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宫殿

佐罗

<p class="ql-block">西班牙的宫殿融合了摩尔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多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其复杂的历史和文化交融。</p> 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 <h5>阿尔罕布拉宫建于纳斯里德王朝(13-14世纪),是伊斯兰艺术在西班牙的巅峰之作,但是,她却诞生于一个危机与衰落的时代,它的精美绝伦,某种程度上是穆斯林在西班牙最后一个王国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终极努力。</h5><p class="ql-block"><b>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班牙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基督教“收复失地运动”使大部分安达卢斯落入基督教王国手中。在此危局下,摩尔人贵族穆罕默德·本·优素福·本·纳斯尔逃往格拉纳达,并审时度势地向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表示臣服,建立了纳斯里德王朝,作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附庸国。格拉纳达王国成为了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堡垒。</span></p><p class="ql-block"><b>1238年左右,王朝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一世 是阿尔罕布拉宫的真正奠基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阿尔卡萨瓦城堡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古老的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15px;">,意为“城堡”。它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要塞,位于整个山丘的西端,地势最高。</span></p> <h5>瞭望塔: 是阿尔罕布拉宫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格拉纳达城。</h5> <h5>城墙和防御工事: 厚实的城墙和多座塔楼,展示了其军事重要性。</h5> <p class="ql-block"><b>纳塞瑞斯皇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阿尔罕布拉宫的精华和核心,是苏丹及其家族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它由三个主要的中庭或宫殿连接而成,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梅斯亚尔宫</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纳塞瑞斯皇宫中最古老的建筑部分,由穆罕默德一世所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里是苏丹处理国家政务和司法事务的场所,可以理解为整个王国的行政中心和最高法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厅尽头有一个突出的壁龛,这里曾经是苏丹的王座所在。苏丹坐在这里,背靠墙壁,面向入口,象征着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接见臣民和处理事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如果说阿尔罕布拉宫是纳斯里德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那么科马雷斯宫就是这颗明珠最核心的光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丹优素福一世于14世纪中叶下令建造科马雷斯宫,并由其子穆罕默德五世完成。她由船厅、桃金娘中庭和使节厅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在使节厅里看到的船厅</p> <p class="ql-block">使节厅是科马雷斯宫乃至整个阿尔罕布拉宫的巅峰之作,其设计充满了深刻的象征意义:</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厅是一个完美的立方体,象征着宇宙的根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穹顶由超过8000块雪松木片以极其复杂的方式拼接而成,构成一个不断旋转、发散、由星星构成的七层天堂图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墙上镌刻着大量铭文,最引人注目的是反复出现的 “唯有安拉是胜利者” 这句政治格言。</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御座的位置经过精心设计,使得从窗户射入的光线能恰好照亮苏丹,而使者则处于相对较暗的位置,从而在视觉和心理上强化了苏丹至高无上的地位。</span></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狮子宫殿建于14世纪下半叶,由穆罕默德五世下令建造。</b><span style="font-size:15px;">它与庄严肃穆的科马雷斯宫形成鲜明对比,其设计核心是精致、优雅和私密,旨在为苏丹及其家族创造一个宁静祥和的人间天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四周由一道由124根纤细白色大理石柱组成的柱廊环绕。这些柱子或单立,或成双,或成组,支撑着无数精美的马蹄形拱门和镂空石屏,使得整个庭院看起来轻盈、通透,仿佛漂浮在空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庭院的中心就是那座举世闻名的狮子喷泉。(几乎所有的喷泉都在喷水,就这里静悄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国王厅</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宫殿中最宏伟的厅堂之一。最令人惊叹的是其蜂巢状或钟乳石状的穹顶。这个穹顶由超过5000个穆克纳斯构成,这些小小的、类似蜂巢或钟乳石的立体装饰单元,层层叠叠,从八角形的屋顶悬垂而下,创造出一种从天而降的、如星空般璀璨的视觉效果。它象征着宇宙的七重天,是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姐妹厅入口相对低调,但内部极为震撼,精华是那个巨大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穆克纳斯穹顶,其复杂和精美程度与国王厅不相上下。光线从底层的窗户射入,照亮了成千上万个穆克纳斯,产生无与伦比的光影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着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国的联合,天主教双王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对格拉纳达的围攻加剧。</span><b style="font-size:15px;">1492年1月2日</b><span style="font-size:15px;">,末代苏丹穆罕默德十二世向天主教双王投降,</span><b style="font-size:15px;">格拉纳达王国灭亡,标志着穆斯林在西班牙统治的终结和收复失地运动的完成。