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来红亭原名“扬敬纪念亭”,是为了纪念李扬敬先生的。</p><p class="ql-block">李扬敬(1894—1988),东莞人,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后入读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粤军任职,屡建战功而受重用。黄埔军校创办,李扬敬被任命为中将教育长。李扬敬是陈济棠的爱将,曾参加两次东征等战役,在陈统治广东期间,他一直被委以重任,是当时广东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1932年2月他任粤东区绥靖委员,并将原在潮安的公署于3月迁至汕头,进一步提升了汕头的政治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日佐三餐,葱陇菜蔬君任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夜述一古,红亭往事我能言。</b></p><p class="ql-block">一一</p><p class="ql-block">一一汕头网红老建筑“红亭”一瞥</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儿时印象,博爱路上的红亭是说书人“讲古仔”之热络平台。</p><p class="ql-block">葱陇原来是崎碌大华海滨滩涂一片荒芜沙垄,被人们开垦辟为菜地,种植了以葱为主的菜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据时期的大华葱陇片,构筑物为日本驻汕领事馆(大华路)</p> <p class="ql-block"> 李扬敬对汕头贡献颇大,在其离汕后,汕头市商会呈报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公文称:潮梅商众,又横受不景之患,驯至农村破产,市场崩颓,奇灾浩劫,亘古未逢,百商待拯于市廛,万众求苏于涸辙。急迫之情,如陷水火,感幸李委员奉令坐镇……拯生民于涂炭之中,兴筑公路,进文明于交通之道,又复培植人材,兴办水利,为生聚教训之典型,奖率造林,广施救济,为救灾恤贫之善举……仁风广被,百姓亦应留纪念,用敢先行发起,由全市各界负责,拟于中山公园为李委员建碑泐名,以昭令德,不敢云乎颂扬,聊以表彰民意。</p> <p class="ql-block"> 接文后,汕头市党部于1935年4月17日召集市政府、市参议会、筹建中山公园委员会、市商会教育会、妇女救济会、华侨互助社及工界代表开会讨论。会议经表决,赞同将纪念碑改为纪念亭,建筑地点初定在中山公园内原定图书馆址右旁之莲池中间。同时参会各机构组成汕头各界筑建李委员扬敬纪念亭委员会,建委会设于同益西巷汕头市党部内。</p> <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2日,建委会在市党部礼堂开标,汕头美成建筑公司以三千一百元出价最低中标,3月24日正式开工。为保证工程质量,建委会制订《纪念亭施工章程》,对建筑作出细致规定,并由各机构派人轮流监工。</p> <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1日,建委会致商会函称:“纪念亭已完成第一期工程,请派员前往勘验并发给第一期工料费。”档案馆收藏的纪念亭档案也到此为止。第一期工程应该是完成了亭的主体建筑,估计亭内的纪念碑刻之类的介绍文字属二期工程,未能按计划建设,也因此使不少汕头人不清楚这座亭的来历了。</p> <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1949年11月27日,这天的《团结报》上刊登的读者阿勋关于红亭改名的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园路的红亭(无亭名,原拟为扬敬纪念堂,后因抗战时局未命名时,由汕市人士将其改为中正亭,未果,汕市沦陷,又改为和平亭,日本投降后,由汕市人民把亭名去掉,今尚无名),现在是解放了,该亭可否把它改为一个有纪念性的贴切亭名。</p> <p class="ql-block">民国版红亭</p> <p class="ql-block"> 从这则建议可知,扬敬纪念亭曾改名中正亭、和平亭,到抗战胜利后就一直没有亭名,大家就以外观名亭,称为红亭。“红亭”之名,在解放初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里,倒是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因此市政部门顺乎俗称,没有专门为亭命名了,红亭的名字也就更加广为汕头人所知。在1969年出版的《汕头市街道图》上,公园路、博爱路分别改名红卫路和爱华路,而“红亭”却正式标注为亭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李扬敬,字钦甫,系广东东莞人,为东莞城内名门“十亩园”李家的后代,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民国元年(1912)曾就读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结识陈济棠。1917年进入保定军校六期辎重科,随后就读北京大学预科。1921年入伍,进入粤军第一师独立营,同年5月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连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曾率领精干兵卒,力拒叛军,保护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安全脱险,因而一举成名,成为粤军闻人,1927年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也曾在讨伐“新桂系”军阀中立下军功,1932年出任广东东区绥靖委员,后晋升陆军中将,抗战后也曾主政广东,莞城人曾评价其“革命抗日,功勋两全”。</p> <p class="ql-block"> 李扬敬之所以受到汕头官民商界推崇,在于其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解决穷苦人的生活居住问题,不遗余力地推建平民新村“杏花村”,解决大量平民百姓住的问题,这在民国时期也是十分少见的扶贫义举,因而红亭一开始,才以“李委员扬敬纪念亭”为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拜将封侯,戏里有千秋盛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佳人才子,剧中无百年恩仇。</b></p><p class="ql-block">一一</p><p class="ql-block">一一方寸舞台,极尽穿越……</p> <p class="ql-block">老红亭画像以及拆除后红亭广场上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现时红亭广场北侧的戏台仍高悬“戏亭印象”之彩幅,可以想象,每逢“乡里老热”之际,此间必定又是“隆咚铿、喇的嘟”一番,热闹无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随着红亭平台的修建,特别是1949年后崎碌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公园路、爱华街、博爱路一带也不再是民国时期的汕头边缘郊区和富人园庐了,每晚便有了更多的讲古人和潮剧小戏班到此讲故事(讲古),演潮剧(折子戏),看陈壁娘辞郎,说薛仁贵征西。拜相封侯,戏里有千秋盛事;佳人才子,剧中无百年恩仇……方寸舞台,极尽穿越。红亭内的围隔,也便于潮剧演员上妆、更换服装,他们到此演出,以此谋生,久而久之才将此处称之为“红亭戏台”。政府也利用红亭戏台,播放一些露天电影或者进行一些宣传活动等,红亭戏台一时之间也十分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 拜红卫兵小将所赐,红亭作为四旧遭到彻底拆除,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汕头市红卫区革命委员会拟筹建新的办公场所,遂拆除红亭和三洁四巷头的部分老建筑,并在三洁四巷4号建成新办公楼,后来,红卫区革委会改为公园区委,随后撤并,将此建筑转由区中医院办公。红亭自此沉寂,只剩下地名。</p><p class="ql-block"> 红亭,这是一个曾救下宋庆龄、愿意扶助平民的军人李扬敬的纪念亭,更是当初崎碌平民百姓听故事、看潮剧的简易娱乐场所。作为老汕头的地标,它落成至今已超过80年,历经几度沧桑,于2018年参照原貌复建成功落地,令人欣喜,汕头市又恢复了一处老城地标构筑物。</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汕头唐朝壹品</p><p class="ql-block"> 《汕头特区晚报》</p><p class="ql-block"> 《名家志》</p><p class="ql-block">特此一并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