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子的美篇

骄子

<p class="ql-block">祁连霜落,一笺秋语寄山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当台历翻至霜降节气,我随张掖电视台采访车驶入祁连山轮畅河保护站老虎沟辖区。车窗外的祁连山便披着一身清寒,迎来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往日里漫山舒展的云杉,叶尖这会儿凝了层薄薄的霜,恰似有人悄悄撒了把碎银,落在枯黄的针茅、绛红的忍冬果上。连山间的风,都似慢了半拍,生怕吹碎这一季最后的秋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世人大多知晓霜降以“霜”得名,却鲜有人明白祁连山的霜,藏着怎样的心思。这儿的霜并非骤然降临的冷硬,而是伴着夜雾慢慢凝结而成。白日里,祁连主峰还沐浴在暖融融的阳光中,雪线之下的林海,深绿与金黄层层叠叠,如波浪般翻涌。山脚下的溪流,潺潺淌过鹅卵石,带着秋日独有的慵懒。可一到夜里,气温顺着山势下沉,雾霭从河谷弥漫开来,沾在树枝、草叶间,先是凝成细密的露珠。待星光漫过祁连山脊,露珠便悄然变了模样,成了霜。不像平原的霜那般轻薄,祁连山的霜带着山野的厚重。落在云杉枝上,能清晰瞧见每一根针叶边缘的白色;落在护林员巡山踩过的落叶上,踩上去会发出“沙沙”的轻响,那是霜与秋的低语,也是山河向冬天发出的预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人说霜降有三候,放在祁连山里,更添几分壮阔与鲜活。一候豺乃祭兽,祁连山的林间,豺狼的身影比平日多了几分匆忙。它们踩着霜痕,穿梭于林海之中,我记得一位老护林员大哥告诉过我,狼捕获猎物后并不马上吃,而是整齐摆放在岩石上,像是在向这片滋养万物的山林致谢,同时也为漫长寒冬储备暖意。那身影在霜色中一闪而过,藏着生命与自然的默契。二候草木黄落,这可是祁连山最动人的景致。海拔稍低的山坡上,山杨的叶子早已金黄透顶,风一吹,漫天“金蝶”飞舞,打着旋儿落在巡山路上,层层叠叠,积起半尺来厚。踩上去软绵绵的,还带着阳光晒过的草木香气。云杉依旧守着深绿,不过也有几片老叶裹着霜,悄然落在树根旁,好似给大地盖了层薄毯。最显眼的要数山巅的红叶小蘗,满树小叶子红得似火,在霜色的映衬下,宛如燃在祁连山脊上的簇簇火光,把深秋的萧瑟,都染成了热烈。三候蛰虫咸俯,山间的土洞里,旱獭早就用干草堵住洞口,裹着厚厚的绒毛,蜷成一团,连呼吸都放得极轻。藏在石缝里的蜥蜴,也没了往日的灵动,紧贴着温热的岩石,不动不食,只等着来年春雪消融,再出来晒祁连山的第一缕暖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在祁连山脚下做新闻工作者,一晃七年了。这七年,我已经记不得多次看山间的日出日落,写过多少篇关于这片山河的稿件,还陪着十几位护林员走过数不清的巡山小路。可每到霜降这天,就格外想放慢脚步,好好瞧瞧祁连山的秋。记得去年霜降,我跟着护林员老张巡山。他背着装满水和干粮的帆布包,脚步踩在霜叶上,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走到一处云杉林时,他突然停下,指着树干上的霜说:“你瞧这霜,下得越厚,来年林子长得越旺。”说着,他伸手拂去树干上的霜,指尖冻得发红,眼里却闪着光。那一幕,我至今都忘不了。霜是冷的,可护林员的手、护林员的眼神,还有他对这片林子的牵挂,都是暖的。后来我把老张的故事写进散文里,有人问我,祁连山的霜降最动人的是什么?我说是霜后的林海,是蛰伏的生灵,更是那些守着这片山的人。他们就像祁连山的树,迎着霜雪,却把根深深地扎在土里,用一年又一年的坚守,守护着这满山的秋,也守护着这山河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祁连山的霜降,从来不是单一的凄清寂静。你瞧,山脚下的野菊开得正热闹,鹅黄的、浅紫的,挤在岩石缝里。霜落在花瓣上,反倒让颜色更鲜亮了,就像蘸了秋阳的颜料。河谷里的野果熟透了,忍冬果红得像玛瑙,沙棘果串成的穗子。摘一颗放进嘴里,酸甜的汁水裹着霜的清冽,寒意瞬间消散。就连山间的风,也带着几分温柔,吹过林海时,不是呼啸的凛冽,而是“哗哗”的轻响,仿佛在哼唱一首秋日的歌谣。有一次霜降过后,我在巡山路上捡到一片山杨叶,叶尖裹着霜,叶脉清晰得能看清每一条纹路。我把它夹在采访本里,如今再翻开,仿佛还能闻到祁连山的草木香,想起那天护林员说的话:“这山啊,每一片叶、每一层霜,都是有性子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出好林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世人常说“秋已暮,露成霜,冬将至”,难免会生出些伤感情绪。可在祁连山待久了,就会明白,霜降从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是林海收敛锋芒,为来年春天积蓄力量;是生灵蛰伏休憩,为再次唤醒山河做准备;也是我们这些记录者,整理好一年的采访笔记,把祁连山的故事,更好地讲给更多人听。这七年里,我写过护林员冒着霜雪抢修护栏,写过云杉林在霜后抽出新芽,写过祁连山的霜如何滋润草木,也写过山里的生灵如何与自然共生。有人问我,写了这么多关于祁连山的文字,会不会觉得枯燥?我总是回答,不会。因为每一次走进祁连山,每一次看到霜降后的景色,都有新的感动。可能是护林员口袋里揣着的、给受伤小岩羊准备的食物;可能是霜后初晴时,阳光透过林海洒下的光斑;可能是山巅的雪线与山间的霜叶相互映衬,构成的那幅独一无二的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日霜降,我又站在祁连山脚下,望着漫山霜色,忽然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从第一次跟着同事进山采访,连云杉和落叶松都分不清,到如今能凭着树叶颜色、霜的厚薄,判断山林的长势;从第一次写护林员的故事,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能把他们巡山的每一个细节,都写进文字里。七年,一千多篇新闻稿、一百多篇散文,七位被更多人知晓的护林员,这些数字背后,是祁连山的秋与霜,是山河的暖与情,更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这片土地最诚挚的告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风又吹过祁连山的林海,霜落在肩头,带着几分凉意,可心里却暖烘烘的。祁连山的霜落了,秋就要收尾了,可关于这片山河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些护林员,年复一年守着山、护着林;就像我,年复一年走着、看着、写着。往后的日子,我仍愿伴着祁连山的霜与雪,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写成文字,让更多人知道,在西北的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山,霜落时美到极致,也暖到心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日霜降,一季秋止。与祁连山的秋轻轻握手作别,转身便要迎接冬日的雪。可那些藏在霜里的温暖、写在文字里的牵挂,会像祁连山的根,深深扎在我心里,陪着我,继续在记录山河的路上,慢慢走,好好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