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摄影204一一上海武康路

老陈

<p class="ql-block"><b>  我走在武康路的转角,天空被云层轻轻托着,像一块未完成的水彩画。那座弧形的红砖楼就那样弯在眼前,仿佛是从旧时光里生长出来的,一层层阳台错落有致,每扇窗都像是藏着一段低语。右侧的紫色花丛在风里微微点头,像是为这静谧的午后打着节拍。远处的高楼静静立着,现代与古典在这条街上悄然握手,不争不抢,却让人心头一暖。</b></p> <p class="ql-block"><b>  街面微湿,阴云压得低,但并不沉重。一位穿红衣的男子站在路中央,像是从人群里跳脱出来的主角,又很快融入这城市的呼吸。他抬头看了眼天,没打伞,只是站着,仿佛在等什么人,或只是在等一阵风。红砖楼的阳台上有几盆绿植探出身子,藤蔓顺着墙缝攀爬,像是在悄悄记录每一个路过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红灯亮着,几辆车安静地停在路口,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建筑前的人三三两两聚着,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笑着说话,声音不大,却让这街角有了温度。那栋红砖楼的窗户整齐排列,像是一本摊开的书,每一页都写着城市生活的日常。我站在人行道上,忽然觉得,这样的宁静,才是最奢侈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左边那排红砖房外,挂满了紫色花篮,花开得热烈,像是要把整个春天都倾泻下来。一家小店门口写着“MOXIN”,灯光从玻璃里透出来,暖黄的,照在红砖上,也照在行人脸上。有人停下拍照,有人倚着墙轻声聊天,笑声被风带走了半句,剩下的留在了这午后。脚下的红砖路和建筑呼应着,仿佛整条街都在低吟一首老歌。</b></p> <p class="ql-block"><b>  花篮依旧盛放,紫色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颤动。有人在店铺前驻足,翻看橱窗里的物件,不急着买,也不急着走。背景里的绿树在蓝天下摇曳,阳光穿过叶隙,洒在肩头,像一种无声的安慰。这街不热闹,却从不冷清,它用自己的节奏活着,像一位懂得沉默的老友。</b></p> <p class="ql-block"><b>  一栋高耸的红砖楼静静立着,阳台雕花精致,像是某个年代留下的签名。一辆蓝色轿车停在路边,车身上落了几片叶子,没人急着去捡。树影在风中晃动,斑驳地铺在墙面上,远处有行人慢慢走来,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时光。我忽然想,有些街道,不是用来穿行的,而是用来停留的。</b></p> <p class="ql-block"><b>  红砖楼的窗下摆着一盆红花,和上方的遮阳棚遥相呼应,像一场色彩的对话。左边那棵大树浓密得几乎遮住了半边天,只有零星光点漏下来,在地上画着不规则的图案。一辆黑车静静停着,车窗映着树影,像一幅流动的画。有人走过,脚步轻缓,仿佛怕踩碎了这份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我走近那栋红砖楼,抬头看它的窗户,每扇上方都挂着红色遮阳棚,整齐得像被尺子量过。顶部的装饰线条细腻而优雅,像是建筑师最后的一笔温柔。前方的绿叶半掩着墙面,光影交错间,建筑仿佛有了呼吸。晴天的光线让一切清晰,却并不刺眼,反倒让人想多看一眼,再看一眼。</b></p> <p class="ql-block"><b>  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是西式古典主义花园住宅,始建于1912年,1914—1916年为民主革命家黄兴寓所,孙中山曾两次到访。建筑分南北两楼,南楼为英式风格,含浮雕、柚木护壁等特色;北楼为1933年增建的装饰艺术派代表作,现为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和老房子艺术中心入口。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b></p> <p class="ql-block"><b>  红砖墙上爬满了藤蔓,绿意盎然,像是自然与建筑达成的默契。木质台阶旁站着一位穿白上衣的女子,她靠着栏杆,目光落在远处,不知在想什么。另一位行人正缓缓上楼,脚步沉稳。黑色的门窗框在红墙上格外分明,像是一幅老照片的边框。天色阴沉,却压不住这份静谧,反而让人心安。</b></p> <p class="ql-block"><b>  这条街窄而安静,左边的墙爬满藤蔓,右边的阳台是铁艺的,花纹繁复却不张扬。一位白衣人独自前行,身影被树影拉长又缩短。建筑的每一块砖、每一道窗,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未完的故事。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巷口时,轻轻掀起衣角的声响。</b></p> <p class="ql-block"><b>  淡黄的墙,红色的窗框,拱形的门,门牌上写着“1229”。一棵大树伸展着枝叶,像在为这栋老屋撑伞。一位推着婴儿车的成年人缓缓走过,身旁的同伴穿着白上衣,两人没有说话,却有一种默契的安宁。阳台上一盆向日葵静静开着,仿佛在提醒:再老的时光,也能长出新的光。</b></p> <p class="ql-block"><b>  绿树成荫,行人和电动车在红灯前停下。建筑的阳台上摆着几盆绿植,有的开花了,有的只是绿着。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替城市轻声哼歌。这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却又不刻板,像一首即兴的爵士,节奏自由,却从不走调。</b></p> <p class="ql-block"><b>  高大的树木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篷,几个人在街上慢慢走着,穿得随意,神情放松。一栋老建筑的红装饰线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拱形窗里透出淡淡的光。一面红旗在风中飘着,给这宁静的街区添了一抹动感。路灯、砖墙、树影,全都恰到好处,像是谁精心布置过,却又自然得毫不刻意。</b></p> <p class="ql-block"><b> 郑洞国旧居位于武康路274号,是一座建于1920年代末的现代派建筑,局部带有装饰艺术风格‌。1950-1952年,抗日名将郑洞国曾在此居住,现为民居‌。建筑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白墙红瓦与梧桐树影相映,是武康路历史风貌的典型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米黄色的墙上,红色装饰线勾勒出优雅的轮廓,拱形窗配上红框,像是一幅复古油画。金色的“思贤楼”三字挂在门上,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温润的光。台阶两侧绿树成行,叶子在风里轻轻晃动,仿佛在为这名字低语致意。</b></p> <p class="ql-block"><b>  上海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1955年至2005年在沪定居时间最久的居所,现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1923年的欧式花园洋房占地约1400平方米,主楼为假三层细卵石墙面建筑,巴金在此完成《随想录》《团圆》等代表作‌。故居内保留“太阳间”等写作空间,陈列外文藏书及手稿,见证其与萨特、老舍等中外文人的交往‌。2025年因纪念巴金逝世20周年设置特色打卡点,目前暂闭馆修缮‌。</b></p> <p class="ql-block"><b>  白色的建筑在树影下显得格外干净,红瓦屋顶和红色装饰线给它添了几分暖意。几个人站在树下,穿着白色衣服,像是特意为了融入这光与影的对话。他们笑着,拍照,声音不大,却让这角落多了几分生动。建筑的窗很简洁,却透着一种克制的美,像一位懂得留白的诗人。</b></p> <p class="ql-block"><b>  那栋米色外墙的房子,粗糙的墙面像是被岁月打磨过,红檐和红窗框成了点睛之笔。几棵大树的枝叶伸向它,像是在轻轻拥抱。几位行人站在门前,交谈着,笑声轻得像风。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时光缓缓流淌的声音,像一首老歌,在街角轻轻回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