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孔庙与国子监》

清枫晓月

<p class="ql-block"> 2025-9-21下午参观北京《雍和宫》。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2022年7月19日起,雍和宫恢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  牌楼院,在雍和宫寺院大门前,耸立着三座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彩色牌楼、一座巨大的影壁和一对石狮子。 牌楼所在的这片院落叫做 "宝坊院",俗称 "牌楼院" 。这是北面的牌楼最为尊贵,是级别最高的三间四柱九楼黄琉璃瓦牌楼,现在也是雍和宫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和他的母亲钮祜禄氏甄嬛每年来祭奠雍正皇帝,都要通过北面的牌楼走辇道进入雍和宫。所以,乾隆皇帝亲自给这座牌楼题写了 "寰海尊亲",意思是海内共同尊奉新庙。 牌楼两旁各有一尊巨大的石狮子,神态威猛,雕工精细,是当年王府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东西两侧的牌楼,相对低了一个等级的三间四柱七楼。</p> <p class="ql-block">  辇道,从北面的牌楼院进入雍和宫院时,有一条长152米的通道,这就是 "辇道"。辇道是由方砖铺成的,是前往雍和宫的必经之路,这里曾经是皇帝走的路,辇道的尽头连接着昭泰门。同时, 这里也是京城著名的银杏大道,在深秋时节,辇道两侧满地都是金黄色的银杏落叶,一眼望去满地金黄,很是绚烂夺目,景色十分美妙。</p> <p class="ql-block">  昭泰门,以前是雍和宫的正门,昭泰门面阔三间,红墙黄瓦,门垛的墙心处雕有 "二龙戏珠" 等琉璃浮雕。底部和盆角装饰着莲花和缠枝莲花的图案,尽显皇家气派。莲花在佛教中的意义非凡, 佛教把莲花比喻成佛,它是佛教的教花, 意味着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在雍和宫的众多建筑中,从外观上看是以汉族地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为主,但由于它在后期改建成了一座喇嘛庙,所以在局部方面,也表现出一些蒙、 藏的文化特色。昭泰门的屋脊和墙面装饰都是传统的汉地风格。正中悬挂的匾额上, 从东到西分别用满文、汉文、藏文和蒙文,这4种文字书写了 "昭泰门" 这三个字,其中,汉字是由乾隆皇帝亲手题写的。"昭泰" 一词意味着国家安定统一。充分表达了多民族友好相处、和睦团结的意愿。 </p> <p class="ql-block">  鼓楼,位于昭泰门的西侧,与钟楼相对而立,是一座六角攒尖顶式建筑,也是雍和宫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鼓楼内,放有一个清代制造的鼓,鼓身是木质的,鼓面为兽皮。在清代,这个鼓是用于宗教仪式,通过击鼓的声音加强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p> <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昭泰门的东侧,与鼓楼相对而立,其建筑形制与鼓楼一样,是一座六角攒尖顶的建筑。钟楼建于清朝乾隆九年,即1744年,是雍和宫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钟楼的里面和外面分别有一座明朝鋳造的大钟。</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 (雍和门殿),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 天王殿位于昭泰门以北,大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式建筑,大殿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用满、汉、藏、蒙4种文字亲手题写的,雍和宫里很多牌匾、碑文都用了这四种文字,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清朝皇帝是满族人,要用满文,中国绝大多数是汉人,要用汉文, 并且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这里的老师都是藏族人,喇嘛上课,念经都用藏文,所以要用藏文。此外,它还是一座蒙古系的寺庙,这里的喇嘛绝大多数都是蒙古族人,所以也用蒙文。一块小小的牌匾,我们能够看到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p> <p class="ql-block">雍和门殿前的两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起初,天王殿是雍亲王府的门房,乾隆皇帝把雍正的行宫改为喇嘛庙时,扩建了门房,建成了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天王殿,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的雕龙罗汉床上有一尊木质贴金的大肚弥勒佛,在弥勒佛的上方有一块乾隆皇帝御笔的匾额,上面写着 "现妙明心" , 也就是开悟、解脱的意思。弥勒佛的两边是怒目而视的四大天王,其中包括手持宝慧琵琶的东方持国尊天王、手握慧剑的南方增长尊天王,手握一条螭龙的西方广木尊天王和手持宝幢伞与宝貂的北方多闻尊天王。 另外,在四大天王的脚下,还踏着八个鬼怪,代表着佛教的八部众,分别为: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猴罗伽。</p> <p class="ql-block">殿后供奉的韦驮护法像。</p> <p class="ql-block"> 西八角碑亭,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内立汉白玉石碑一座,碑文用蒙文和藏文书写,记述了雍和官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 东八角碑亭,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内立汉白玉石碑一座,碑文用满文和汉文书写,记述了雍和官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  雍和宫的正殿,其殿名就叫雍和宫,如想求财,可以来雍和宫殿。雍和宫殿是寺庙的主殿,相当于汉传佛教寺庙的大雄宝殿,雍和宫殿是整个寺庙的核心建筑,又是第二进殿。 雍和宫殿在雍亲王府的年代,被称为银安殿,是雍亲王胤桢在府里会见文武官员的地方,后来在改为喇嘛庙的时候才更名为雍和宫。</p> <p class="ql-block">  雍和宫香火很旺,前来拜佛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我想可能是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想来雍和宫殿求财,以求菩萨保佑。