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三年前走在一起,来了个走在「川西路上」。今次,一群热爱大自然的人又聚在了一起,这次又是从深圳启航,行的则是「滇藏路上」🤗</p> <p class="ql-block">航机降落在云南丽江三义国际机埸。</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丽江古城北区的民宿,是个比较宁静的区域。民宿外三角梅盛开,十分艳丽。</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或称丽江古镇,位于丽江市古城区,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举世闻名的古镇,也是我梦寐以求想去旅游的地方,今天终于来了!🤗</p> <p class="ql-block">街巷两侧是传统的纳西族土木结构建筑,其古朴的暖褐色调与纯净的蓝天形成了鲜明对比。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石板路上,形成明暗交错的光影,让整条小巷显得格外宁静而深邃。</p> <p class="ql-block">白色灯笼是点睛之笔,上面的墨字“刺客”、“堂执事”等,为巷道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古朴的江湖气息,仿佛诉说着古镇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处静谧的民居角落。</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在作为著名旅游景点的同时,依然是当地人真实生活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参观古宅。</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的树木和盆栽,打破了深色调可能带来的沉闷,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体现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石板地面的磨损、木料颜色的沉淀,并非破败,而是古宅“生命”的见证,每一处痕迹都是岁月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镇,因为集中体现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我们很有兴趣听取古屋后代人讲解古屋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里片区的房屋白墙灰瓦、木门木窗, 十足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经典色调与材质。白墙与灰瓦勾勒出简洁素雅的线条,而木质的天然质感,寄托着吉祥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当代缩影,宁静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商业活力。</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大石桥建于明代,桥上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长满了碧绿的植物,小小的石头堤坝上也栽满了各种花朵,每到春夏季节五颜六色,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桥下河水的两侧,成了女生们打卡的热门布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开了不少化妆摄影店,许多游客都会光顾,将自己的装扮永留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家乐器店或工作室的角落,女店员的绿色长裙在暖色调的环境中格外醒目,她双手轻置于非洲鼓上的姿态,象征着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持木棍的女子,身着围裙,姿态像是在现场搅拌或展示酱料。这增加了场景的动态感和真实性,暗示了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比静态陈列更能吸引顾客😄</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 我们在丽江” 的霓虹灯标语是点睛之笔。它不再销售具体商品,而是在销售一种情绪、记忆和文艺情怀,极易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上楼听听歌,再来杯...</p> <p class="ql-block">妳笑我也笑🤓</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镇,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p> <p class="ql-block">古城以水为核心,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桥梁密集是古城最大的特色,至今依然大片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明末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镇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镇已有名。</p> <p class="ql-block">古城大水车位于丽江古城口,一进古城,首先看到的是两座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p> <p class="ql-block">车队在洱海边停下,眼前呈现的是迤逦风光的湖景!洱海是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西北部的湖泊,古代文献称洱河、西洱河等,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p> <p class="ql-block">洱海流域被认为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滨湖带的考古发掘推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出现。