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死字活写方为道</p><p class="ql-block">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抽象的概念。既包括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涵盖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终极真理”的一种概括。</p><p class="ql-block">书道是关于书法艺术的统称,是通过书写表达个人心境,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感悟。是将书法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的艺术形式,是对书写艺术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诠释。</p><p class="ql-block">一,书道精神源于汉字。先秦甲骨文,金文是早期文字书写的雏形。汉代隶书成熟,奠定了书法的基本笔画。魏晋时期是书法艺术的高峰。王羲之等书画家将书法从实用升华为抒情的艺术,形成了书为心画的理念。</p><p class="ql-block">二,书道的核心是”心,技,道”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书写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内心状态的流露。书道追求”心正笔正”,”心手合一”。核心是让内心状态与手部动作高度协调。达到”意到笔随””技道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一是技是道的基础,无技则道不立。</p><p class="ql-block">技指书写的技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等技巧。技法之道就是要对笔法,结构,章法的极致钻研与掌握。让笔墨技巧达到自然娴熟的境界,使线条,结体符合书法审美规律,这是道的基础——”技进于道”。</p><p class="ql-block">二是道是技的升华,无道则技止于术</p><p class="ql-block">道是计划背后的精神内核,包括书写时的心境。对文化的理解,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等。当技法熟练后,若仅停留在”模仿形似”,便只是”匠人”。唯有融入”道”,让技法服务于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才能成为”艺术”。例如,同样是写”永字八法”。初学者追求笔画标准。而大师能通过线条的刚柔,墨色的枯润,传递出或豪迈或沉静的心境。这便是”技”升华为”道”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三是技道相生,由技入道,以道促技</p><p class="ql-block"> 初学者需要由技入道。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书法学习三阶段理论,讲的就是“技“与“道“的递进关系。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从技法的规范到变化的探索,最终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揭示了书法学习中“由法到意““由技到道“的升华过程。</p><p class="ql-block">进阶者则“以道促技“当对“道”有更深理解,会反过来指导技法创新。比如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线条,让技法不再僵化。</p><p class="ql-block">三,死字活写方为道。</p><p class="ql-block">“死字活写方为道”是书法创作中关于“法度”与“个性”关系的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一是 “死字”是法度的根基。</p><p class="ql-block">“死字”指的是书法中相对固定的规范,包括汉字的结构规律、笔画形态、章法布局等传统准则。这些是前人总结的经验结晶,如同文字的“骨架”,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若脱离这些基本规则,写出来的字可能失却汉字的本质特征,沦为随意涂鸦。</p><p class="ql-block">二是 “活写”是个性与灵性的注入 </p><p class="ql-block">“活写”则强调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融入书写者的理解、情感与创造力。书法并非机械复制,同样的字,因书写时的心境、笔势、个人风格不同,会呈现出迥异的气韵。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因饱含悲愤之情,笔画多显急促、顿挫,虽不刻意求工,却成为千古名篇,正是“活写”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三是 书法的真谛,在于“死”与“活”的辩证统一。只守“死字”而不“活写”,作品会僵硬刻板,缺乏生命力;反之,脱离“死字”的根基空谈“活写”,则会显得狂怪无根。唯有以法度为骨,以灵性为魂,让固定的文字在笔下随情感、意境流转,才能达到“既合规矩,又富生气”的境界,这正是书法“道”的体现——于约束中见自由,于规范中显个性。</p><p class="ql-block">总之,“技“是看得见的手段,“道“是看不见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技。道无从体现。没有道,技便失去了灵魂。书道的终极追求就是——“技道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