</p> <p class="ql-block">  走进雍和宫殿内,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央供奉的是主持 "现在世界" 的释迦牟尼佛,其左右分别是他的两大弟子阿难和迦叶。西边供奉的是主持 "过去" 的燃灯佛,东边供奉的是主持 "未来" 的弥勒佛。三尊佛像代表三个世界的概念,因此称为 "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间的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边供奉的是主持 "过去" 的燃灯佛。 </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边供奉的主持 "未来" 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殿內两侧各九尊的十八罗汉像,罗汉是梵文的音译,是小乘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只是很初级的状态。如果想成为罗汉,那么就必须断绝人世间一切欲念与烦恼,并完全超越生死轮回之外。罗汉最初只是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佛祖的十六个学生和弟子,佛祖圆寂时,嘱托他们,不入涅槃,永住人世,弘扬佛法。到了北宋时就变成了十八罗汉了,增加了两位,他们分别是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p> <p class="ql-block">  四体文碑亭,位于雍和宫大殿的后面。碑亭建于清朝乾隆57年,也就是1792年,采用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 </p> <p class="ql-block">  亭内矗立着一座高6.2米的巨大石碑,通常叫它四体文碑,碑文的题目是 《喇嘛说》 , 是使用四种文字书写的。 正面的文字是满文,东面是蒙古文,西面是藏文,后面的汉字碑文是清朝乾隆皇帝于1792年亲笔书写的。 那一年乾隆皇帝已经82岁高龄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的字迹已不清晰。</p> <p class="ql-block">  走过雍和宫正殿,我们便来到了第三进大殿,永佑殿。 如想求祛邪消灾, 可以来永佑殿。永佑殿曾是雍亲王胤祯的书房和寝殿,后来雍正皇帝去世后在这里停灵,殿名 "永佑",就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的意思,最后永佑殿成为了清朝供奉先帝的影堂。永佑殿是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明五暗十" 构造,也就是说, 从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由两个五间、也就是十间房子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走进永佑殿,在正中间的莲花宝座上,供有三尊2.35米高的檀木雕刻而成的佛像,中间供奉的是无量寿佛,又叫阿弥陀佛,头戴无佛冠的菩萨装,手掌中有宝瓶,里面插着吉祥的花卉。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之首,他经常为众生说法,能不断接引善男信女们去往西方净土,所以也有把他叫做接引佛的。</p><p class="ql-block"> 右边供奉的是狮吼佛。狮吼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的化身。宗喀巴头戴黄色尖顶僧帽,身披黄色僧袍,手中拿着两只缠绕的蓮花,藏传佛教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转世。狮吼佛中的 "狮吼" 一词,原是佛教术语,佛是人中狮子,所以在此佛说法的时候, 声音宏亮,震动天地,就好像狮子,可以降服修持中所遇到的一切魔障,,此佛也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出游宣讲佛法,所以叫他狮吼佛(这个佛没有照到)。</p><p class="ql-block"> 左边供奉的是药师佛,只见他左手拿一个碗,用来盛甘露,右手在下,做与愿印。药师佛全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 也叫大医王佛,他位于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当年曾发十二誓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祛除众生一切痛苦,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所以这个佛有起死回生之力。 </p> <p class="ql-block">  在殿内西侧墙上,挂有绿度母补秀唐卡像。相传,这幅像是由乾隆皇帝的母亲制作的,其画面颜色丰富多彩,造型灵动多姿,即使经过了上百年的岁月洗礼,如今依然鲜艳无比,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墙供白度母画像唐卡</p> <p class="ql-block">  法轮殿,走过永佑殿,我们现在来到了法轮殿。 如想求事业顺遂,可以来法轮殿。自清代以来法轮殿一直是雍和宫僧人讲法,集体诵经的殿堂。法轮殿平面呈 "十" 字形,是雍和宫最大殿堂之一,歇山式的頂部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还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建筑特色,同时它又与汉族地区的建筑手法融为一体,成为了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走进法轮殿,我们可以看到殿内中央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像。宗喀巴1357年生于青海省湟中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钢铸成的。 藏语中 "格鲁" 的意思是善律,也就是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格鲁派僧人头戴黄色僧帽,所以格鲁派又称为黄教。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如今逐步占据了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面前这尊宗喀巴铜像,高6.1米,它的造像方法很特殊,基本上看不到它拼接的缝儿,然而这并不是焊接的,而是把銅打的很薄恨薄,将它们一片一片打在一起,所以,这尊宗喀巴大师铜像是空心的。宗喀巴大师头顶上方是天窗阁,这一天不论什么时候什么角度,总会有光照到宗喀巴大师的脸上,更显慈样和庄严。 