洱海属于澜沧江水系,为澜沧江支流漾濞江上游湖泊。</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澜沧江一段支流处停下,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其上游为扎曲,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在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和缅甸的界河后,始称湄公河。</p> <p class="ql-block">大理白族是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州境东邻楚雄州,南接普洱市、临沧市,西临保山市、怒江州,北界丽江市。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平均海拔2,090米。西部有澜沧江,东北有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队一路前行,并离开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内的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及怒山山脉,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村对面有高黎贡山北段较有名气的皇冠山,皇冠山因形似王冠而得名,皇冠山在群山之中独树一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p> <p class="ql-block">在大山里湾湾转转,我们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老母登村,晚上就下榻在村里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太阳初上老姆登村,村中有座远近闻名的老姆登教堂,是怒江峡谷里最大的一座教堂。是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创建的,教堂没有哥特式的尖塔、彩窗玻璃和优美的壁画,但是很有故事!而这里的各族村民大部份都是基督徒。到这来的游客大多是冲着这座教堂来的。教堂旁边有一个鱼塘,映衬着教堂倒影,而教堂旁又有棵独树,加起来一齐,显得更加优美。</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教堂,看到简单的长条凳和红漆木窗,但这更显出村民信仰的纯粹和虔诚。每个星期天(周三、周六晚上八点亦有),周边乡村的基督教信徒都会集中在这里做礼拜,他们聚集在这里虔诚的念诵赞美诗,村民唱圣歌是用傈僳语唱的,傈僳族的文本始自圣经的翻译,也为怒族所共用。</p> <p class="ql-block">我向那棵独树走去,发现树干底部有个树洞,内里还放着架轮椅😅</p> <p class="ql-block">老母登村,它以怒族语的音译“人喜欢来的地方”而得名,是一个坐落在怒江东岸缓坡地带,被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环绕的村庄。 村庄以其悬崖边的基督教教堂以及出产的天然绿茶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位于怒江大峡谷高峰的知子罗曾经是怒江州府的所在地,八角楼的塔式建筑,相传为土司所住,后为驻军之所,现挂怒族博物馆牌照,保留了七十年代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村位于茶山顶上,这里曾是老州委所在地,当年到州里办事要走3天的山路才能到达,州长上班骑马,现路已通到山顶,州委已搬到六库,知子罗有过曾经知名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原州公安局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在傈僳语里的意思是“好地方”,是一个古老的怒族聚居地,然而,这里的山坡斜度大,80年代中期,地质部门根据日益加剧的山体滑坡情况进行了调研,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知子罗存在着大面积滑坡,城毁人亡的可能性极大。1986年12月,碧江县被撤销,知子罗也人去城空。</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过去了,预言中的灾难仍未发生,当年的新楼已斑剥破旧,一些村民又搬进了空了很久的房子。这里的房子定格在了七八十年代县城的模样,所以也被称为“记忆之城”。</p> <p class="ql-block">怒江沿途少数民族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p> <p class="ql-block">车队在山里向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前进。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周边主要有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怒江、独龙江等。山路并不平坦,加上道路多处因山体塌方需要紧急修路,车队因此受阻而行驶缓慢😞</p> <p class="ql-block">在滇藏的路上,泥石流是常发生的事。司机总是提心吊胆,格外小心地驾驶,这不,前面又是一起,正在抢修😦</p> <p class="ql-block">接近傍晚,车队被完全堵在了距独龙村十五公里之外,因前路在赶修,这一阻碍被堵了近四个小时!有队友打电话到该县为民服务辨公室,后经政府有关部门与修路施工队沟通,我们得于“突围而出”!真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办事效率点赞👍 进村时已晚上十时!</p> <p class="ql-block">天亮时,看到外面的景物,昨晚不愉快的烦恼早已抛出九霄云外🤣 独龙江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独龙族世居于此而得名。独龙江流域降水丰富,沿岸地势高低落差极大,水流湍急。</p> <p class="ql-block">每年春夏时节,温暖湿润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水汽,沿着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峡谷向北深入,使得整个流域云雾缭绕,生态环境极其优越。