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哥日记(五十二)

从头来过呵

<p class="ql-block">10月21日,星期二,咸祥芦浦 </p><p class="ql-block">阴,气温16–21℃</p><p class="ql-block"> 早晨5时30分起床,点燃一支烟,呆立阳台。今天比昨天更冷,牛仔裤、长袖T恤外加秋季夹克,仍觉得冷飕飕的。气象台发布了大风黄色预警,沿海和高海拔地区风力达7–9级。看这架势,老天爷也像在年末抢抓GDP指标似的,要在第四季度狠狠冷上一阵,好把前阵子“火炉天”拉高的业绩补回来,确保全年平均气温与往年基本持平。这算盘打得,比人还精。</p> <p class="ql-block">天热时,瓜架上的丝瓜一天能收3根以上,如今一降温,小丝瓜倒仍在冒头,可就是不长个头,蔫头耷脑地挂在藤上。看来种庄稼真不能光凭兴致,节气才是硬道理。照此情形,后面农田里种的丝瓜要丰收,悬了。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院外竹林边种下的南瓜,这几天居然悄悄结出几个新瓜,最大的一只还顺着竹竿爬上了三米高的竹梢,顶着晨露,像只绿色的小灯笼。</p><p class="ql-block"> 早餐:一碗番薯汤,两个小笼包。这小笼包是嵊州产的,昨天才收到,一斤13.5元。虽然是冷藏食品,但肉多皮韧,吃起来极有味道。这该归功于嵊州建立的小笼包全链条品质标准体系。看得出,连肯德基都愿意引进嵊州小笼包,其眼光之独到,令人佩服。其实我国有太多地方小吃,本可走向更广的天地,只是缺了标准化与制度化的托举。宁波的猪油汤圆、油炸糖糕等传统食品,也该学学人家的做法了。手艺若只靠口传心授,终将湮没于时光;唯有制度化和体系化,才能让风味穿越代际,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上午10时多,朋友阿军来芦浦爬山,说起他大儿子的事,一肚子气。说儿子以前跟朋友开过饭店,也开过酒吧,亏损收场,如今又要开空调修理店。行业越做越小,老爸脸上挂不住。我问他:“你儿子大学是什么专业?”他说:“工业机械。”我笑了:“喜欢干,专业对口,不是很好吗?”阿军却连连叹气,仿佛儿子的选择,是对他半生奋斗的背叛。</p><p class="ql-block">我送他走后,久久伫立院中。两个问题在心头盘旋。</p><p class="ql-block"> 其一: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生来就不是为自己而活?从幼儿园到初高中择校,到高考志愿,再到就业成家,父母的手始终在背后牵引,像提线木偶。孩子优秀,父母便有荣焉;孩子落魄,父母便觉蒙羞。于是,养育成了投资,亲情成了对赌。可孩子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家族面子的延伸。他们是一粒独立的种子,带着自己的基因密码,理应长成自己的样子,哪怕是一棵歪脖子树,只要根扎得深,风也吹不倒。</p><p class="ql-block"> 其二:我们凭什么用“贵贱”去丈量职业?在欧美社会,百万富翁的孩子去当高空清洁工,并不稀奇,因为那份工作收入可观,社会尊重,且能自食其力。职业本无高低,只有社会偏见在制造等级。当一个大学生送外卖被视作“浪费学历”,修空调被说成“没出息”,卖猪肉被群嘲“读书何用”,我们便已陷入一种集体性的精神矮化。真正的文明,不是人人挤上金字塔尖,而是让每一种诚实的劳动,都配得上尊严与体面。</p><p class="ql-block"> 当社会不再以职位论价值,当父母不再以小孩成就论孝道,当年轻人能坦然说“我做的事我喜欢”,那时,啃老族自然消散,内卷也会退潮。我们才可能真正步入一个返璞归真的时代,不是回到贫穷,而是回到本真:人,为自己而活,为热爱而活。</p> <p class="ql-block">中午,世娣姐送来一盘洋葱炒茄子,汤汁浓稠,味道鲜美无比。问她做法,说是油热后下茄子,一直翻炒至出水,再加美味鲜和少许糖,继续翻炒,最后倒入洋葱,小火焖至软烂。关键是不能加水。我在天天被感动的同时,还能收入各种炒菜的秘诀,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下午小憩一个多小时。因无阳光,又去翻了一块地,准备明天再种一批绿叶菜。这几天在拼多多下单了不少种子:有菠菜、蚕豆、香菜、苏州青、莴笋、茼蒿……今日已收到一部分。另收到10公斤营养土,付款9.5元。</p> <p class="ql-block">饭后散步45分钟,耳机里放着汪曾祺的散文《觅我游踪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晚上看书至10时半,洗洗睡了。如果我的文章值得一读,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阿德哥学写作”,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