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云居士,5700303</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p> 参加征文活动始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0月1日~20日,游学圈发起了征文活动,广告词激情洋溢,扣人心弦。这是征文广告摘录:“锦绣中国,盛世华诞,山河同庆,你我同梦。值此祖国76华诞之际,欢迎您走进“跟着书本去旅行”美友圈,参加“锦绣华章 礼赞中国”有奖征文活动,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家国情怀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以两篇文章参加征文活动,其一是:【碧血丹心】踏雨寻红追长征,写的是冒雨参观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陈列馆,缅怀红军长征在盘县九间楼召开决定命运的盘县会议。通过游学悟,重点是讲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弘扬红色传承,获“碧血丹心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是:【锦绣中华】遇见索玛说彝乡,写的是乌蒙大草原索玛民居及彝乡坪地冷凉蔬菜基地的所见所闻,涉及到三线建设,讴歌了彝乡巨变和乡村振兴,获“锦绣中华奖”。</p> 艰难的写作之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爬格子的人大多有些自信或自负。第一篇轻松过关,让人沾沾自喜;但万万没想到我的第二篇关于民族团结与彝乡巨变的文章,会屡投不中,经过几十次修改,四易其稿,<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终才通过审核。(</span>请看截图的、被我割爱的“分享可见”——虽然有美友送花和点赞,累计超2万多的阅读量……)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创作如琢玉,需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素材与字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稿时,我因急于呈现宏大的叙事而忽略细节,把三线建设的回忆写多了,正如审稿老师指出:“一是文首内容太多,只保留昵称与美篇号即可;二是图片中个人图片比例超标了(10%);三是“学”的内容不足。”只给予“推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修改后再重发二稿时,竟连“推荐”都没了,究其原因:可能是把该刪的没删,不该删的地方删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又修改后重投第三次,这次又只被“推荐”,让我有点“蒙圈”了——觉得自己像“邯郸学步”,看到别人走起来很美,值得效仿,但自己怎么学都依然故我,不但学不会,恐怕最后连路都不会走,只能爬着回家了!当时,我感觉到写篇精华文章,真的不易,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就想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文友中几位古道热肠的朋友,劝我不要放弃,再细读加精指南及征文要求,并把自己的加精文章发给我作范本,鼓励支持我再次投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问美友:是不是词藻不华丽,不能吸人眼球?美友答:真实质朴的语言更能直入人心。经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修改后的文稿第四次重发了,虽然瑕疵仍不少,也不尽人意,但终于过了“加精”这一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次修改,都是对初心的叩问;每一次删减,都是对表达的提纯。正如彝乡的梯田,需一锄一镐地深耕,方能成就层叠的壮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易其稿的光标在屏幕上闪烁如星火,每一次删除都像亲手埋葬自己的孩子。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此刻方知此言不虚。那些被揉进垃圾桶的灵感碎片,那些在凌晨三点突然惊醒的顿悟,都化作此刻眼眶的热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而我的镜子曾被蒙上层层尘埃。从初稿的稚嫩到终稿的锋芒,每一次修改都是与自我较量的战役。当评论员说"这里要重写"时,我听见李白的叹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正是这陡峭的攀登,让我看见文字真正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易其稿,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灵魂在文字炼狱中的重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起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才懂“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辛酸。我的征文何尝不是如此?初稿是敲碎了自负,二稿是倔强的挣扎,三稿是痛苦的蜕变,终稿时,那些被删改的段落竟像断翅的蝴蝶,在记忆里扑簌簌地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难忘那个雨夜,无可奈何到想砸手机,却想起海明威的话:“写作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我趴在桌上,看雨滴在窗上蜿蜒成河,突然明白:真正的创作,是把自己剖开,把血肉缝进文字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所有质疑的声音,你们是磨刀石;更要感谢那个在崩溃边缘仍热心帮助我的文友;同时也感谢坚持到底的自己。这奖状不是终点,而是新征途的火种——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文字这条路,我愿永远以赤子之心,笨拙而虔诚地走下去。</p> 我的感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锦绣华章 礼赞中国”游学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锦绣中华奖”与“碧血丹心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感谢主持人与管理人员及美友们对我的厚爱与支持,他们慧眼如炬,如相马伯乐明察秋毫,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待每一个创作者及每一篇文章,并不因为某个人头上有光环或身上有虎皮而放宽加精的标准与尺度。使我在创作过程中无数次地逐字逐句地修改与删减文图,以求合符征文要求,精益求精。不少师友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文中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感谢这个游学群中的师友们。你们不仅是文字的“质检员”,更是思想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摄影家们用镜头捕捉的瞬间,让我学会用画面感叙事;评论高手们的犀利点评,教会我如何跳出自我视角审视文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见识了何为“高手在民间”——有人能用寥寥数语点破文章筋骨,有人能以跨学科视角拓展创作边界。这种“既温暖又敬畏”的氛围,让我明白:创作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碰撞中迸发火花,在交流中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读友的阅读与欣赏!</span>我将在合适的时候,写出本篇续篇《精华是怎样炼成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