</p> <p class="ql-block">在独龙族文化中,牛头被视为吉祥物,可以驱邪避灾,保佑村寨和家族的平安。牛头标志也蕴含着独龙族朴素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象征着族人的生命力、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乡地处云南、缅甸和西藏自治区的交界结合部。乡民的房屋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域。这里以其原始的自然生态、陡峭的峡谷和独特的独龙族文化闻名。</p> <p class="ql-block">巍峨耸立、植被茂密的山脉,就是著名的高黎贡山。它是横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往丙中洛路上的天然屏障和壮丽背景。</p> <p class="ql-block">怒江第一湾因被山坡阻隔绕行270º大弯而形成,怒江流经附近时遭遇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山茶花可说是有着牡丹的华贵、玫瑰的艳美。</p> <p class="ql-block">藏族、怒族、独龙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寺庙、教堂与自然风光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公鸡🐓</p> <p class="ql-block">丙中洛镇地势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江两岸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地貌。</p> <p class="ql-block">地处独龙江大峡谷的巴坡新村,本身就是个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钦朗当的小高地上,就能看到边界方向峻峭山峰间的瀑布犹如一挂白练飞泄而下,那就是月亮瀑布。</p> <p class="ql-block">中缅边境41段界碑。</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从这里流向了缅甸,在缅甸境内,独龙江从此改名叫恩梅开江(Nmai Hka)了!</p>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的路线并非随意开辟,而是古人依据山谷、河流走向等自然地理条件,选择出的连通村落、翻越山岭的最优路径。</p> <p class="ql-block">道路在悬崖峭壁间蜿蜒,一侧是山体,一侧是江河,这是茶马古道最经典的原形。</p> <p class="ql-block">我脚下的路,正与千百年来无数马帮脚夫的路线重叠,追随着他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在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的北部,当你走在茶马古道上,你可以望到朦胧中的雾里村,远远望去还真有一种身处梦境中的感觉,特别是当阳光洒下来,各家的烟道里飘起袅袅炊烟,有一种特别的烟火气息,属于真正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从近处的道路,到中景的深邃山谷与植被覆盖的山体,再到远处若隐若现的云雾山峰,画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沿袭了古道线路通往现代公路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界”的路牌下,摩托车队整装待发,下一站就是跨越滇藏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V”字手势包含了一切——所有的疲惫在此刻都化为了巨大的感动和喜悦!</p> <p class="ql-block">大伙从云南出发,历经山高水长,最终抵达了心中的圣地——西藏✌ 这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接下来的西藏之旅更加精彩,充满更多的震撼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碑文 :“滇藏分界点是茶马古道滇藏马帮的必经点,距察瓦龙乡政府驻地54公里,距丙中洛乡政府驻地32公里相传,当年藏民通过此道进出滇藏区域做贸易,每次到了这里就得面向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 6740米)磕头,口念六字真言“嗡嘛呢呗美红”虔诚地祈祷,无论是谁都会受到梅里雪山众神的护佑,一路平平安安,生意越做越火。”</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的察隅县属横断山脉西段地带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度差达3600米,垂直高差悬珠。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察隅县平均海拔2800米。</p> <p class="ql-block">像不像一只伏下的母象呢?😜</p> <p class="ql-block">丙察察在线最为著名的死亡路段,我们来到了!古往今来,不论是茶马古道还是我们走的这条在茶马古道基础上开发的公路,必经大流沙!大流沙高约3500米,宽约1000米,又称飞沙坡、滚石坡。山体岩壁裸露,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犹如瀑布一泻而下,直插江底,惊险路段不过200米长,却是让无数人“谈之色变”的200米,一旦有风,飞石不断从70度斜坡滚落怒江,一阵风过,大小飞石便会从天而降。</p> <p class="ql-block">过完西藏界,便是进入西藏第一村——松塔村。松塔四周青山环抱,怒江穿梭而过,海拔约为1700米,是西藏林芝市东南大门,居住着藏族、怒族、白族等民族。</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村”的民宿住上一晚,第二天起床吃过早餐,在晴朗的早晨我们又出发啦☺</p> <p class="ql-block">陡峭的山坡,一侧是山体,另一侧是深渊。