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人和他内心的故事,也是一个人和他影子的故事,是孤独与寻找的故事,也是挣扎和超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杭州是一座旖旎的城市,苏东坡创造的“潋滟”一词,就是描写淡妆浓抹的西湖风光的。这是一座爱情的城市,留下无数瑰丽的爱情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中,我忙碌乏味的日常生活,和支离破碎的爱情(婚姻解体);木雕将军阿普的赫赫战功和擦肩而过的爱情(执着伟业,阿朵另嫁);木雕师二呆的精湛技艺和求而不得的爱情(放弃仕途,绣娘病亡)——三条线索来回穿梭,比照、互文、反讽、解构——喜欢这种写法,在文学大家王安忆和莫言那里都见识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普向“我”讲述阿普的爱情,二呆又向阿普讲述二呆的爱情,这是“故事中的故事”,或者叫“梦中梦”,在有限的篇幅里,增加了信息,扩充了容量,可吸引用功读者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用相当的篇幅书写爱情,用爱情诠释人生会不会显得有失庄重,偏颇轻佻?不会——史铁生说,爱情是孤独的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木雕的书写,是小说美好的组成部分,也呼应了目前发掘传统文化,弘扬工匠技艺的主题,令人着迷。文字的特色一看便是典型的“海派风格”,于“细微处”见真章,果仁核上刻宫殿,螺狮壳里做道场,见惯了北方文学大开大合的读者可能一下子不太适应,而一旦真正进入那个世界,别有洞天,欲罢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滴泪痣,和二呆的滴泪痣,阿普寻找的牧羊姑娘阿朵,和大排档姑娘阿朵,汇聚成爱情的汹涌的河。阿普为救大排档阿朵被拦腰断成两截,也算“舍生取义”了,为爱情赴汤蹈火,或者飞蛾扑火;那么,“我”用胶水缝合将军阿普受伤的微缩成二十公分的木雕,又意味着什么?结尾阿普独身一人寻找大海,这时,小说的警句出现了:大海是什么?大海是响彻云霄的钟声!——有无穷的深意,从字里行间洪波涌起,层层叠叠,漫流激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阿普,二呆都是我,那么断然舍弃这些元素和物件,直接用“我”来组织故事,行不行?行,但是不够好!原因是,小说不是神话,小说虽是虚构,但要建立在现实的逻辑之上。好比《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和“绛珠仙草”,有了这“石”和“草”做载体,故事才不会突兀,可自然生长,开花结果,从开端走向结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纪实与虚构,理想和现实,生活和爱情,交织缠绕在一起,想象飞扬而灵动,语言优美而充满诗意。是投胎转世和时空穿越,也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和精神漫游,用色彩斑斓的奇崛想象来对抗现实世界的平庸苍白,无论消解还是超越,都体现了文学的创造精神,同时也是文学存在的终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