</b></p> <p class="ql-block"><b>摩尔建筑的特色</b></p> <p class="ql-block"><b>精巧的灰泥雕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使用一种质地细腻的石膏,工匠们在其未完全干透时进行雕刻,创造出一种蕾丝般 轻盈繁复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植物藤蔓为蓝本的卷曲、缠绕的曲线纹样。它们代表着永恒的生命力,一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无限重复的星形、多边形和交织的线条。这些图案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和安拉无所不在的秩序。复杂的数学原理被应用于设计中,展现了伊斯兰艺术对理性与和谐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钟乳石状拱顶是灰泥雕刻的巅峰之作,尤其是在两姐妹厅和阿本瑟拉赫斯厅。这些由成千上万个小蜂巢状结构组成的穹顶,仿佛从天花板自然生长出来,又如冻结的瀑布或闪烁的星云,旨在模仿天堂的洞穴,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眩晕感。</span></p> <p class="ql-block"><b>彩釉马赛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些色彩斑斓的瓷砖为宫殿增添了华丽而稳固的底色。</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要采用 “alicatado” 技术,即将单色瓷砖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小片,再拼合成复杂的几何图案。这与我们常见的由小块组成的图像马赛克不同。</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量用于墙裙(墙壁的下半部分),既美观又易于清洁。也在喷泉池、水渠的内壁使用。</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样是严谨的几何图案,与灰泥雕刻形成呼应。这些图案的无限延伸,象征着宇宙的无限性。</span></li></ul> <p class="ql-block"><b>阿拉伯铭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阿尔罕布拉宫独一无二的灵魂。整座宫殿的墙壁上镌刻着超过 10,000条 铭文,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阿拉伯书法博物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总而言之,这些灰泥雕刻、马赛克和阿拉伯铭文,共同将阿尔罕布拉宫从一座石头建筑,升华为了一个集数学、哲学、神学、诗歌和艺术于一体的、充满灵性的宇宙模型。</b></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兰《古兰经》中,天堂被描述为一个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乐园。其中有四条河流涌出,分别流淌着水、奶、酒和蜜。阿尔<b>罕布拉宫的设计师们</b>,正是以此为蓝本,<b>在人间创造了这样一个天堂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轴线与权威:笔直的水池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轴线,如同生命之水滋养万物。</p> <p class="ql-block">倒影之美:水池完美地倒映将天空与建筑融为一体,拓展了视觉空间,创造出一种虚幻而永恒的完美境界。这象征着天堂的纯净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b>桃金娘中庭-阿宫的心脏与灵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她是伊斯兰建筑艺术中最经典、最震撼的空间之一。它完美体现了权力、秩序、反射与天堂的象征意义。位于科马雷斯王宫 内。</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庭院几乎被一个巨大的静水池 完全占据,像一面完美的镜子。静水代表了生命的源泉、纯洁与永恒。它倒映着天空与建筑,将现实世界与倒影中的理想世界融为一体,拓展了视觉空间,创造出一种无限感和超脱尘世的宁静。</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侧修剪得极其整齐的绿色桃金娘树篱,与建筑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绿色在伊斯兰文化中是天堂的颜色,代表生命与丰饶。树篱的几何形态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理性控制,呼应了天堂花园的秩序。</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池、树篱和庭院共同形成了一条无可争议的中轴线,直指北端高耸的 科马雷斯塔 及其内部的使节厅。这条轴线是权力的路径。它引导访客的视线和步伐,一步步走向苏丹的宝座,象征着权力从苏丹(权力的源泉)流出,恩泽整个王国。</span></li></ul> <p class="ql-block"><b>狮子庭院-生命的活力与宇宙的秩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庭院中心是著名的狮子喷泉,十二只白色大理石狮子驮着一个水钵。从水钵流出的水,通过四条精细的石槽,流向庭院四方的厅堂,并最终灌溉整个庭院。</span></p><p class="ql-block">象征与效果:</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条河流:这四条水渠直接对应《古兰经》中天堂的四条生命之河(水、奶、酒、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 狮子象征:狮子既代表力量、王权,也象征十二星座和黄道带,体现了宇宙的秩序。水流从中心(象征神圣源泉)向四方流淌,代表着生命和安拉之恩泽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span></li><li> <span style="font-size:15px;">声音与动感:水流声在庭院中回响,打破了沙漠的沉寂,带来了清凉与活力,是“天堂之音”在人间的回响。</span></li></ul><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描述得真美,可惜关键的水不帮忙</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阿尔罕布拉宫的拱门,是石头开出的花,是光影写下的诗。穆卡纳斯将阳光揉成金色的细沙,洒满斑驳的墙壁。</b></p> <h5><b>轩尼洛里菲宫</b>:意为“工匠之园”,是苏丹的夏宫和休闲农场,位于纳塞瑞斯皇宫东侧的高地上。</h5> <h5>水渠中庭: 一个长长的庭院,中央有一条狭窄的水渠,两侧有多个喷泉,周围种满了鲜花,是伊斯兰园林的典范。</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阿尔罕布拉宫的麦地那是服务于宫廷的“城中城”或“皇家专属服务区”。</b><span style="font-size:15px;">麦地那源自阿拉伯语 “Madīnah” ,意为 “城市”或 “城镇” ,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为纳塞瑞斯皇宫和整个阿尔罕布拉宫要塞的日常运转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b>皇家浴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结构与古罗马浴场相似,遵循伊斯兰浴场的传统。 