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应城,膏都盐海,应置之城,蒲骚之战的古战场,成语趾高气扬的来源地

夏老师

<p class="ql-block">  应城市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是湖北省建国后四个县级博物馆之一,1970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并;1986年应城拆县建市时成立应城市博物馆。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846件,主要文物是新时器时代石器、陶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陶器;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青铜镜;清代书画家的作品等。</p><p class="ql-block"> 应城市新博物馆位于应城市体育场路应城文化艺术中心,于2012年6月动工兴建,2014年6月18日对外开放。馆舍面积2800㎡,开设有《应城历史文化展》、《应城名人馆》两个固定展览。同时,博物馆每年还举办2一3个临时展览。</p><p class="ql-block"> 《应城历史文化展》按照历史时代,划分为聚落城邦、骚动郧邑、应城置县、汉东望邑、膏盐命脉五个板块,其中重点展出门板湾遗址、蒲骚之战、应城置县、明清古城池、膏盐文化精华部分。</p><p class="ql-block"> 《应城名人馆》从明清时期开始,共收录近50位不同时期的应城名人,分“明清进士、民国元勋、伟业英才、革命先驱、科教精英、应城将星、体坛明星、时代骄子"八个部分展出。</p><p class="ql-block"> 应城市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3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应城地处江汉平原,为安荆二州咽喉,郧襄东道门户。五千年来,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是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她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明。让我们纵览这块积淀深沉的历史土地:探幽大富水河新石器时代定居聚落的农耕文化;触摸轸郧方国铸鼎立道的蒲骚文化;找寻安州西壁,一统民族的楚汉文化;俯感江汉旺邑,盛世繁荣的蒲阳文化,领略膏都盐海,矿业沧桑的膏盐文化。</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p><p class="ql-block"> 我国大约距今1万年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因而,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应城新石器时代文化涵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其遗存要主分布在境内大富水、涢水、漳水流域。见之于:门板湾遗址、陶家湖古城遗址、前杨湾遗址等32处。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p><p class="ql-block"> 继大溪文化的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湖北省境内,其因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5000年,大体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相当。这时使用磨制石器,以种植水稻农耕为主,饲养家畜,烧制陶器,开始纺织。</p><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p><p class="ql-block"> “石家河文化”是晚于“屈家岭文化”,但又包含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另一类文化,其名源于“天门石家河遗址”。石家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及其周围地区,距今约4000年;相对年代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同时。</p> <p class="ql-block">石器 </p><p class="ql-block"> 磨制石器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这一时期出现有多种琢磨精良的石质农具。应城出土的多件石斧、石铲,见证了当时农业文明的发达。</p> <p class="ql-block">陶器 </p><p class="ql-block">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适应远古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而产生的。应城出土的陶器种类有饮食器、炊器、盛食器、水器等。从出土的红陶纺轮来看,手工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应城先秦时代文化概述</p><p class="ql-block"> 商早期就从中原大地越过大别山、桐柏山到达江汉地区。周王朝的势力则越过武关,进入南阳盆地,再沿着涢水到达江汉地区。应城境内商周文化遗存,在大富水流域广泛分布。</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代,“诸姬”在此“逐鹿”,战争频繁。应城地区春秋早期文化仍主西周文化;春秋中期,楚自西向东扩展张,楚文化逐渐融合地方土著文化,吸收中原文化因素,直到战国中期,在江汉地区形成强大的楚文化体系。</p> <p class="ql-block">商、西周文化</p><p class="ql-block"> 重要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短港湾出土了商代青铜器斧、鼎、戈等。</p><p class="ql-block"> 1973年3月,吴祠湾出土了商代早期青铜器斝、爵。</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应城群力村出土了商代晚期青铜器提梁鸮卣。</p><p class="ql-block"> 1991年8月,孙堰村砖瓦厂出土了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鼎、鬲、豆、壶等。</p><p class="ql-block"> 主要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狮子山遗址:西周晚期,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有:斧、磷、镞、砺等。生活用具有鬲、豆、罐、尊、盆等。</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文化</p><p class="ql-block"> 应城地区春秋、战国遗存分布广而密集,主要有:“三椁冢古墓群”、“蒲骚地遗址”、长江埠砖瓦厂战国遗址等20余处。