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四川考古院刘志岩老师讲-江口沉银的考古发掘

ranka

<p class="ql-block">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与府河交汇处的2.5平方公里水域,是张献忠兵败之处,也是其宝藏沉没之地。据相关史料,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兵败江口,满载金银的船只沉入江底。“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的“寻银诀”自此流传。</p> <p class="ql-block"><b>江口沉银遗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千米,南距眉山市约20千米。自20世纪20年代起,遗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内陆续发现有文物出水;2005年,岷江河道内修建饮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段木鞘,内藏7枚银锭;2011年,岷江河道内取沙,发现了金册、西王赏功等文物;2013年,以来江口沉银遗址遭到严重盗掘,201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江口沉银遗址的堆积为砂卵石夹细沙,黑褐色,厚3~6米,覆盖于红色砂岩构造的河床之上。砂岩河床由于长期被岷江流水侵蚀,形成多条大致南北向的冲刷槽。出水文物多分布于这类河床的冲刷槽内,少量夹杂在砂卵石堆积之中。</p><p class="ql-block">经六次考古发掘,江口沉银遗址出水7.6万余件文物,包括国内唯一的“蜀世子宝”金印,为研究明末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2021年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同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b>江口沉银的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战败沉银说‌:</b>1646年张献忠在彭山江口与明将杨展激战,因溃败匆忙沉银,考古出水文物散落分布印证了这一推断。‌‌1‌‌2</p><p class="ql-block">‌<b>掠夺来源‌:</b>张献忠通过劫掠明朝藩王(如楚王、蜀王)及富商积累财富,仅攻陷襄阳、武昌便获金银数百万两。‌‌</p> <p class="ql-block"><b>重要出水文物:</b></p><p class="ql-block">包括“蜀世子宝”金印(国家一级文物)、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及“西王赏功”钱币等。‌‌</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7.6万件文物有一个新“归宿”,江口沉银博物馆建设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唯一以金银器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木鞘藏银‌</b></p><p class="ql-block">是明末张献忠用于银锭运输的实物载体,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历史记载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木鞘‌结构特征‌:选取完整圆木剖半掏空,内部按银锭弧面修形,单鞘可装20枚银锭,50两/锭,可装1000两,两端用铁箍加固。‌‌</p><p class="ql-block">‌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现保存完整的木鞘实物,内部装满刻有「大西」「崇祯」年号的银锭,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运输方式验证‌:考古领队刘志岩指出,这种设计可实现两人抬运,适应农民起义军快速机动的作战需求。‌‌</p> <p class="ql-block"><b>江口之战</b></p><p class="ql-block">丙戌(顺治三年1646年)参将杨展大破贼于江口,焚其舟。贼奔还。献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数十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且欲乘势走楚,变姓名作巨商也。展闻,逆于彭山之江口,纵火大战, 烧沉其舟。贼奔北,士卒辎重,丧亡几尽,复走还成都。展取所遗金宝以益军储。自是富强甲诸将。而至今居民时于江底获大鞘,其金银镌有各州邑名号。--清乾隆·彭遵泗《蜀碧》</p> <p class="ql-block"><b>了解一下张献忠与-大西国</b></p><p class="ql-block"><b>张献忠</b>(1606-1647)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其政权存在时间虽短,但影响深远,兼具军事成就与争议性统治。</p><p class="ql-block"><b>政权建立与军事策略</b></p><p class="ql-block">‌起兵背景‌:崇祯三年(1630年)响应王嘉胤起义,自称“八大王”,以陕西米脂十八寨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战术特点‌:善用远程奔袭、声东击西等战术,曾转战豫、鄂、皖多地,以机动性打破明军围剿‌。</p><p class="ql-block">‌建国过程‌:1644年攻占成都后称帝,推行赋税改革、分田政策,并铸造钱币、开科取士以巩固政权‌。</p><p class="ql-block"><b>统治争议与覆灭</b></p><p class="ql-block">‌残暴统治‌:据记载,张献忠后期对朱姓宗室、明军及四川百姓实施大规模屠杀,甚至以“草杀”“天杀”为名无差别剿匪,导致人口锐减‌。</p><p class="ql-block">‌政权崩溃‌:因极端统治引发地方反抗,1646年清军南下时,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战死,大西政权迅速瓦解‌。</p><p class="ql-block"><b>历史评价</b></p><p class="ql-block">张献忠既是推翻明朝的重要力量,其暴政也加速了政权灭亡。近代学界对“屠蜀”事件真实性仍有争议,但其双面人生成为明末社会动荡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李自成与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中两位核心领袖,他们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敌对的全过程,最终因权力争夺和性格差异走向决裂‌。</p><p class="ql-block">两人同属高迎祥起义军,曾联手攻破凤阳(明朝龙兴之地),但合作中已暗藏矛盾。张献忠因势力更大而占据主导,李自成不甘屈居人下,矛盾在凤阳之战后因战利品分配问题公开化‌。</p><p class="ql-block">两人分据南北建立政权(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不仅互不支援,还趁火打劫。例如李自成与清军决战时,张献忠攻占其根据地汉中‌。最终均败于清军:李自成1645年死于九宫山,张献忠1646年战死凤凰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