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耳东教授·陈剑<br>美篇号:253932472 浙东四明山深处,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如一颗碧玉镶嵌在群峰之间。时值初冬,节令已过霜降,按常理,山野应是霜风渐紧、落叶纷飞,山色由青转黄,由黄入褐,渐次步入冬的沉寂。然而,今年的龙观却仿佛被时光之手轻轻拨回,季节的指针在秋与春之间徘徊,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春意盎然”的初冬奇景。<br> 行走在龙观的山道上,脚下是松软的腐叶,耳畔是溪水潺潺,山风拂面,却不带凛冽寒意,反倒夹着一丝温润的草木香。抬头四望,山野依旧苍翠欲滴,层层叠叠的绿意从山脚漫向山顶,仿佛秋天从未真正降临。这并非春之萌动,却胜似春之生机——这是秋的迟暮,是冬的序曲,却以春的姿态悄然登场。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本该在九月便香满山坡田野的桂花。往年此时,金桂银桂早已开罢,香气散尽,只余枝头残蕊。可今年,桂树枝头仍密密匝匝地缀着青翠的花蕾,如含羞的少女,迟迟不肯展颜。山民们笑着说:“今年桂花怕是要等到十月末才肯开,老天爷把秋天给忘了。”这话听着是调侃,却也透着一份对自然节律的敬畏。气候反常,秋热如夏,桂花也学会了“拖延”,仿佛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秋天的信号。 山间的茶园,更是令人惊叹。按常理,秋茶已采罢,茶树应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叶片渐老,枝条渐枯。可如今,茶树新叶竟如春茶般嫩绿,芽尖微露,油光发亮,仿佛一场春雨刚过,万物复苏。老茶农蹲在田埂上,轻轻抚着茶枝,喃喃道:“这叶子长得,跟清明前后的春茶一个样,可惜不是时候。”言语中既有欣喜,也有一丝忧虑——自然的节奏被打乱,丰收的期盼也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再看那本该落叶的乔木,枫树之外,樟树、栎树、青冈……依旧枝叶繁茂,绿得深沉而坚定。唯有几株枫树,因品种不同,已悄然泛红,如点点朱砂洒落在绿海之中,成了这“伪春”画卷中最真实的秋痕。晚稻在田间微微泛黄,像大地悄悄写下的诗行,提醒人们:季节虽迟,却终究在前行。<br> 龙观的初冬,是一幅错位的画卷,是一曲变奏的自然之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萧瑟冬景,而是一种生命在异常气候下的倔强延续。这绿,不是春的轻盈,而是秋的执着;这生机,不是季节的恩赐,而是自然的韧性。 站在四明山巅,远眺云海翻涌,山色如黛,我忽然明白:龙观的“春意”,并非春天真的归来,而是大地在气候变迁中,以另一种方式诉说生命的顽强。它提醒我们,自然有其规律,却也因人类活动而悄然改变。我们曾以为四季分明是永恒,可如今,连山乡的节气也变得模糊不清。 这山乡初冬,绿得让人心安,也绿得令人心忧。它是一首写在大地上的散文诗,既有诗意的美,也有时代的警示。<br>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更加珍惜那些如期而至的桂花香、落叶声、茶芽萌。而在今天,我愿将这份迟来的秋意,这份错位的春光,深深镌刻在记忆里——那是龙观在气候变迁中,留给世界的一抹温柔而倔强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