在宗喀巴大师像前, 还供奉着一尊铜制鎏金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清朝乾隆十年西藏郡王颇罗(nai)奉旨供奉于雍和宫的。</p> <p class="ql-block">  万福阁,走过法轮殿,我们就来到了雍和宫内最为高大宏伟的殿堂,万福阁。如想求转运平安,可以来万福阁。因为阁楼內供奉的大小佛像有1万尊。佛又与福的读音有些接近,所以取名叫万福阁。万福阁共有三层,高24米,三重飞檐,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楼阁相互拱卫,东为永康间,西为延绥阁,中间有悬空的飞廊阁道将三组建筑相连,如天上宫阙。</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万福阁,最大的看点便是雍和宫三大稀世珍宝之一、由一整根白檀香木雕刻而成的弥勒佛像,这也是雍和宫的 "木雕三绝" 之一。 佛像地面上的高度是18米, 地下还埋入8米,总高26米。全身贴金,头戴五佛宝冠,遍体装饰着璎珞受到藏族文化艺术影响,它身上所佩戴的璎珞和手臂上的镯子,都镶嵌有松石和珠翠。 据记载,当年工程共耗费了8万多两白银,可见规模巨大。最为难得的是,佛像是用完整的名贵白檀香木雕刻而成,比较罕见,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独木雕佛之一,1990年8月还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殿内两边廊柱上的铜牌就是这个纪录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永康阁,是万福阁东側的一座两层副楼,两座楼阁之间有飞阁复道,凌空连接,宛如仙宫楼阙 。 这种建筑风格, 是唐朝至辽金时代佛教建筑的典型风格,也是中国古建筑中飞阁复道唯一仅存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  昭佛楼,位于万福阁的东侧,原来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太后钮祜禄氏甄嬛私人拜佛的佛堂。在殿堂中央有着著名的金丝楠木佛龛,佛龛从里到外共有3层,采用传统的透雕手法,全部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三层佛龛中雕刻出的99条栩椤如生的蟠龙, 被誉为雍和宫的 "木雕三绝" 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佛龛内供奉的是一尊铜铸的旃檀佛像,呈站立的姿势,左右两边是他的两个大弟子阿难和迦叶。这尊佛像是清代皇宫养心殿道办处,模仿当时京城西安门内的弘仁寺里的旃檀佛像铸造的。旃檀佛像最早由古印度地区传入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这尊佛像身上所铸的衣纹十分清晰、密集, 特别像池水中泛起的层层波纹,特别像池水中泛起的层层波纹,我们称它为水纹衣。</p> <p class="ql-block">  绥成楼,雍和宫最北边的院落是绥成楼,又称雍和宫后楼,如想求吉祥如意,可以来绥成楼。 绥成楼建于清朝乾隆9年,也就是1744年,是一座双层硬山顶建筑,楼内供奉着一尊三头六臂形状的 "大白伞盖佛母像" 。 大白伞盖佛母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本尊神,她头顶的发髻称为佛顶尊,佛母也就是诸佛之母。大白伞盖佛母手持的白伞盖是八宝之一, 具有大法力,能以手中宝伞遮护芸芸众生,护国安民、镇妖伏魔,还能祛病、保护行人、 赐有福之子、保城邦平安。</p> <p class="ql-block">此楼在维修,没能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  观音洞,离开万福阁大殿,沿着外围的围廊转到殿后,我们能购看到一处造型奇特的洞府,这便是观音洞。如想要求子、求姻缘,可以来观音洞。这里描绘的是观世音菩萨初次降临南海普陀山的情景。洞内有一座 "普陀珞珈山" 的木雕,山上正中央供奉的是一尊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坐像俗名 "送子观音"。双手合十立于浪峰上的是善财童子,位于观音右上方的是手捧净瓶的龙女。 在翻腾的海浪之中,还可以看到以南海龙王为首、众多虾兵蟹将迎接菩萨到来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此楼在维修,没能进入参观。这是雍和宫的最后一个景点,参观完后就离开了雍和宫。</p> <p class="ql-block">  离开雍和宫后,我们又乘地铁来到了孔庙与国子监。孔庙和国子监是两个园区,但它们只有一墙之隔,所以这两个景点一起参观。</p><p class="ql-block"> 下地铁后先来到国子监街,国子监街是北京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街巷之一,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它东西长669米,平均宽度11米,除了国子监和孔庙,街上还有祭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祭祀灶王爷的灶君庙等历史古迹。</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坊题 "国子监"。 </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 牌楼两侧路北均立有一座清代下马碑,碑高约4米,宽近1米,碑阳、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 过去封建社会官员到此,文官下骄,武官下马,即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示孔庙森严,孔子之尊。</p><p class="ql-block"> 这座下马碑是在孔庙附近,碑上的文字还依稀可见,特别汉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还能看出来 。 </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下马碑的背面,是其它几种文字,石碑表面已有部分风化,一些文字已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这座下马碑是在国子监大门附近,上面的文字已风化,字迹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孔庙红墙。</p> <p class="ql-block">孔庙与国子监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  孔庙,又叫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是历代儒生祭拜朝圣孔子之地。