设计亮点: 浴室的屋顶有星形或八角形的采光孔,让阳光照射进来,形成美丽的光束,既提供了照明,又营造出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这是伊斯兰浴场建筑的经典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b>清真寺与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清真寺: 麦地那自然有自己的清真寺,供居民日常祷告。在基督教收复格拉纳达后,这座清真寺被改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玛丽亚教堂: 在原清真寺的遗址上,查理五世建造了圣玛丽亚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b>查理五世宫</b></p><h5>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7年,在卡洛斯与妻子格拉纳达度蜜月,尽管他非常欣赏阿尔罕布拉宫的精美,但作为征服了摩尔王国的基督教君主,为了彰显文艺复兴新秩序和永恒权力,下令建造查理五世宫殿在阿尔罕布拉宫的核心区域,象征着基督教王国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最终收复。</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如果说内向的“天堂花园”注重创造内在的宁静、私密与美感,反映伊斯兰哲学中对人间天堂的向往; 那么外向的“权力宣言”强调秩序、比例、对称与永恒,彰显帝国权威和人文主义理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圆形中庭是宫殿最杰出的设计。一个直径约30米的圆形庭院被正方形的建筑体块包围,这种“外方内圆”的设计在当时极为大胆和创新,体现了文艺复兴对理想几何形态的追求。</span></p> 皇家宫殿(Palacio Real de Madrid)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马德里王宫(Palacio Real de Madrid)</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约860-880年间)摩尔人建造的堡垒。1562年,国王腓力二世(Felipe II)将宫廷从托莱多迁往马德里,将堡垒改建为一座哥特式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波旁家族腓力五世(法国路易十四之孙)虽然夺得王位,但西班牙帝国解体:西班牙在欧洲的领土被大幅瓜分,不再是欧洲的一流强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734年平安夜,王室庆典失火,将城堡付之一炬。</span><b style="font-size:15px;">波旁王朝的决心重建一座象征新王朝权威的宫殿</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意在展示王权的巩固、国家的稳定和新王朝带来的繁荣,以此来冲刷战争的记忆,并将自己塑造为西班牙和平与秩序的带来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735年4月,腓力五世邀请意大利设计师菲利波·朱瓦拉(Filippo Juvarra,1678-1736)来到马德里,为自己建造一座可以媲美凡尔赛宫的豪华王宫。没想到仅仅9个月后设计师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一个木质的模型。菲利波的学生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切蒂(Giovanni Battista Sacchetti,1690-1764)继承了老师的事业,设计建造了一座边长180米的正方形宫殿,法式外观、意式内饰。可惜宫殿未竣工腓力五世就去世了,无福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王宫前</span><b style="font-size:15px;">腓力四世</b><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位 1621-1665年,哈布斯堡王朝)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骑马雕塑</b><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统治时期是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巅峰。他是腓力五世的外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依靠后蹄支撑起整匹骏马及其骑手的巨型青铜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世纪中叶</span><b style="font-size:15px;">卡洛斯三世</b><span style="font-size:15px;">(Carlos III,1716-1788)继位,1760年从意大利西西里</span><b style="font-size:15px;">请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师弗朗西斯科·萨巴蒂尼(Francesco Sabatini,1722-1797)对宫殿进行扩建</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也是王宫最大的一次改建工程,今天看到的房间大部分都是那时候设计建造的。主体工程于</span><b style="font-size:15px;">1764年10月竣工,卡洛斯三世当年便入驻王宫,从此这里成为历代西班牙国王的居所。</b></p> 主楼梯(Main Staircase) <p class="ql-block"><b>卡洛斯三世站立雕塑正对着楼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卡洛斯三世(1716-1788,在位1759-1788)是波旁王朝的国王,也是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开明专制”君主,被称为“市长国王”,因为他极大地美化和改革了马德里市。他虽然并非王宫的始建者(始于其父腓力五世),但正是在他统治期间,王宫的内部装饰和主要功能才最终确定并投入使用。他赋予了王宫灵魂和风格。</span></p> <h5>上方的徽标:西班牙皇家盾徽,代表整个西班牙王国和王室的权威。</h5><h5>下方的徽标:波旁王朝的家族纹章。</h5><h5>中间的人物浮雕:<b>卡洛斯四世</b>(卡洛斯三世的儿子和继承者)<b>坐姿雕塑</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主楼梯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远非简单的通道,它是一座立体的王朝谱系,一个权力的时间隧道。当访客拾级而上,他们仿佛行走在波旁家族的血脉之中,从一位伟大的君主走向他的继承人。整个空间无声地诉说着秩序、传承与永恒的君主制理念。卡洛斯三世与四世父子,通过这凝固的石头与空间,进行着一场永恒的对话,而每一位经过的访客,都成为了这场关于权力、血脉与历史对话的见证者。</span></p> <h5><p></p><p><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顶画由18世纪意大利洛可可画家</span><b style="font-size:15px;">科拉多·贾昆托</b><span style="font-size:15px;">(Corrado Giaquinto,1703–1766)</span>于1764年创作,题为:<br>《西班牙的胜利与荣耀》(La Gloria y el Triunfo de España )</p>图中上方半圆厅(Salón de la Media Luna)的《西班牙的宗教荣耀》<br></h5><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图中下方戟兵厅前小穹画面为《武装的西班牙》</span>整体主题强调:西班牙帝国在宗教与军事上的双重胜利。