蜿蜒的路径意味着视线极差,每一个弯道都充满未知。</p> <p class="ql-block">高海拔的特征——山顶的积雪,意味着低温与随时可能变化的天气,也许前一刻还晴空万里,下一刻就云雾弥漫...</p> <p class="ql-block">“道路”往往是碎石遍布、坑洼不平的土路。这完全依赖于自然地貌稍加修整,没有任何铺装,对车辆的悬挂、轮胎是极大的考验,非常佩服藏族司机👍</p> <p class="ql-block">为了一睹梅里雪山和冰湖,车队在崎岖、狭窄的盘山道行驶,尘土肆意飞扬,颠簸的行之极其困难,道路旁边就是悬崖,每走一步都心惊胆战!</p> <p class="ql-block">这条颠簸的碎石路、飞扬的尘土,是抵达绝美之境必须支付的“门票”,它让最终所见之景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甲应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在著名的梅里雪山背后,海拔3740米,现村里只有零星几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简陋房屋,展现了当地居民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最本真的生活脉搏。</p> <p class="ql-block">布满涂鸦的墙壁,是现代探险者留下的印记。这种现代文化与原始村落景观的碰撞,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增添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p> <p class="ql-block">村民的转经筒,它们没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只是简朴地立在溪流边、山脚下,村民们在此转经祈福,潺潺流水声与转经筒的转动声交织,是这片净土最动人的背景音。</p> <p class="ql-block">悠闲的藏獒,是甲应村原始、自然生活状态的绝佳缩影。它不仅是家畜的守护者,也是这个村庄安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黑色牦牛安静地低头觅食,与背后那棵造型苍劲、枝叶枯荣共存的树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村马温顺地低头吃草,阳光洒在它光滑的皮毛上,投下清晰的影子,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和谐的光影美感。</p> <p class="ql-block">从甲应村口徒步至冰湖-单程约5公里,往返共10公里。回程我选择了坐村民的摩托车下山,这又是一个刺激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一片草坪,经幡在风中飘逸,抬头仰望是近在咫尺的梅里雪山,没有强烈的压迫感,巍峨壮丽的神山,耸立在云间,神圣仿佛可以伸手触碰。村庄、草甸、溪流,一切的一切大概就是这般感觉。发觉身在此间的我是多么渺小,大自然是多么原始纯粹!</p> <p class="ql-block">为了去看一个美丽的冰湖,需走过一座小山坡才能到达,看似简单,但在高海拔的地域翻过山坡并不那幺简单。</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雪山下的冰湖,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甲应村的大自然美色,这个不知名的冰湖也会被越来越多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在小客栈内,村民弹着他们的传统乐器,而我拍手应合着节奏🤣</p> <p class="ql-block">玉曲河发源于类乌齐南部的瓦合山麓,与怒江干流平行,在察瓦龙以北的此处汇入怒江,此图记录了江河会合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怒江与玉曲河交汇处石碑》:「左边的怒江发源于西藏那曲地区,在本地境内流域长约99公里;右边的玉曲河是发源于西藏昌都地区,在本地境内流域长约55公里。</p><p class="ql-block">相传,察瓦龙位于梅里雪山的西面,原本是野兽横行的无人区,梅里雪山众神为平衡生态系统,从远方引入“男左女右”两条血缘,交织孕育出了吃苦耐劳的察瓦龙人,如今两条河神奇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寓意世界这么大“你我”有缘千里相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抵达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米,也是弯道最多的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雄峰垭口经幡动,云轨通天贯雪城。</p> <p class="ql-block">回看雪山映衬着蜿蜒的道路,我们又要转至另个哑口了...</p> <p class="ql-block">车队来到益秀拉山垭口,队友十分兴奋😄</p> <p class="ql-block">五彩布条在纯白世界中猎猎作响,每一阵风都在替诵经声穿越山谷。</p> <p class="ql-block">石油罐车保障着物质生命,经幡守护着信仰生命,而雪山始终在那里,以亘古的洁白平衡着人类活动与原始荒野,成为天地间最恒久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察隅县罗马村自然风光优美,每年野生的桃花盛开时,娇艳的桃花与绿色的青稞麦田交织成一副如诗的画卷,犹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的来到,已是花谢果结。</p> <p class="ql-block">藏族小伙正在对种植的青稞撒喷农药。</p> <p class="ql-block">木屋柴垛承载着传统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的存在,让风景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该是午饭的时候,又见炊烟。</p> <p class="ql-block">便民设施无声地连接着外部世界。