我们今天来到的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始建于元朝。</p><p class="ql-block">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开创的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和塑造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 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span>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承袭历代旧典,建孔子庙。公元1306年,孔庙建成,西邻国子监,构成左庙右学的规制。 经过历代修缮后,现如今的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一般孔庙大门叫做 "棂星门",过去帝王祭天时要先祭棂星。但北京孔庙大门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后定名为 "先师门","棂星门" 三字则很少应用。</p> <p class="ql-block">孔庙入口“先师门”。</p> <p class="ql-block">孔庙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  孔子行教像。走进先师门,迎面看到的是孔子行教像,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最流行、最多的一种孔子像。 既有石刻版本,也有绘画版本。雕像中的孔子宽衣博带,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作揖,目视前方,颇有谦谦君子之风。据记载,古代士相见礼,要求身体微微鞠躬,把双手交叉前伸,放在全身之最前,男性左手在前,女性右手在前,表示虔诚恭谦之意。另外也有人认为,孔子双手不露大拇指象征的是恭谦,四指并拢则代表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天下大同。</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祭拜孔子。</p> <p class="ql-block">  进士题名碑。孔庙第一进院内共有198座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炀帝时期,公元607年,经唐、宋辽、金、元各朝,至明、清达到鼎盛。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沿袭明代,分文、武两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三级考试。文考第一级考试叫院试,一般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县举行, 考中者称为 "秀才";二级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考中者称 "举人";第三级考试包括会试与殿试,会试于乡试第二年在京师举行,考中者称 "贡士" 。会试考中后再到紫禁城参加殿试,按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考中者统称 "进士"。进士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由于会试、殿试是分别发榜,所以有"两榜进士" 的说法。假如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则称为 "连中三元"。</p> <p class="ql-block">  触奸柏。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 ( 校长 ) 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说此树有知可辨忠奸,就称它为 "触奸柏" 或称 "辨奸柏"。</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大成" 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意思是说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馨收乐,集众音之大成,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孔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场所。 它始建于元大德六年 ( 1302年 )后被毀,明永乐九年 ( 1411年 ) 重建。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 改换青琉璃瓦顶,清乾隆二年 ( 1737年 ) 改为黄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 ( 1906年 ) 殿堂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成殿,迎面供奉孔子 "大成至圣文宣王" 木牌位,两侧的楠木大柱题有一幅乾隆御笔名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 。 上联说的是: 首先整顿好家族,然后治理好国家,最终才能使天下太平,这确实应该作为国家的基本纲领載入典籍。下联的意思是: 只有进循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人的修养达到中和的境界,才能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如同进入宫墙内,必须找到它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内的礼器、祭器、乐器都是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使用的,多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遗物,包括有尊、爵、酋以及边、 豆等,乐器中的编钟、编馨等等。</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有古树126栋,最小的树龄在二百岁以上,最大的树龄有七百多岁。</p> <p class="ql-block">大哉孔子展览</p> <p class="ql-block">前言,孔子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展览。