</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贾昆托是意大利洛可可风格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色彩明亮、构图繁复,强调动感与装饰性。</span></p><p><br></p> 戟兵厅(Salón de Alabarderos)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初,</span>戟兵厅<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王室持戟卫兵的哨所和驻地。如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礼仪大厅,用于举办盛大的国事活动,如国宴招待会、签字仪式和官方接待。</span></h5> <h5><b style="font-size:15px;">天顶画《埃涅阿斯的神化》:</b><span style="font-size:15px;">取材于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span><b style="font-size:15px;">提埃波罗父子</b></h5><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乔万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壁画家之一,威尼斯画派的集大成者。他以宏大的叙事场景、明亮的色彩和充满动感的人物造型而闻名。</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乔万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罗:詹巴蒂斯塔的长子和重要助手,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在父亲去世后,他继承并发展了家族的绘画事业。</span></li></ul><h5><span style="font-size:15px;">核心场景:</span></h5><ul><li>维纳斯(爱与美之神)请求她的丈夫火神伏尔甘为她的私生子埃涅阿斯打造武器。</li><li>埃涅阿斯是维纳斯与特洛伊王子安喀塞斯所生,传说中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背着父亲逃出火海,最终来到意大利,成为罗马人的祖先。</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墙上这幅真人尺寸的全家福是安东尼奥·洛佩斯(Antonio Lopez)绘制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画中人物: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索菲亚王后以及他们的3个孩子。这幅画的创作于1994年,用了20年才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位小帅哥就是</span><b style="font-size:15px;">现在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幅画的背景是:在西班牙成功确立民主制度后,为了巩固君主制在新时期的合法性与亲和力,委托国内最杰出的写实主义画家,以最温馨动人的家庭场景为形式,创作的一幅具有深刻政治与文化意义的官方肖像。 它是一件用艺术包装的、极其成功的政治沟通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对面墙上中间是王室的盾徽及其两边的挂毯:</p><h5>王室盾徽是波旁王朝的象征,中央包含:<br>卡斯蒂利亚(城堡)、莱昂(狮子)、阿拉贡(黄红条纹)、纳瓦拉(链条)、格拉纳达(石榴);<br>顶部是王冠,底部常有蓝色百合花,象征波旁家族。</h5> 圆柱厅(Salón de Columnas)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79年前这个大厅主要用于宫廷盛大的宴会和舞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厅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时刻,其中最著名的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6年西班牙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西班牙正是在这个大厅里签署了加入欧共体(现在的欧盟)的条约,标志着西班牙重新融入欧洲主流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1年中东和平会议:即著名的“马德里和会”,正是在这个大厅开幕,开启了中东和平进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年北约峰会:马德里峰会在此举行,会上正式邀请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加入北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王室成员每年进行的“圣周四礼仪”在圆柱厅举行。</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一种古老而虔诚的天主教习俗,国王在所有人面前洗脚,为象征使徒的12个穷人提供晚餐,这一礼仪一直持续到阿方索十三世统治时期。</span></p> <h5>天顶画由意大利洛可可画家 科拉多·贾昆托 于1758–1762年间创作,主题为 《西班牙的护佑与荣耀》(La Tutela y la Gloria de España)。</h5><div><h5><ul><li>光环中是阿波罗与密涅瓦;</li><li>他们不是主角,而是“献礼者”,把艺术-理性之冠献给中央的胜利-西班牙;</li><li>把古典神祇转化为波旁王朝意识形态的寓言符号,是18世纪宫廷天顶画最常见的<b>“借神颂王”</b>手法。</li></ul></h5></div> <h5>费迪南德·巴伯迪耶纳(Ferdinand Barbedienne)<br>  法国19世纪著名青铜铸造师,作品多为复制或再创作古典与文艺复兴雕塑。<br>创作时间:1878年(为19世纪复制品)<br>原作背景:原作由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家莱昂内·莱奥尼(Leone Leoni)于1550–1553年间创作,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br>  原作为浮雕形式,<b>表现查理五世征服“愤怒”这一拟人化形象,象征皇帝以理性与信仰制服战争与混乱,寓意其统治带来和平与秩序。</b></h5> 候见厅(Antecámara) <p class="ql-block">候见厅指的是国王大公寓(Real Apartamento de los Reyes)前端的第一间礼仪缓冲空间,</p><p class="ql-block">它承担“由大礼仪空间过渡到国王私人接见区”的门户角色,因此功能、装饰与象征意义都围绕“等候-甄别-昭示王威”展开。</p> <p class="ql-block"></p><h5>天顶采用半穹顶+中央椭圆画形式,科拉多·贾昆托1759年绘制,主题《时间的胜利与永恒的荣耀》(El Triunfo del Tiempo y la Gloria Eterna)。