</p> <p class="ql-block">察隅县古玉乡罗马村位于桑曲河东岸,距察隅县城 50多公里,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如今的罗马村,村容整洁,道路宽敞,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span style="font-size:18px;">吸引着无数游人赏花踏青。</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罗马村,往察隅县城向西12公里,丙察察线与然察线交叉处,一条约800米长的峡谷中,水流对岩石的构造裂隙或岩石的较软部位,经过千年的磨蚀作用形成了神奇的地质奇观——水磨岩。</p> <p class="ql-block">河道边树木葱郁,河水奔流湍急,岩石被打磨成各种各样,如你想像般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从察隅出发,沿省道201前往德姆拉山口,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西藏高原东部的一座屏障,海拔逾4900米,与米拉山相当。德姆拉其貌不扬,也不大险峻,可是厚重坚强、沉实无华,忠诚地守护着藏东南这片福地。</p> <p class="ql-block">水面倒映的红色铭文“雪域江南英雄察隅”,将英雄气韵沉淀为天地间的永恒印记。</p> <p class="ql-block">站在雪山上放眼看去,天际皑皑的白雪,在阳光下十分耀眼。</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形的关系,水汽会受到地形阻拦,变成降水,如果气温低,可能会变成雪。当雪降到山上的时候,由于长年温度都极低(很可能全年都是零下),那么雪不会化,随着常年累月的堆积,雪被压成了冰条。</p> <p class="ql-block">中印双方正式商定的四个边界人员会议点之一就设在德姆拉山口。</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318国道的八宿镇然鸟村入宿一晚,为的是方便早点去一睹然鸟湖的风貌。清晨,太阳的光辉照在窗外远处岗日嘎布山脉的雪山峰!我想,视频中多少人冒着严寒地冻,甚至不眠守夜去一睹金山一景,而我一觉醒来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睹到,虽然不是名牌金山,但在我心中已算是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正是春夏交替的五月,然乌湖的水清澈透明,白色的雪山倒映在湖面上,美得令人格外震撼!</p> <p class="ql-block">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属雅鲁藏布江支流河源之一。湖泊是由高山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湖面海拔3850米,面积22平方公里。湖泊周围主要为岗日嘎布山脉和来古冰川群。</p> <p class="ql-block">天空的云、湖边的石、山上的雪,所有元素都在湖水中找到了自己的倒影,仿佛有两个世界在此交汇,一实一虚,实虚相争😁</p> <p class="ql-block">在风中每飘动一次,就等同于诵经一遍,将祈福传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祈祷和祝福,是行经此地的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米堆冰川位于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城以东约100公里的玉普乡,川藏线318国道旁。冰川由两条世界级冰瀑布汇流而成,两条冰瀑之间还分布着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冰川末端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米堆村。该冰川末端海拔仅24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高山冰川。</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出名的连根高原冷杉,树龄已上百岁。由于拍摄的角度摆错,变成了一棵单树😥</p> <p class="ql-block">壮美的雪山冰川和高原风光的村庄和谐并存,就连牛与队友们对视的画面也构成了一幅喜悦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团友和藏族大姐来张合照✌</p> <p class="ql-block">寺庙前遇见一对可爱的藏族姐弟😊</p> <p class="ql-block">嘎朗村位于林芝市波密县西北方,隶属古乡,距县城17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地处最美景观大道318国道旁和世界最大桃花谷——波密桃花谷谷口, 著名的嘎朗王朝遗址就在村中。</p> <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嘎朗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波堆藏布与帕隆藏布在村庄脚下汇合形成国家级湿地公园——西藏嘎朗国家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远处连绵的雪山融水滋养着这片湿地,形成了"雪山-森林-湖泊"的立体生态系统,201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游客在此可感受高原湿地特有的宁静,四季景色各异——夏季绿意盎然的草甸与雪山倒映在如镜的湖面,冬季则呈现一片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p> <p class="ql-block">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地处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八一镇。是将当地地标性的建筑尼洋阁打造成一个集挖掘、保护和展示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门巴织布用具及介绍。</p> <p class="ql-block">传统农耕工具及介绍。</p> <p class="ql-block">馆里展示的长号,藏语称“筒钦”,俗称“莽号”。