</p> <p class="ql-block">  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清乾隆四十一年 ( 1776 ) 平定大、小金川的御制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  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 为颂扬孔子功德,康熙帝作 《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 》,称"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p> <p class="ql-block">腾缠树</p> <p class="ql-block">一棵古树,上面长满木疙瘩。</p> <p class="ql-block">  乾隆石经 (十三经刻石),"乾隆石经" 也叫 "十三经刻石",其中的十三经指的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它们是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我国虽有 "熹平石经" 、"开成石经" ,但都有不同缺陷,唯乾隆石经有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经石乾隆展厅。</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石刻碑,就是乾隆石经 (十三经刻石)。</p><p class="ql-block"> 孔庙到此参观完毕,接下来去参观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孔庙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与孔庙紧邻的这座古建筑群就是国子监。它始建于元代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元、明、清三代以来,它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立最高学府,相当于古代的大学。其实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国家办学的机构,汉代时叫太学,晋代叫国子学,到了唐代称国子监,于是 "国子监" 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和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 "南监",北京的则被称为"北监",可惜 "南监"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北京国子监成为了我国现存唯一的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子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主要建筑,东西两侧分布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时期,想要走仕途之路的读书人经过层层选拔后,才能就读于国子监,他们被称为 "监生"。 毕业后的监生如果能在殿试中考上进士、金榜题名,就可在孔庙立碑、在家乡建牌坊、在朝中做官,这样光宗耀祖的事可以说是读书人一生中最大的荣幸了。</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的大门叫集贤门。北京的古建筑大多是红色的门,眼前这集贤门的主体,门框和门柱却都是漆黑色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其实,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黑色属水,而水能聚财。国子监是古代中央的最高学府,是汇聚培养人才的地方,也因此,集贤门的主体部分被设计成黑色。另外,国子监属于书院类建筑,凡是书院类建筑最怕遭遇火灾,造成文献损失。因此,在国子监内除了大门,屋面的瓦也大多使用了主水的黑色,这与水能克火的理念有关。走进集贤门内,就进入到了国子监内部。</p> <p class="ql-block">  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道门。在古代汉语中,"太" 就是 "大" 的意思,在我国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以 "太学" 为名的学校。到了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所中央官办大学"太学" , 这与世界上最早的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和欧洲的雅典大学同处一个时期。从此,太学成为了我国最高学府的名称,被一直延用。</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清时期,管理教育的衙门和最高学府的教育机构合二为一,实现了监学合一,"监" 就是管理衙门,因此学校被称为 "国子监" 。 所以,进入国子监的大门后,再进入太学门,就是真正的进入教学区了。太学门平时都是不开的,因为这是皇帝亲临的御道,日常国子监的师生们只能走两边的侧门。太学聘用德才兼备者任教授,也称为博士。跟随教授学习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 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们潜心学习,经考试及格后才可以任用为政府官吏。</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坊,踏进太学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座高大华美的琉璃牌坊。其实在北京,类似的牌坊不止这一座,但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地位特殊,显得与众不同。其它的琉璃牌坊都是建在寺庙内,用绿色琉璃瓦为顶。而国子监的琉璃牌坊位于皇帝的讲学宫殿 "辟雍" 前面,可以说是辟雍的大门,因此牌坊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 此外,琉璃牌坊中门上方南北两面分别书写有 "圜桥教泽" 、"学海节观" 的横额,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琉璃牌坊没有门扇,只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只有皇帝才可以通行,文武大臣们只能从两旁的门洞穿行。但每年有一次例外,就是科举考试中的新科状元可以与皇帝一起从中间的门洞通行,这样的待遭在当时可是无上的荣耀。而走过这座大门,也意味着走上了无限光明的仕途。</p> <p class="ql-block">  辟雍,眼前这座黄瓦红柱的宏伟宫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这里是天子讲学的地方。"