</h5><h5><ul><li>中央:时间老人(Cronus)把王冠举向天空,象征“王权超越时间”</li><li>四角:四季拟人围绕,暗示波旁王朝四季常盛</li><li>外沿:镀金灰泥浮雕连续百合花与丰饶角,强化“丰裕-正统”双重信息</li></ul></h5><p></p> 瓷器阁”(Gabinete de Porcelana)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空间面积不大,却位于国王寝宫与加斯帕里尼厅之间,构成一条“内层私人动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span><b style="font-size:15px;">天顶画四角椭圆章:四种“统治美德”或“四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动物”用单色灰褐(grisaille)完成,组合:</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猎与猎犬 → “英勇 / 战争”</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牧羊人与羊 → “牧养 / 和平”</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农夫与牛 → “农耕 / 繁荣”</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妇人与鸽 → “和谐 / 慈爱”</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分别对应四种人类活动或四季,与中央“号角宣告”形成“君主带来全面繁荣”的完整颂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号角象征Fama(声望)或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盆/瓮通常用来盛水果、谷物、葡萄,是“丰裕之角”(cornucopia)的简化版;</span></p><p class="ql-block"><b>整套组合就是“君主之声带来大地丰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b><span style="font-size:15px;">常用名:Goya</span></p><p class="ql-block">上图戈雅1789年绘制的卡洛斯四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穿圈环裙的玛丽亚·路易莎王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班牙语:María Luisa de Parma con traje de corte con saya de tontillo,英语常译 Queen María Luisa in a Dress with Hooped Skir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弗朗西斯科·德·戈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年代:1789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尺寸:约 210 × 130 c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收藏:马德里王宫瓷器阁(Gabinete de Porcelana),与对面墙上「持猎枪、按刀」的卡洛斯四世立像成对悬挂。</span></p> 加斯帕里尼厅(Salino de Gasparini) <p class="ql-block">加斯帕里尼厅(Salino de Gasparini)是国王卡洛斯三世 的正式更衣室,建于18世纪下半叶。它以设计师马蒂亚·加斯帕里尼的名字命名,这位意大利艺术家将意大利最精湛的洛可可风格带到了西班牙宫廷。</p> <p class="ql-block"><b>18世纪席卷欧洲的 “中国风”。</b></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根源: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瓷器、漆器、丝绸和壁纸大量涌入欧洲,成为上流社会争相收藏的珍品。</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象征:代表了一种对遥远、精致、神秘文明的向往。</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室引领:欧洲各国王室都是这股风潮最有力的推动者。</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加斯帕里尼厅是西班牙洛可可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它不仅仅是两个风格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意大利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将欧洲本土的洛可可美学与对东方异域文化的浪漫想象完美地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辉煌壮丽又充满奇趣的梦幻空间,生动地记录了卡洛斯三世时代西班牙王室的艺术品味和全球视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曲线与非对称:几乎看不到任何直线。墙壁、家具和装饰充满了C形和S形的漩涡、卷草、贝壳、花环等自然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与之前巴洛克风格的厚重感不同,洛可可风格更显轻盈、明快和女性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天花板上装饰着安东尼奥·冈萨雷斯·巴列乌创作的壁画。中心思想是将国王卡洛斯三世的统治比作一个繁荣、和谐与幸福的“黄金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画面被理解为描绘了奥林匹斯众神的集会,他们代表着宇宙的秩序、力量、美丽与和谐。通过这种神话隐喻,画家将国王的权力神圣化,并将其统治描绘成一个受神庇佑、堪比神话时代的太平盛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顶画和拼花地板这种天地合一的设计是加斯帕里尼风格的标志,让置身其中的人仿佛被艺术品完全包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令人窒息的装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顶画的画框并非简单的直线,而是由镀金的洛可可式灰泥浮雕构成。这些浮雕的漩涡、卷草和贝壳图案从墙壁一直延伸至天花板,仿佛是从画作中生长出来的一样,打破了绘画与雕塑的界限,实现了完美的过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地呼应”的完整体验: 房间的拼花地板图案与天花板的装饰(包括天顶画的布局)是相互对称和呼应的。当你抬头仰望天顶画,再低头看地板,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整体性和包裹感。天顶画代表了“天界”的神圣与荣耀,而地板则代表了“人间”的秩序与繁荣,共同歌颂着君主的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周墙面嵌威尼斯镜面,中央悬以新古典无色水晶枝形灯(1780年皇家玻璃厂),灯光经银丝墙面反射,呈现“碎金闪烁”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张圆桌是“布尔镶嵌工艺” 的杰出典范。</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种工艺起源于17世纪法国著名的家具工匠安德烈-查尔斯·布尔,其特点包括:</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材料奢华:使用玳瑁壳、黄铜和银等珍贵材料进行镶嵌。</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工艺复杂:制作过程极其繁复。工匠会先将玳瑁壳和金属片叠在一起,雕刻出复杂的图案,然后将它们分离,再相互交换镶嵌。比如,将黄铜图案镶嵌在玳瑁的背景上,同时将玳瑁图案镶嵌在黄铜的背景上,形成一种色彩和质感的强烈对比。</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视觉效果: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玳瑁的深红褐色与金属的耀眼光泽交织在一起,图案极其精细华丽,在房间的烛光或灯光下会熠熠生辉。