相传它发明于公元11世纪左右,为藏区本土乐器之一,其音质低浑、厚实,是藏传佛教寺院的一种重要乐器,带有“召唤、传播”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著名通麦天险路段上的咽喉工程,在同样的位置分布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座跨江大桥,主要通车的为通麦特大桥为单塔斜跨大桥,原来的两座已经暂停了机动车辆的通行。</p> <p class="ql-block">如今三座大桥成为了风景线。最低矮的那座为一座铁索桥,已成为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干沽的河流,有型的树头,形成独特的风景😀 这种“枯荣并存”的景象,比单纯的青山绿水更复杂、更深刻,也更能引发人们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它们是过去的遗迹。那些被矿物质覆盖、风化出奇特形态的枯木,像是大自然用时间雕琢的雕塑,定格了树木死亡瞬间的姿态,有一种苍凉、永恒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尽管古老的河道干涸了,但生命找到了新的方式延续。岸边的树木从更稳定的地下水源或降雨中获取养分,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圣地卓龙藏家宴是位于西藏波密县扎木镇桑登村的一家藏式餐厅,以其特色菜如手撕羊肉、烤羊排、盖飞牛肉和灌汤包而闻名,是一间广受欢迎的网红餐厅。</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来试试品尝😋</p> <p class="ql-block">“手抓羊肉”是其名称和魅力的来源。直接用手撕扯,感受肉的温度和纹理,这种原始的进食方式充满了快意,能让人彻底放松,享受大快朵颐的乐趣。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撕下的羊肉蘸上调料,咸、辣、酸、香瞬间激发并平衡了羊肉的丰腴,让口感层次极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餐,老板让我们参观了他的私人居所。藏族人的生活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居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墙上装饰性的长矛和弓箭,既有历史上的实用功能,也常常被视为守护家宅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从厨房里的大锅、水缸,到客厅墙架上陈列的各式壶、桶,这些闪闪发光的铜器是藏族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藏式家居给人一种“满”而“暖”的感觉。厚重的木质家具、色彩斑斓的卡垫、毛织的毯子,都是为了适应高原寒冷的气候。各种生活用具并非被隐藏起来,而是有序地展示和悬挂,充满了家庭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简称羊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位于山南市浪卡子县,藏语意为「碧玉湖」或「天鹅池」。湖面海拔约$4441米,湖水因光线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蓝绿色调,景观优美,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湖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堰塞湖,据说早在大约4亿多年前就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p> <p class="ql-block">在壮丽的雅鲁藏布江河谷风光中,于海拔4280米的地标处,与象征着高原精神的藏獒留下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外国游客在海拔差2米就达5000米的羊卓雍措山口留影,对他们而言本身就是一次对身体和意志的挑战与证明👍</p> <p class="ql-block">这位小姐姐通过服饰、哈达等元素,尝试理解这片土地的灵魂,留下与圣湖美景交融的情感瞬间。</p> <p class="ql-block">在林芝市通往鲁朗的必经之路,有一座神山,它是西藏的四大神山之一,是西藏林芝县东部与中西部的分界带,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川藏公路318国道从这里穿过,这座山便是色季拉山。</p> <p class="ql-block">色季拉山以其海拔4728米的山口闻名,游客可在此欣赏壮丽的日出、云海、林海,以及远眺南迦巴瓦峰。 每年4月至6月是色季拉山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景色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色季拉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情感容器。在这里,人们——</p><p class="ql-block">以赤膊挑战极限,感受自然;</p> <p class="ql-block">以舞姿传递热情,连接彼此;</p> <p class="ql-block">以音乐标记旅程,歌颂自由;</p> <p class="ql-block">最终以一顿小吃慰藉身心,回归平凡,漂亮的藏族小姐姐笑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拉萨市的老城区,到大昭寺只要走约十几分钟,经过一道小巷时,看到有景区街牌挂在墙上,清楚的指示方向。</p> <p class="ql-block">冲赛康位于八廓北街,是一座古建筑大院,现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吉日四巷总是人山人海,不少藏民将自己的饰物相互交易,成了一个交易市埸。</p> <p class="ql-block">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八廓街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余米。它是最能代表西藏民风民俗的千年古街。</p> <p class="ql-block">在八廓街,我看到许多藏民对他们心目中的神发自内心的祟拜!