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墨池映学魂,文心照千年

缕缕清风

<p class="ql-block">文字:缕缕清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2322458</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西南丰的青石板路,总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书卷气。那片浸润了临川文化的土地,千年前曾孕育出一位以“严谨质朴”立身、以“义理”为文的大家——曾巩。他生于1019年的寻常仕家,年少时便揣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执念,在南丰的青灯之下苦读。彼时科举之路多艰,他屡试不第却不坠其志,直到嘉祐二年,得欧阳修力荐,才与苏轼、苏辙同登进士榜。这一路的沉潜,恰如他笔下的草木,不急于争春,却在岁月里攒足了向上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世人皆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少有人细品他文字里的温度。他的散文从不说空泛之理,总从日常小事里挖出深醇的意趣,《墨池记》便是最好的见证。“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开篇不过是写一方寻常池沼,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位老者在檐下絮语,缓缓引出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他不刻意渲染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反倒追问:“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一问,把“勤学”的道理从书法家的轶事里抽离出来,变成了每个人都能触摸的人生准则——纵是天赋如王羲之,亦需以笔墨浸池的恒心治学,寻常人更该如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巩的文字里,藏着他对生活最真切的观察。他写《城南》一诗:“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春雨过后,桃李落英缤纷,唯有青草依旧葱茏。这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他人生态度的写照——他不羡桃李的一时绚烂,更崇奉青草的坚韧持久。就像他为官时,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等地,不求声名显赫,只愿为百姓办实事。在齐州任上,他严惩豪强、疏浚河道,让百姓免受水患;在洪州遭遇饥荒时,他开仓放粮、安抚灾民,写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吏治心得。他的官声,恰如他的文风,没有虚浮的政绩宣言,只有踏踏实实的民生答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对古文运动的坚守,更像一束微光,照亮了宋代散文的前路。欧阳修发起古文运动,反对浮华的骈文,曾巩则以自己的笔墨巩固这份成果。他的《寄欧阳舍人书》,既是写给恩师的感谢信,也是一篇阐明“文以载道”的宣言。文中说:“其传之者少而失之者多,其审之者难而其惑之者众,自古以来,未有如公者也。”他感念欧阳修对古文的倡导,更以自身实践证明:文章不必追求辞藻的堆砌,只要能传递“义理”,能让读者明辨是非、体悟道理,便是好文章。这种主张,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科举文风——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虽有局限,但对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要求,其间仍可见曾巩散文的影子;更有无数文人从他的作品里学会:写文章,先要有一颗端正的“文心”,再要有一份踏实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丰六年,曾巩在江宁任上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走后,南丰的青石板路仍印着岁月痕迹,墨池的水还在映着天光,而他的文章却像一粒种子,在后世读者的心里发了芽。有人爱《墨池记》里“勤学”的劝勉,有人敬《越州赵公救灾记》里“以民为本”的担当,更有人从他“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的诗句里,读出了平凡日子里的坚守。他从不是唐宋八大家里最张扬的那一个,没有苏轼的旷达、王安石的锐利,却以“严谨质朴”的底色,活出了文人最本真的模样——读书时,便沉下心去琢磨每一个字的道理;为官时,便俯下身去解决每一件百姓的难事;为文时,便抛开浮华去传递每一份真切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再读曾巩的文字,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真诚。墨池的水还在映着天光,青石板路上仿佛仍能听见他当年苦读的脚步声,而他的“文心”,早已化作一缕文脉,融入了中华文化的长河。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文章,从不是为了炫耀才华,而是为了传递力量;真正的文人风骨,也从不是追求虚名,而是为了坚守初心。这,便是曾巩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墨池映出的不仅是王羲之的学魂,更是一位宋代文人以文载道、以行践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曾巩(1019年—1083年):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严谨质朴”著称。散文重“义理”轻辞藻,结构严谨、底蕴深厚,善从日常小事提炼哲理,《墨池记》借王羲之典故阐释“勤学”,是宋代“理趣散文”典范。巩固古文运动成果,对后世科举文风、散文规范性影响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