</span></li></ul> <p class="ql-block">1765年马德里皇家钟表坊作品:到了整点,铜人乐队旋转、小锤敲击钟盘,发出清脆叮当声,是王宫唯一仍在运行的18世纪自动时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加斯帕里尼房间=银丝刺绣墙+中国风穹顶+18世纪机器人乐队+镜面万花筒,是马德里王宫最闪、最东方、也最“洛可可”的更衣室。</b></p> 王座厅(Salón del Trono)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座厅的装饰设计可以追溯到查理三世国王时期,他于1764年将王宫定为官方住所。房间的整体布局和装饰风格基本保持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使其成为王宫中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房间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里是西班牙君主制权力的核心体现,当国王在此接见外国大使、举行盛大仪式时,他正是坐在这个房间的宝座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御座平台:1848 年银匠-皇家军械厂铸造,纯桃花心木外包鎏金铜叶,三级台阶,仅仪式时推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宝座:同套系作品,椅背高 3.2 m,顶部嵌西班牙王国大纹章(卡斯蒂利亚城堡、莱昂狮、格拉纳达石榴、波旁百合),可拆卸天盖(红天鹅绒+金穗垂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面:深红+金黄几何镶木地板(1848年换铺),与平台同色系,形成“红金舞台”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侧排列着八尊精美的行星之神雕塑,由著名的皇家雕塑家罗伯特·米歇尔制作。这些镀金的木雕人物源自古典神话,分别代表不同的行星,进一步增添了房间的神圣和象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房间的尽头放置着两把一模一样的王座,分别是国王和王后的御座。它们由镀金木材制成,设计典雅。王座前放置着著名的“狮子踏脚凳”。根据传统,这些青铜狮子象征着力量和权威,旨在保护君主免受伤害。</span></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上是威尼斯画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于1764年创作的宏伟壁画《西班牙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b>王座厅是规格最高的国事仪式举办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5-06-12 西班牙加入欧共体签字仪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1-10-30 中东和平会议开幕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06-18 胡安·卡洛斯一世签署退位诏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每年10-12 月 外国大使递交国书(平均 30–40 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座厅(Salón del Trono)天顶四周是一整套1848年同步完成的鎏金灰泥(estuco dorado)高浮雕,它们嵌在天花与墙体的过渡带,相当于“雕塑化的檐壁”,官方文件里称为Friso Escultórico。</span></p> 皇家宴会厅 (Royal Banquet Hall) <p class="ql-block"><b>水晶主吊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780 年皇家玻璃厂(Real Fábrica de Cristales de La Granja)作品,12 层、6000 多块手工刻面水晶,总重 1.5 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采用“无色彩水晶”+镀金银铜骨架,灯光透过时呈冷白光,与红丝绒墙形成强烈对比(为了延长使用寿命,平时少开灯🤪)。</span></p> <p class="ql-block"><b>天花板壁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顶画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绘制的《西班牙君主制的辉煌》 。这是一幅典型的巴洛克式寓言画,通过神话人物、天使和象征符号来歌颂西班牙君主制的权力、财富和全球统治,而不是描绘具体的历史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华丽的水晶吊灯下,那张宏伟的餐桌本身就是一个“变形金刚”。它通过可拆卸的桌板适应不同规模的宴会;通过墙壁上的暗门实现“隐形”服务;并通过地板下的插座将现代科技融入历史宫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地面镶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胡桃木与枫木拼成连续金羊毛链轮廓,暗示“餐桌即骑士团圆桌”。</span></p> 皇家礼拜堂(Capilla Real) <p class="ql-block">皇家礼拜堂(Capilla Real),它就嵌在宫殿北翼,是整座王宫在18世纪重建时特意保留并精心设计的“神圣心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面呈希腊十字(四臂等长),十字交叉处上方架着一座穹顶,形成集中式、向心式的“宫廷-宇宙”隐喻。</span></p><p class="ql-block"><b>天蓝+鎏金的强烈对比,使礼拜堂成为整座王宫里最“抬头即惊艳”的空间之一。</b></p> <p class="ql-block">由意大利画家科拉多·贾昆托(Corrado Giaquinto)1755-1759年绘制,主题为:</p><p class="ql-block">穹顶中心:《圣母升天与圣三一》</p><h5><b>四个拱肩上画了四大教会圣师:</b></h5><ul><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圣安博(Sanctus Ambrosius)米兰主教,主教冠、蜂/蜂箱 </span></li><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gustinus)希波主教,主教冠、燃烧的心 </span></li><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圣杰罗姆(Sanctus Hieronymus)圣经翻译家,红衣主教帽、狮子 </span></li><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圣额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I)罗马教皇,教皇三重冕、鸽子 </span></li></ul> <h5>皇家礼拜堂采用集中式希腊十字平面,四臂末端各有一个半圆形大拱窗,窗与窗之间的月牙形壁面(lunette)和上方三角形拱肩被整体当作一幅连续壁画。</h5><h5><b>贾昆托在这里设计了一套“基督生平四联”:</b></h5><h5>东臂《圣母献殿》西默盎抱婴,圣母若瑟侧立,脚边有驴。</h5><h5>南臂《逃往埃及》圣母骑驴抱娃,若瑟牵驴,远景金字塔。</h5><h5>西臂《若瑟之梦》天使托梦给睡着的圣若瑟,背景星空。</h5><h5>北臂《贤士来朝》三位国王与随行人群,远景有星与骆驼。