他们的虔诚深深植根于一种对信仰的态度,这种态度用以面向该信仰及其宗教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来,值得我们尊重🙏</p> <p class="ql-block">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有系着“邦典”围裙的妇女,有披着绛红色僧袍的僧人——他们沿着千年踩踏形成的转经道,以顺时针方向环绕大昭寺而行。</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位于八廓街的中心区域,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该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寺庙墙根下,摆放着一排排木制长椅。常有人们在此歇脚、交谈、冥想,或是静静地注视着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醒目的红色横幅上书写着“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与寺庙门楣上古老的蓝色描金牌匾共同存在于同一片天空下,无声地诉说着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圣地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p> <p class="ql-block">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在此虔诚地参拜转经。</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被认为是拉萨的「城市精神中心」和西藏最神圣的寺庙。它也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地方之一,在藏民和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抬头远望,覆盖着部分积雪的高山常常是城市天际线的背景,提醒人们拉萨城市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圣洁而壮阔。</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建筑极具特色,多以白色外墙为主,点缀着色彩斑斓的窗框,并饰有精致的藏式纹样。无论是白天在阳光下显得静谧祥和,还是夜晚在暖黄色灯光照耀下都显得古朴温馨。</p> <p class="ql-block">身着传统红黑色藏袍的妇女,她们背着色彩鲜艳的编织背篓,推着婴儿车,在店铺前交谈。</p> <p class="ql-block">拉萨市夜晚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拉萨,白日的喧嚣渐渐褪去,布达拉宫便开始了它一天中最辉煌的蜕变。它不再仅仅是那座屹立在红山之上的宏伟宫殿,而化身为一座悬浮在深蓝色天幕下的巨大珍宝,庄严、神秘,又带着一种不容亵渎的圣洁。</p> <p class="ql-block">倒映在宫后静谧的池塘中,水上水下,两个布达拉宫对称辉映,虚实交错,一时间竟分不清是天上的宫阙落入了凡间,还是地上的宫殿升上了天际。</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宫中收藏了无数的珍宝,为一座艺术殿堂。1961年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西藏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布达拉宫。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宫殿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排队,生怕超限名额。以票为证,我于2023年5月17日登上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宫墙并非光滑平整,而是由石块和夯土砌成,表面涂刷的涂料因常年风吹日晒,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块与斑驳的纹理。</p> <p class="ql-block">白宫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它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场所,共有七层。白宫也是议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黑色的窗框深邃如眼,窗楣上方是用“边玛草”砌成的赭红色墙檐。</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并非建造于山顶,而是从山腰拔地而起,宫墙与山体浑然一体,层层叠叠的殿宇依山势垒砌,直抵云霄。它就像一座巨大的、森严的城堡,巍峨磅礴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背着孩子的母亲、迈步向前的孩童、结伴而行的访客——为这静止的建筑注入了生命的流动感。他们的存在表明,布达拉宫不仅是供人瞻仰的圣地,更是当地民众信仰与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时间。磨损的深色木质扶手、略显褪色或带有积尘的彩绘梁柱、鼓面上岁月的印记,门与框的相配,乃至石板地面被无数脚步磨出的光泽,都赋予了空间一种可触摸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荼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总括而言,红宫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通往宫殿的台阶,由粗糙的红褐色石块铺就,陡峭而古朴。</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外表之美,也在于它与环境的完美呼应。它以连绵的远山和湛蓝的天空为幕布,无论晨曦微露还是夕阳西下,光影在宫墙上流转,赋予其不同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我的滇藏之路就以登上布达拉宫告一段落。这一路过来,还真有点“脚下地狱,眼中天堂”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