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饭里的“天下”

LCZY

<p class="ql-block">“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时候,我笃定这话的道理是“做大事先从小事做起“。我与学校食堂”较劲“的日子,让我明白——这“扫一屋”的真义,是一场内心的修行。那间首要清扫的“屋”,正是我们的心。</p> <p class="ql-block">食堂,曾是我少年烦恼的源头之一。青菜总是趴在餐盘里,像冷宫里幽怨的妃子;米饭是倔强的硬茬,像随时想在我口中冲锋陷阵的战士;好吃的红烧肉,总在我排到时剩下点“残羹冷炙”,像硝烟战场留下的累累尸骨.....面对这些,怎么吃得下。与家中外婆精心为我定制的三餐相比,它们实在配不上“美味”二字,我每日对着它们叹气。</p> <p class="ql-block">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因为午餐是牛肉(我的过敏原),我便央求爸爸给我点了外卖。结果,妈妈为此被请去了班主任的办公室。电话响起时,她晨起的困倦还未消散,听完只是叹了口气,便出了门。</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里,老师对我说,她去山区支教时,那里的孩子餐食极其简朴,却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如今我们不缺粮食,但有些品质仍要坚守。即便菜不合口,光是白饭,也该把这一顿吃完。</p> <p class="ql-block">出了办公室,妈妈一路沉默。直到晚餐时,她才开口:“如果连学校的一顿饭都无法适应,将来面对生活里那些不如期待的事,你又该怎么办?难道还要我为你做‘人生定制菜谱’?”</p> <p class="ql-block">现在,当我走到初中学校的食堂,我不再做纯粹的抱怨者,看到喜欢的食物,我会耐心排队,没想也有惊喜,偶尔还能幸运地吃到双份惊喜;我也会端起那碗曾被忽略的汤,一口下去,竟想起了幼儿园时最爱的紫菜汤味道,简单却温暖。即便实在没有合胃口的,伴着点零嘴,也能安心吃完一餐。</p> <p class="ql-block"><b>面对不如意时,自己的心态决定了世界的模样。</b>它从来不是简单的一餐饭,而是主动的,在不完美中寻找平衡和安稳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读到一个来自远方的故事。一位放弃国内优越工作、远赴东非偏远村庄进行水利援助的工程师的日记。初到时,巨大的落差几乎将他击垮:骄阳如火,物资匮乏,复杂的地形让他带来的先进设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无数个受挫的日夜,他也曾深深怀疑自己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他开始像当地人一样,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坐在黄土上用手抓食味道陌生的“乌伽黎”,学习赤脚丈量脚下的土地。他发现,村民们虽然没有精密的仪器,却世代传承着对脚下土地的深刻认知。他也不再执着于精良与速成,而是将现代技术与古老智慧结合,最终与村民一起找到了甘泉。</p> <p class="ql-block">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曾以为,跨越山海是为了改变那里的世界。最终,是那里的世界接纳且改变了我。<b>我们奔赴远方,不是为了将远方变成我们熟悉的客厅,而是为了在旷野中,学会如何为自己和他人,再搭建起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园。</b>”</p> 读完的那一刻,食堂里的喧嚣与黄土地上的尘埃重合了。那位工程师经历的,不正是一场“食堂适应课题”吗?他所要扫的天下,起点是从接纳那一碗“乌伽黎”开始的。 <p class="ql-block"><b>心的强大,是在于适应与可随时改变。</b>不对理想环境有固执地依赖,在哪里生存,如何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寻常光景里,由人的内心来决定。</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学会放下“必须完美”的执念,于外表、于餐饭。<b>在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境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意义</b>,我们便拥有了底气——让我们去看更美的风景,做更有意义的事。</p> <p class="ql-block">因此,一个能安于日常、并能从日常中生出力量的人,他的心,依然能装得下天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