</h5><p class="ql-block">注:我拍到的是南臂《逃往埃及》</p> <h5>窗顶和窗边的天使不是纯装饰,而是“天国边防+导光者+代祷合唱团”的三合一角色,用形体与光芒把教堂窗户变成“看得见的天堂入口”。</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核心祭坛画:《圣灵怀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祭坛画由意大利画家科拉多·贾昆托创作主题描绘的是“圣灵怀胎”(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的教义,即圣母玛利亚从其受孕之始就没有原罪。画面中圣母玛利亚身着白衣蓝袍,脚踏新月,被一群小天使和圣洁的光芒所环绕,充满升腾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德里王宫在18世纪重建时,其主体风格是当时欧洲主流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然而,设计师们并没有完全割裂历史,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和融合了西班牙本土的摩尔(穆德哈尔)式和哥特式建筑元素:</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摩尔式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内部装饰,通过灰泥、木雕和瓷砖,保留了西班牙独特的、带有东方色彩的工艺美学。</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哥特式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空间布局和精神象征上,尤其是在王宫礼拜堂的设计中,重现了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庄严与神圣感。</span></li></ul> 阿尔卡萨王宫(Alcázar de Segovia) <h5><b>塞戈维亚城堡(Alcázar de Segovia)</b>是西班牙最具标志性的中世纪皇家城堡之一。</h5><h5>城堡位于埃雷斯马河与克拉莫雷斯河交汇处的岩石峭壁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城堡最初是穆斯林统治时期的防御工事,后来随着基督教王国的“收复失地运动”逐步扩展,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2世纪末,阿方索八世将其改建为皇家住所,此后至少有22位卡斯蒂利亚国王曾在此居住。1474年,伊莎贝拉一世就是在这座城堡中被加冕为卡斯蒂利亚女王,随后她与费尔南多二世联姻,开启了西班牙统一的大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尔卡萨城堡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其高耸的蓝色尖塔。这些塔顶采用当地一种名为“片岩”的特殊石材制成,在阳光下会反射出金属般的光泽,极具视觉冲击力。</span></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城堡中央那座高达80米的胡安二世塔(Torre de Juan II),不仅是城堡的地标,也是俯瞰塞戈维亚古城全景的绝佳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塞戈维亚的老城区,高点是塞戈维亚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塔楼最初建于13世纪,作为城堡防御系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胡安二世时期扩建:传统认为胡安二世(1405–1454)下令扩建此塔,使其成为王权象征。但据最新研究,主要扩建更可能完成于其继任者恩里克四世(1451–1458)期间。</p> 军事应对:15世纪中叶,随着火炮技术兴起,塔楼被大幅改造以增强防御能力,成为火炮部署平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御座厅(Sala del Trono)</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国王接见宾客、举行重要典礼和行使权力的核心场所,御座厅是整个城堡政治和象征意义的心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厅主要体现了伊莎贝拉一世和费尔南多二世(天主教君主)时期的穆德哈尔风格。这种风格是基督教与伊斯兰艺术融合的产物,在西班牙中世纪建筑中非常典型。</span></p><p class="ql-block"><b>威严的御座与华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厅的尽头放置着复制品的国王和王后的宝座,宝座上方悬挂着华丽的天鹅绒华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盖上绣着天主教君主的标志性纹章图案:“Tanto Monta, Monta Tanto”(意为“不分彼此,同等重要”)以及 yugo (轭,代表费尔南多)和 flechas (箭束,代表伊莎贝拉)。这个布置象征着两位君主共同执政,权力平等。</span></p> <h5>伊莎贝拉一世与费尔南多二世“双王”肖像,并非中世纪原作,而是20世纪中叶由塞戈维亚本土画家卡洛斯·穆尼奥斯·德·帕布洛斯(Carlos Muñoz de Pablos, 1938 – )绘制。</h5><h5><b>同一批彩色玻璃窗与壁画均由他及其工作室完成。</b></h5> <p class="ql-block">华丽的木制天花板:</p><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花板是典型的穆德哈尔式艺术杰作,由精美的松木雕刻而成。</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结构上采用了复杂的八角星和交错桁架设计,充满了几何美感。</span></li></ul> <h5></h5><h3><b>松果厅(Salón de los Piñas)</b></h3><h5>天<b></b>花板<b></b>特色:</h5><h5>392 颗镀金松果 = 象征“永恒与多产”<br>每颗高 11 cm,真金箔厚度 0.3 µm(1998 年修复时测)<br>零螺栓——全部石膏嵌榫,15 世纪纯手工“拼图”</h5>结<b></b>构:<br><h5>倒扣船壳形 = 无梁穹顶,自重轻,呼应城堡“石船”主题<br>八瓣星形中心 = 一颗放大 3 倍的“王冠松果”,代表王权核心<br>四角暗楔 = 隐藏 4 条通风槽,夏季能把热空气导出厅外(天然空调)</h5> <h5></h5><h5><b>国王厅(Sala de Reyes)</b></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国王厅的建造与装饰跨越多个世纪,最初由阿方索十世(13世纪)启动,后由恩里克四世和腓力二世继续扩建与装饰,最终在16世纪完成其现有形态。</span></h5><h5> 腓力二世在1588年下令修复并完善国王厅,旨在强化西班牙王权的合法性与历史连续性。他委托学者整理王室谱系,并于1595年完成全部雕像装饰。</h5><h5><b>天花板:</b>采用五部分穆德哈尔风格木制吊顶,镶嵌金蓝相间的几何图案,中央饰有松果图案,象征丰饶与权力。</h5> <h5>墙面高处设有浮雕带,陈列着52位卡斯蒂利亚与莱昂国王与王后的雕像,构成西班牙王室的“视觉家谱”。</h5> 国王厅位于城堡北侧,尺寸约为20米×10米,两侧各有两扇门,宽敞的窗户俯瞰埃雷斯马河谷,采光极佳。 <h5><p><b>君主寝<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宫(Cámara Regia ,也常称 Dormitorio de los Reyes )</span></b></p><p>在“国王厅”楼上、同一轴线的最私密区,15–16世纪几代卡斯蒂利亚君主都曾在此过夜,今天仍按腓力二世时期的样子布置,中央那张巨大带天盖的木床就是整个城堡里唯一保留“王室御床”原貌的陈列。</p>1590 年前后,腓力二世授命用胡桃木重新制作,替换掉恩里克四世时期的老床。