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蒸汽机和泰坦尼克号

老树

<p class="ql-block">苏格兰,英国西北部一块高地。如今,独特的风景和民族风情成为耀眼招牌,被世人划入网红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可当我们走进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才知道,这里发生的工业革命的精彩故事才是她真正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为千禧年设计制作的机械钟。定时的音乐,钟声和机械舞蹈使这座应时纪念产品有了新的含义:帮助人们回忆起当年工业革命时期这里各种机械欢快的运转掀起的波及全球的热浪。</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千禧钟的设计者是俄罗斯人。</p> <p class="ql-block">1889年就投入使用的拥有屈光镜片的灯塔灯。1985年停用。</p> <p class="ql-block">静静地坐在这里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詹姆斯·瓦特(1736-1819)。不是讲解告之,我们差点错过。</p><p class="ql-block">对。就是那位名字被用来计量功力单位的大科学家,蒸汽机的改良者。</p><p class="ql-block">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有两个,一个纺织机,一个蒸汽机。这个蒸汽机就是经瓦特改良后,可以实实在在为生产提供动力的大杀器。</p> <p class="ql-block">瓦特,苏格兰人,怪不得静静地坐在这里。有人说他毕业于家乡的格拉斯哥大学,也有人说他没念过大学。不过他受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帮助,在格拉斯哥大学从事过一段研发工作倒是实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格拉斯哥大学到现在仍为大经济学家,市场经济奠基人亚当斯密保留的办公室。亚当斯密曾在格拉斯哥大学念书,教书,并当过格拉斯哥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瓦特改良的蒸汽机。</p> <p class="ql-block">威廉赫德利,瓦特之后著名的工业机械设计师。他设计的蒸汽机车最为有名。1814年起就在离苏格兰不远的泰恩河畔纽卡斯尔附近运煤。</p> <p class="ql-block">这车叫怀拉姆·迪利。负责把怀拉姆的煤运到纽卡斯尔去。一车能拉10吨煤。</p> <p class="ql-block">1786年进一步改进的博尔特-瓦特发动机模型。用于伯明翰一啤酒厂的抽水和压制大麦。用了将近100年。</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贝尔(1847-1922)。可用电话的发明者。(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他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后移居加拿大美国并创造了可用的电话。尽管技术是美国加拿大的骄傲,但贝尔却是苏格兰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贝尔发明的电话。</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有他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只羊看上去怎么那么熟悉?没错,这是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用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莉制作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不但在工业发展上曾领先于世界,在生物工程上也名振一时。</p> <p class="ql-block">他们用生物克隆技术制造出活羊。尽管这只羊只活了6年,尽管科学界对克隆生命一直有争议,但爱丁堡科学家的创造力仍令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顺便再看一件镇馆之宝,刘易斯棋子。1831年在苏格兰刘易斯岛被发现,是1200年前的作品。那时刘易斯岛为挪威占有。小小棋子可见北欧与凯尔特人文化交往早已有之。</p> <p class="ql-block">这些棋子雕刻精湛,加之它们都是由海象牙和少量抹香鲸牙制成,材料更是难得。</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为英伦的崛起奠基,英国靠工业革命成为列强之首。苏格兰令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口。</p> <p class="ql-block">从苏格兰西北一个港口坐轮渡,跨海峡,来到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p><p class="ql-block">这个城市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提起泰坦尼克号,可是没人不熟悉。</p><p class="ql-block">贝尔法斯特是泰坦尼克号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贝尔法斯特的泰坦尼克号博物馆是北爱尔兰的名片。</p><p class="ql-block">​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可是我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这艘当时世界最先进最豪华的邮轮是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港口城市建造的。</p><p class="ql-block">别瞧不起贝尔法斯特,那里有当年世界最大最先进的造船厂,拥有3万名工人。它的亚麻纺织,烟草,绳索等工业在全英首屈一指,她是英国工业革命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p><p class="ql-block">有两艘与泰坦尼克号同级别的邮轮在这座工厂里同时建造。</p><p class="ql-block">1911年,总重4.6万吨的巨型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下水,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谁也没想到,1912年4月,这艘巨轮第一次载客远行就撞冰山沉没。船上乘客700余人获救,1502人遇难。</p><p class="ql-block">泰坦尼克首秀的高光和遇难的惨烈形成巨大反差,贝尔法斯特的无上荣耀变成了难以痊愈的世纪伤痛。</p><p class="ql-block">​卡梅隆导演据此事件拍摄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将这一巨大海难演绎成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至今占据全球电影票房榜前四的位置。</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形。创意来自船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就建在当年船厂边上。用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使用过的同类型钢板辅设钢墙,使你一进博物馆就被这火热的也是冰冷的钢铁包围。</p> <p class="ql-block">原工厂大门还在,鸣响上下班时间的大钟还在,巨轮下水的码头还在。可是,当年雄霸世界第一把交椅的船厂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H&W是厂主哈兰德与沃尔夫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尽管打着工厂名字的门吊还立在那里,可是这家已经喧嚣了163年的船厂即将归于沉寂。2024年因经营困顿,它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p> <p class="ql-block">当年造船时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已经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号。</p> <p class="ql-block">假如它还活着,应该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当年登船时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泰坦尼克号豪华的头等舱复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等舱基础票价23英镑,现约一万六千多元人民币,豪华套房870英镑,现约63万元人民币。二等舱</span>票价13英镑,现约万元人民币左右。三等舱7英镑,约五千余元人民币。7英镑,已等于当时哈兰德和沃尔夫船厂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如此昂贵,但在豪轮首航的诱惑下仍一票难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等舱复原。</p> <p class="ql-block">豪华并不保证安全。这艘被冰山撞破的大船下沉速度很快。电影模拟的当时的情景令人震惊。</p> <p class="ql-block">声光电模拟沉船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豪华和钱财都是过眼烟云。在灾难面前,真正难求的是一件救生衣。</p> <p class="ql-block">被救人和遇难者名单。</p> <p class="ql-block">卡梅隆电影里船将倾覆时乐队还在演奏是真实场景再现。现场一位小提琴手就是其中之一,他叫华莱士,是乐队队长。小提琴是订婚时未婚妻送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纪念华莱士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当然,讲了很多动人故事之后,展览也分析了事故原因。除设计上隔水舱不合理导致下沉过快外,船长过于自信,有些大意也是主因。发现冰山后并未提前减速避让,导致相撞时破损严重,无力回天。</p><p class="ql-block">​百余年前的灾难今天回顾仍然沉重,千余亡灵成为后人安全远行的护航之光。</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安德鲁斯。在泰坦尼克号前任设计师退休后,他成为继任的总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设计室。</p> <p class="ql-block">右边为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p> <p class="ql-block">驾驶舱。</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沉船图片前,一位外国老者向站在他身旁的我们一位女团友发问,“如果遇到同样的灾难,你会去救你丈夫吗?”不等回答,他自语:“我会救我的妻子,因为那是爱。”</p> <p class="ql-block">忽然明白,卡梅隆拍的《泰坦尼克》为何风糜世界,因为救与不救的世纪设问戳中了人们的软肋。</p><p class="ql-block">​这间博物馆是上世纪20年代,由泰坦尼克号的造船工人,遇难者家属和社会人士共同捐资修建的。他们想表达的,也是共同的爱。</p>

泰坦尼克号

苏格兰

瓦特

贝尔法斯特

格拉斯哥

豪华

蒸汽机

工业革命

英镑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