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景点 上海——2025年10月

阳春白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家汇在上海市的西南角,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然这个商业区里却有近代的历史底蕴,它们是:《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书院》、《上海市气象博物馆》、《天主教堂》、《徐光启纪念馆》及《徐光启墓地》。现将反映它们的照片呈现给大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十年代的徐家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家汇藏书楼》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80号,始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现为上海图书馆分馆,专门收藏19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文献,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馆藏与功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馆藏涵盖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近20种语言外文文献约32万册,包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珍稀版本如1591年拉丁文《几何原本》、1662年拉丁文《论语》译本(“半部论语”),为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汉学、宗教、历史等领域文献,尤以1800年前西洋善本、早期中外语言辞典及中国经典西译版本为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功能包括文献阅览、展览及文化研究,2025年9月修缮后开放“跨越时空的握手”主题展(展至10月31日),展示19世纪英国铜版画原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是由一位英国人,该人未到过中国,他阅读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绘画中国风情,非常逼真,再由雕刻家制作成铜版画。画风非常细腻,精细。画面很小,观看时带上放大镜🔍是很好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汇书院(别称徐家汇书院)》是徐汇区图书馆新馆,得名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总建筑面积18650平方米,藏书20万余册,设800余个阅览席位。建筑由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外观,俞挺负责内部设计,采用“中国套盒”结构,融合古典与现代元素。中庭以14米挑高空间和“海上书桌”为核心,搭配“光启之门”艺术装置,体现海派文化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家汇天主堂(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始建于1906年,1910年落成,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天主教堂,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现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筑特点与历史变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堂为哥特式双塔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十字形,占地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可容纳3000人。两座钟塔高56.6米,尖顶十字架高31米,正立面设玫瑰窗和福音圣人雕像,内部有64根金山石束柱及巴黎运来的祭台。1960年代钟楼尖顶被毁,改为仓库;1979年归还教区并恢复弥撒;1982年修复尖顶;2015-2018年全面修缮,恢复石板瓦屋面及彩绘玻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化意义与保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堂见证“西学东渐”,曾为淞沪会战难民庇护所,安置超5万人。作为海派文化策源地,其毗邻的徐汇公学、土山湾博物馆等机构推动近代上海科技与教育发展。198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现周二至周六免费开放,是上海重要宗教与文化旅游地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气象博物馆》始建于1872年,是中国大陆首个百年观象台,自建站起持续记录上海气象数据未中断,1879年发出中国首个台风警报。作为全国唯一入选《全国博物馆名录》的气象主题馆,其建筑群与徐家汇历史文化景观共同构成市级风貌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气象博物馆》就从这里进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叶箱”的制作及安置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执行。箱内有4个仪器:最高(低)温度计🌡,干(湿)度计。仪器要进行周期鉴定,这样的数据才有可比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中的字母及单词是哪国的文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气象博物馆》內有一个表,表上记录了上海从某年到2024年每个年份的平均气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照片显示的是1946年及2024年的平均气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字要放大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信号塔是上海第一个被平移20米的建筑,现在已不工作,只作为城市地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的头发由天气湿度的变化,而会出现涨缩,根据这个现象制作成“湿度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光启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光启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光启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有10个墓穴,分葬徐光启和夫人吴氏,以及4对孙子孙媳,主要建筑包括华表、石桥、石牌坊、神道、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十字架、照池和墓后托山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徐光启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1月13日,徐光启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