</h5> <h5><b>礼拜堂(Capilla del Alcázar)</b>在城堡最坚固、最高处的“王室私密区”核心——与君主寝宫、绶带厅呈“品”字形紧密相连。它从13世纪阿方索十世时期开始启用,15世纪由伊莎贝拉一世下令彻底翻修,成为西班牙唯一一座仍完整保留“天主教双王”私人祈祷所原貌的小堂。</h5> 塞维利亚王宫(Real Alcázar de Sevilla)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塞维利亚王宫的历史几乎等同于塞维利亚本城的权力更迭史:从12世纪穆斯林城堡,到13-14世纪基督教王室的"再征服"象征,再到15-16世纪帝国航海时代的权力舞台,最终在20世纪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不同信仰、风格与时代的层层叠加,使其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罕见的"活的建筑编年史"。</span></p> <h5>塞维利亚王宫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王室宫殿之一。</h5><h5>狮子门(Puerta del León)是王宫的主入口,该门所在区域是王宫最早期的防御堡垒一部分,可追溯至10世纪科尔多瓦倭马亚王朝时期。</h5> <h5>1181年,北非穆瓦希德(阿尔摩哈德)王朝在今塞维利亚老城建起一座石砌城堡(Alcázar),用作军事要塞和总督府,是今天王宫的核心起点。</h5><h5>目前王宫内最早的建筑遗存是"石膏庭院"(Patio del Yeso)和这段带垛口的防御墙,仍保留着典型的伊斯兰拱廊和水景布局。</h5><div><h5>石膏庭院(Pa<b></b>tio del Yeso)</h5><h5>中央设有矩形水池,四周环绕拱廊;风格更贴近北非伊斯兰宫廷原型,简洁而古朴。</h5></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248年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收复塞维利亚后,将城堡改为王室居所,并在13-14世纪陆续增建哥特式翼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方索十世(1252-1284年在位)扩建了第一批哥特式房间,为后期大规模穆德哈尔式改造奠定基础。</span></p> <h5><b>蒙特里亚庭院(Patio de la Montería)</b>是王宫的主前院,上图是庭院北立面:佩德罗一世宫(Palacio de Pedro I)的主立面,被誉为“像巨大祭坛画”般的穆德哈尔建筑杰作。</h5><h5>1364-1366年突击建成,卡斯蒂利亚国王“残酷者”佩德罗一世为了住得舒服又显排面,直接把格拉纳达和托莱多的摩尔工匠请过来,在早先穆斯林堡垒的骨架上“外包”了一层极致伊斯兰外衣,于是出现天主教王宫却满墙阿拉伯花纹的奇观。</h5> <h5><b>少女庭院(Patio de las Doncellas)</b></h5><ul><li>拱门与柱廊:庭院四周环绕着24道精美的马蹄形拱门,采用典型的伊斯兰建筑形式,层层叠叠,形成“大拱门套小拱门”的视觉效果。</li><li>石膏雕刻:拱门和墙面装饰有大量石膏雕花(yesería),图案多为几何纹样、植物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精致繁复,体现了伊斯兰艺术对“无限延伸”与“秩序美感”的追求。</li><li>下沉式花园:庭院中央设有一个长条形水池,两侧为对称的下沉式花园,象征伊斯兰文化中的“天堂花园”理念。</li><li>瓷砖装饰(Azulejo):墙面与基座大量使用彩绘瓷砖,色彩以蓝、绿、金为主,与石膏雕刻形成冷暖对比,增强视觉层次。</li></ul> <h5><b>玩偶中庭(Patio de las Muñecas)</b>是塞维利亚王宫佩德罗一世宫中最“袖珍”也最私密的一座内院,常被游客匆匆略过,却是穆德哈尔装饰的“微缩实验室”。<span style="color:inherit;">面积仅约7×7米,一圈回廊只能容两人并行,是王宫最小“官方中庭”;</span>上层为后期加建,回廊与后宫寝宫相连,<span style="color:inherit;">伊莎贝拉一世1478年在此生下唯一王子胡安(Cuarto del Príncipe)。</span></h5> <h5>拱肩嵌有8个玩偶(muñecas),直径仅6–8 cm;传说找到全部会“带来好运”🤪你找出来了吗😜🤩祝你好运🤑</h5> <h5><b>使节厅(Salón de los Embajadores / Hall of Ambassadors)</b>是塞维利亚王宫佩德罗一世宫的核心与高潮,也是整座阿尔卡萨最“上镜”、最常被影视取景的厅堂。</h5><h5>平面 11×11 m 近正方形,四面马蹄拱+大理石柱围合,形成“回廊套厅” 国王坐北朝南,使节三面环立,体现等级与仪礼。</h5><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19 世纪替换的彩纹大理石地面:中心八角星与穹顶星图上下呼应 。</span></div> <h5>  上层 16-17 世纪油画群像带:西哥特—哈布斯堡历代君主像,形成“王权时间轴”</h5><h5>底层 14 世纪彩釉瓷砖(绿-金-蓝):菱形纹 + 阿拉伯书法赞词,与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同款</h5> 穹顶高度 ≈18 m(王宫室内最高点) 视觉焦点,仰头即“宇宙”;<br><h5>蜂窝穹顶:1427 年,木匠 Diego Ruiz 主持 8000 块雪松小木片嵌成 45° 旋转几何星图,象征七重天;金箔为底,青金石粉绘深蓝,至今鲜艳。</h5> <h5><p><b>玛丽亚·帕迪利亚浴室(Baños de Doña María de Padilla)</b>其实根本不是“洗澡间”,而是佩德罗一世宫地下的一座巨型雨水池(aljibe)。它被浪漫地冠以国王宠妾之名,却连一滴洗澡水都没真正用过。</p><b>历史脉络:</b><br><ul><li>1248 后 费尔南多三世在摩尔堡垒旧址建早期哥特宫,先挖大型蓄水池</li><li>1364-66 佩德罗一世扩建上盖拱顶,并铺设防水灰浆;同期把上层改为宠妾公寓,于是民间开始附会“洗澡池”</li><li>16-17 世纪 宫廷不再依赖雨水,水池被封闭;浪漫传说盛行,“浴室”之名正式写进导游手册</li><li><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 世纪 开通地下参观步道,加设煤油灯;今天的暖黄射灯仍刻意保留“老电影”色调</span></li></ul></h5> <h5><b>王宫的花园(Jardines del Alcázar)</b>不是“一片绿地”,而是一组叠加了千年改造痕迹的园林体系:伊斯兰水渠、文艺复兴树篱、浪漫派林荫、甚至20世纪电影布景都被缝合在一起。</h5><h5>花园中的“墨丘利雕像”并不是古罗马原件,而是一件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的青铜作品,自那时起就矗立在王宫花园制高点~墨丘利池塘(Estanque de Mercurio)的中央喷泉柱顶端,成为整个花园水系的视觉焦点与象征“商业、信使与繁荣”的守护神。</h5><h5>1577-78 西西里匠师 Cristóbal de Augusta 受国王腓力二世委托,为旧挡土墙加“海底岩洞”装饰,宣示海洋霸权。1613年 加贴塞维利亚本地蓝黄瓷砖,形成今日色调。</h5> <h5><b>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与王后索菲娅的长女——艾莲娜公主(Infanta Elena)把人生最重要的一场仪式选在了塞维利亚王宫。1995年3月18日,她与同岁(31岁)的贵族世家子弟海梅·德·马里查拉尔(Jaime de Marichalar)在王宫使节厅(Salón de los Embajadores)举行了西班牙王室近百年来第一场在首都马德里以外举行的王室婚礼,也是西班牙民主化后第一场“长公主大婚”。</b></h5><h5><ul><li>使节厅 婚誓+签字仪式</li><li>少女中庭 迎宾+媒体拍照 </li><li>墨丘利池塘 私人晚宴+烟火 </li></ul></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