山之间,它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每一寸渠道都凝聚着林县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每一块石头都记载着他们的坚韧与毅力。 红旗渠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正是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彻底解决了林县长期干旱缺水的难题,让干涸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br> 漫步在红旗渠畔,抚摸着粗糙的渠壁,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内心涌起无限感慨。这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br>  如今,红旗渠的水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而它所承载的精神也如同渠水一般,流淌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让我们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勇往直前,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