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魏景书,潇湘电影制片厂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本文发表于1992年5月8日《工人音乐报》专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实在的,乐萍现在已经很能写曲子了,我在这里称他为“作曲新秀”,并不是多大的抬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湖南益阳广播电台的音乐编辑。头次见面,见他长得粗壮黧黑,个虽不高却身板宽大,说起话来朴实诚恳,求知欲极强,我便颇有好感。等到听完他作品的录音磁带,觉得效果相当不错,我一眼看出乐萍很有艺术气质,是个对音乐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他谈吐豪爽,阅历丰富;种田、做工、修铁路、参军去新疆、搞花鼓戏乐队,虽然只三十二岁,却积累了许多的创作素材,也积蓄了饱满的创作激情,在音乐创作上有一股要决堤而出的冲动。后来,得知他已经发表了约一百多首歌曲。并得过一些作曲奖,在益阳已经小有名气。两年来,他不断送来一些曲子给我看,我们加深了交流了解,我认定他作曲水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但学完了“和声学”,并且也习作了些四部合唱。他的旋律清新、生动,我有时也感到自己从他写的曲子中吸收了营养。然而,我更知道了他倾心音乐创作所经历的坎坷,有些情况,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写的“人人头上一块天”,反映了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乐萍也正是顶着自己头上的一块天而奋力拼搏的。他1978年应征入伍后,在组织的关心培养下,开始业余创作,1983年复员还乡,仍不放弃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理想,他想成为一个作曲家。经过深思熟虑,为了追求,得去闯!他决定去深造学习。于是,靠种田为生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凑齐了八百元钱。接过这沉重的钱,他似乎接过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入校后,他苦苦划算那八百块钱,要交学杂费,要吃,要用,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钱掰做两半花。他曾睡在学院一个柴堆的空隙里,为节省本来就很少的伙食费,每餐只吃五分钱一份的菜。有时,甚至连寄信的八分钱邮票都买不起。苦,算什么!为实现梦寐以求学习音乐的愿望,他人穷志不短,越加刻苦奋发了。冬天练琴,双脚冻坏,就用衣服包着。在这样的困境中,乐萍却格外用功、扎实,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音乐理论及作曲技巧。1989年乐萍第二次进修,这时已经有了妻、儿。自费进修需要一笔钱,他毅然卖掉所有家具,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作为一个追求艺术的人,作为一个男子汉,谁不想当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爸爸呢?他实在不容易,这种吃苦精神,刻苦作风,确实深深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不断地拼搏奋进,乐萍在作曲上取得了成功,功底加深了。近来创作了一批好的歌曲,如《滴流流的翠》发表在“工人音乐报”后,引起编辑对他的关注。《来自家乡的歌》在某边防部队传唱开来,并收到战士们三百多封来信。他还挤时间带了一批学生,培养了一些音乐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工人音乐报》介绍他的作品和创作事迹,这几首歌,都各有特色,旋律、调式丰富多彩,这显示了他可以驾驭各种类型声乐作品的写作能力。《小溪流》富于湖南地方色彩,在角调式中运用了一些变化半音,十分精彩而有趣。《人人头上一块天》则巧妙地运用商调式,并糅合了通俗歌曲的写法。《太阳圆,月亮圆》则是一首领唱、合唱歌曲,旋律很美,很有情趣。《智慧的母亲 无私的爱神》这首男高音独唱,则采用大调式写成,旋律具有阳刚之气,生动感人。女声三重唱《妈妈的心》短小精练,又是一番情趣,音乐朴实、深情。总之,这些歌体现了乐萍从生活中来,并追求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旋律流畅、新颖,特别以情动人,这一点给我感受很深。他还善于在歌曲中插入各种灵活新鲜的衬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刀是磨出来的,乐萍在作曲上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已初露锋芒。”我愿他头上的那块音乐之天五彩斑斓,更为绚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