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1日</p><p class="ql-block">安阳: 袁林</p><p class="ql-block"> 吃过不太合口味的安阳名吃扁粉菜,打车前往安阳市区北部的袁林参观。今日观,此处的游人和我2008年夏初来游时一样稀少,从进至出见到的游客不足10人,仍属一小众景区。</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 ,1882年,清王朝宗藩国朝鲜爆发兵变,袁世凯随淮军统领吴长庆奉命赴朝平叛。在朝鲜,袁世凯因平定“壬午兵变”、“甲申政变”获得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当权派的赏识,1885年被任命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直至甲午战争爆发。袁世凯在朝鲜12年,用自己的手段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也为自己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历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3月23日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正式颁令废止洪宪年号取销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省安阳市。</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共有1妻9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这才是真正的儿孙满堂。</p><p class="ql-block"> 对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贡献,是“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在袁林中的《袁世凯其人其事展》的文字解说中,对袁世凯一生的功过事非,做了比较客观中肯的评说。其主要成就归纳起来有:创建北洋军、创办保定军校、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创立近代警察制度、逼迫清帝和平退位、督修铁路、办工厂、大力发展实业、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春节等。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袁林,是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北岸,建于1916年一1918年,占地138余亩,耗银73万余元,是仿美国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形式修建而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筑,墓制沿用了明清皇陵的建筑格局、同时采用了西洋的构筑手法,是我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该陵墓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袁林在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25日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照壁</b></p><p class="ql-block">照壁模拟“九龙壁状在洹河背水处横亘一堵六米多高。其正面及两翼均嵌有巨型的黼黻图案,壁内还刻有五个墓徽。照壁之后有半里多长,三丈二尺宽的砖石神道通往墓地。神道北端有一座穹形的石拱桥。两边饰以幽玉雕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石像生</b></p><p class="ql-block">建于1918年,两组对称,由望柱、石马、石虎、石狮、武官和文官组成,均为青白石雕,仪态丰满,线条明快,神态生动,风格也与明清帝陵有所不同。其特点是文官武将均为短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碑亭</b></p><p class="ql-block">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中间建有一座巨型碑亭,阶高五层,内卧巨形赑屃,其上竖一青石墓碑。碑上刻有“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进门</b></p><p class="ql-block">堂院大门位于大丹陛北端中轴线上,这座建筑三间都开门,所以称为三进门。建成于1918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面阔三间,共12.32米,进深两间,共6米,木松梁架饰以旋子彩画,外檐为钱大点金,内檐为雅五墨,六扇朱红大门各带有七路铜乳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景仁堂</b></p><p class="ql-block">景仁堂大门为三进,前边有月台,台下左右两边的树池内,各植一株近80年的虬枝兰松。整个堂院呈长方形,一丈六尺高的朱垣雕墙围于四周。享殿居于正中,配殿分设两厢。享殿座落在四尺高的青石崇台以上,垂脊飞檐,四坡歇山。东西面阔七间,南北通进深三丈二尺。檐部的斗拱以及内檀天花藻井均饰以多彩的图绘,景仁堂院内建筑风格和清代皇室很相仿。这里原为祭祀的场所,如今成为博物陈列室《袁世凯展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墓台大铁门</b></p><p class="ql-block">建成于1918年,为中大两小,呈“山”字型,镶嵌在古罗马式青白石方柱之间,面宽16.8米,柱高5.94米。中间两扇大铁门上嵌着两枚铁铸勋章图案的墓徽,下栏板为“圣叶”图案,两边有小铁门四扇。</p> <p class="ql-block">墓冢</p><p class="ql-block">墓冢,在景仁堂之后,由两侧的门通过凝碧柏阴,到墓台前,看到耸立着西式的一排三座铁门,中大旁小,呈山字形,中部门上有与望柱图案相同的墓徽。墓台四周环绕着青白石方柱排铁链,铁门后墓前有五供石桌一座,绕过石桌沿石阶而上,即是袁世凯墓冢。墓冢为圆形,内由钢筋混凝土浇注封闭,外由三层石块砌成。高约8米,周长约60米。墓冢周围全为西洋建筑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