辟雍"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辟雍最早是一座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房子里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演练礼乐。可以说那是一处既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子监原本是没有辟雍的,皇帝每次来国子监讲学都在彝伦堂内设座。 而到了乾隆48年,年近古稀的乾隆皇帝终于下了死命令,务必要在国子监内修建辟雍,并让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辟雍建筑跟水密不可分,大殿有水环绕才能叫 "辟雍",但国子监内没有水源。另外,辟雍没有可參照的实体建筑物只有史书上简单的文字记载。因此,要建造一座既符合古代形制,又美观实用的辟雍,在当时实为一道难题。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刘墉和他手下的能工巧匠们,工匠们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解决了辟雍环水的问題。 接着又在环池上搭建四座石桥,直通辟雍四门,形成了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环桥造型。自乾隆48年春动土,到49年冬竣工,刘塘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创造性的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 "临雍讲学" 典礼,声势浩大,盛況空前。典礼开始先由满双大学士讲"経",再由满汉祭酒讲 "易",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的《大学》篇, 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当时,在辟雍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当时仅听讲的学生就有三千多人,再加上北京的各级官员和朝鲜使节等,总人数不下4、5千人。</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去国子监时快关园了,辟雍内部巳关门,没能进入参观,据介绍辟雍殿內,正面是皇帝宝座和屏风等陈设,这些摆设都是当年乾隆皇帝 "临雍讲学"时用过的原件文物。现今能在北京如此近距离的观赏皇帝升殿的御用物品, 恐怕只有国子监的辟雍殿了。可惜那天我们没有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皇帝的原件文物,有点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辟雍四周的水池,里面养了不少金鱼。</p> <p class="ql-block">  东西六堂,在辟雍的东西两侧是长长的带有黑色廊柱的房子,这就是当年国子监学生上课的教室 "东西六堂" 。六堂的堂号均出自儒家经典,西侧为 "广业堂" 、"正义堂" 、"修道堂",东侧是 "崇志堂""诚心堂" 和 "率性堂" 。 六堂内部宽敞,建筑规范整齐划一,是国子监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的学生来源途径多,名称繁杂,通称为监生。监生以贡监生为主,主要来自全国各地,是由各府、州、县学经过严格考选的优秀学生,他们就像进贡一样被送到京城皇家大学来深造。监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还有一些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习写作 "时文",即八股文,以便将来参加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 六堂中的广业堂、崇志堂、正义堂是初级班,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一年级,学期一年半。 诚心堂、修道堂是中级班,相当于二年级,学期也是一年半。率性堂是高级班,学期为一年。初中高级班加起来一共上四年。但是升入高级班后, 要实行积分法,一年内积满8分才能毕业,不然就要留级。国子监实行月考和季考,分别由副校长和校长主持,非常严格。在考核中,文科和理科成绩都是优等的才给一分,成绩一般的只给半分, 成绩不好的一分不给。因此学生们必须用功读书,昼夜苦读,才能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升级,以便踏入仕途。</p> <p class="ql-block">  彝伦堂,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门上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前的孔子行教像。</p> <p class="ql-block">  日晷,日晷是我國古代依据日影測定時辰的仪器,又称日表。</p> <p class="ql-block">  复苏槐,走进国子监,吸引人们的除了古建筑、碑刻和牌匾外,庭院中那些形态各异、饱经沧桑的古树也会使您不知不觉中驻足观望。在孔庙国子监院内有古树151颗,以柏树和槐树为主。其中三百年以上树龄的一級古樹有91颗,一百至三百年的二級古村有60颗。而在彝伦堂西侧 "博士厅" 门前的一颗古槐树,巳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是京城最知名的古树之一。这株古槐高约15米,由两颗主干组成,形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它由黄色琉璃瓦的矮墙围绕,史称彝伦堂古槐。</p> <p class="ql-block">  罗锅槐,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此槐形似刘墉(</span>其绰号刘罗锅),故得名“罗锅槐”。</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视频。</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国子监,一天的游程就结束了。在孔庙和国子监的参观过程中,使我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料举考试制度的等级,知道了原来的国子监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这一天的游程安装的满满的,上午恭王府,下午雍和宫、孔庙与国子监,这一天也算是文化之旅吧!我虽多次来过北京,但这几个景点以前没有开放,也没听说过。北京真不愧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都,文化历史底蕴丰厚,真是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