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云梦博物馆.秦人“喜”

書劍

<p class="ql-block">云梦县博物馆(云梦祥山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城关镇,馆占地面积约33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是国内首个湖北省与地方共建的县级分馆,国家二级博物馆,2024年通过4A级景区评审。‌‌现存5000余件文物,包含秦代竹简、东汉陶楼、“中华第一长文觚”等18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睡虎地秦墓“喜”更引人瞩目与深思。</p> <p class="ql-block">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共1155枚竹简及80枚残片,总字数近4万字。墨书秦隶书写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记载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封诊式》等法律条文,以及行政文书、医学著作和《日书》等占卜文献。</p> <p class="ql-block">墓主'喜'为秦代基层司法官吏,竹简内容包含刑事、民事、经济等法律规范,涉及农业生产、官吏管理、生态保护等细则,其中《田律》规定春二月禁止捕鸟伐木,《法律答问》采用问答形式解释律例,《封诊式》收录案件侦破文书格式。该批竹简整体保存完好,2025年入选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喜”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出生于徐州,秦国人,秦朝书吏。17岁入傅籍,19岁为“史”,22岁任安陆令史,23岁任鄢令史,28岁治狱于鄢。“喜”三次从军,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卒于安陆,享年46岁。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155枚竹简,这些竹简由11号墓主人“喜”摘抄、记录,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等。</p> <p class="ql-block">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p> <p class="ql-block">“喜”最后在任上殉职。据推测,“喜”没有挑选任何其他值钱的陪葬品,只有这些“工作笔记”跟自己葬在了一起,考古挖掘时,看到墓主人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p> <p class="ql-block">《为吏之道》多对称, 节曰:“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吏有五失:一曰夸以迣,二曰贵以大(泰),三曰擅裚割,四曰犯上弗智(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习主席在“喜”《为吏之道》展版前驻足良久。</p> <p class="ql-block">该木牍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秦代家书实物,现存湖北省博物馆。两件木牍共527字,由士兵黑夫与惊写给兄长衷,信中详述从军淮阳的生活细节,包含对母亲安康的问候、对家庭成员的关怀及衣物钱粮需求。作为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家信实物,其内容与秦王政二十四年秦楚大战相印证,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的军功授爵制度,为研究秦代社会结构、军事制度与家庭关系提供了核心实证材料。</p> <p class="ql-block">秦家书现代释译</p> <p class="ql-block">步入云梦县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些沉睡千年的竹简,承载着古老中国的智慧,向我们诉说着一个辉煌而神秘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了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秦律18种。这些法律条文,不仅规范了官员的行为,也为中国最早的为官之道与反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法律条文比西方的法兰克福法典早了一千多年,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先进与完善。</p> <p class="ql-block">秦简的发现,仿佛一束强光穿透了时间的尘埃,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秦简,让秦朝的法律、行政、医学等制度首次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简牍不仅是秦代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参观云梦博物馆的感受是‌震撼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生动的文化互动体验‌,人们常被睡虎地秦简等珍贵文物所震撼,并通过科技互动和沉浸式活动感受到秦楚文化的鲜活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