</p><p class="ql-block"> 长江埠砖瓦厂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有:鼎、壶、豆、敦等;青铜器有:戈、剑、玉柄削刀、箭镞、及漆木器。</p><p class="ql-block"> 长江埠余上村砖瓦厂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主要遗存组合:陶器有壶、鬲、豆、簠;青铜器有戈、剑;钱币有蚁鼻钱等。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单木棺墓。陶器主要为灰泥陶,饰以彩绘云纹。</p><p class="ql-block"> 市砖瓦厂发现的春秋墓葬,其主要遗存组合有青铜器:鼎、簠、壶及车马器軎。其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p> <p class="ql-block">蒲骚故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光绪应城志》载:“蒲骚故城,一名蒲骚垒,一名蒲骚台,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崎山团古城畈。居民常于耕作时,拾得败瓦零砖,残戈断戟,古色斑驳。离城址西三里曰沈家湖,今没为平畴,故老谓即古城之池也”。</p><p class="ql-block"> 蒲骚之名见之于《左传》: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p> <p class="ql-block">三椁<span style="font-size:18px;">冢古</span>墓群</p><p class="ql-block"> 《光绪应城志》载:“三冢,在县南三十里马旺嘴蒲骚庙南。相传楚武王卒于樠木之下,即葬其地。今蒲骚庙南有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冢,</span>则非王墓明矣;或当时从征诸臣卒于军者葬此欤。”</p><p class="ql-block"> 三椁冢古墓群,是楚在江汉平原倔起,争得霸主地位,完成楚的战略目标一段历史的见证,对研究楚国的政治、军事、历史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今“三椁<span style="font-size:18px;">冢古</span>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单位。</p> <p class="ql-block">蒲骚之役</p><p class="ql-block"> 蒲骚故城位于今应城市北三十里,地处郧之西南边塞,是荆潜通往鄂东、豫南的咽喉要道。《左传·桓公十一年》(前701年)记载:“郧人军於蒲骚”的故事,史称“蒲骚之役”就发生在此。</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伐郧,奏响了楚经营汉东、问鼎中原的序曲。“蒲骚之役”是古代军事史上重要战例,它总结战争的胜负在于拥有人心、掌握时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p><p class="ql-block"> 蒲骚故城是应城历史文明进程的发祥地之一。三千年来《左传》留下了应城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秦汉一南北朝时代文化概述</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创造了世界上最为悠久和富于特色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国主体文化--“汉文化”,她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充满割据、混战。然而,这时在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和惊人的创造能力。</p><p class="ql-block"> 南朝·宋始置应城县,这时长江流域处于短暂的稳定阶段,经济得到了恢复。应城境内诸多南朝时期遗存和墓葬的发现,展示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质。</p> <p class="ql-block">铜镜</p><p class="ql-block"> 中国铜镜的发现,以齐家文化墓葬出土为最早,距今约4000年历史。其间,盛行于战国;发展于唐、宋;清·乾隆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取代,从而淡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本展选取部分馆藏铜镜。以其功用分为:生活用具、法器、礼品、信物、随葬品等,为我国青铜文化一大体系。这些铜镜铸制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融生活实用与艺术于寸尺之间,承载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隋一清时代文化</p><p class="ql-block"> 隋·开皇二年(582),废城阳郡(即废蒲骚城),南迁县治。</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县境西北团山北麓因崩岩裸露石膏,矿苗自此发现。从此,应城膏盐矿业兴起,造就许多豪门家族。</p><p class="ql-block"> 明、清科举制,应城走出了不少名士精英;其时,应城建设规模可观,先后以砖筑城池、建城楼、耸文峰塔、修孔庙、兴书院;立寺庙、开集镇,一派繁荣,蔚现三楚。</p> <p class="ql-block">明、清膏盐矿业</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县西北团山,因崩岩而现石膏,应城石膏采掘业始兴。</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时,应城石膏销量增大,"贾舟收买,载运汉皋,以贩四方。”,渐成省内利源。</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三年(1853年)应城县获准制盐,应城制盐业乃自此发轫。</p><p class="ql-block"> 晚清,矿区西、北两山峒商发展到104家,井峒243对。应城膏盐兼采,全矿区来自3省18县的矿工有10余万人;应城膏盐税收占县总财政收入的65.4%。</p><p class="ql-block"> 1902年,应城膏盐峒商学子,相继出国留学。他们有: 李基鸿 蒋作宾 史直书 张华辅 李范一 韩讯天 陈荫三 陈愚安等。</p> <p class="ql-block">近代应城膏盐矿业概述</p><p class="ql-block"> 1912年应城石膏开始向国外出口。至1917年,出口石膏占全国年产量的90%以上。据1924一1934年统计应城膏盐年均产值占全省各矿业的16.5%。</p><p class="ql-block"> 近代膏盐矿业的兴起,这里孕育了一大批新兴的产业工人,成为全国著名的膏盐矿区及工人运动的中心地带。192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应城矿区爆发了第一次万人大罢工,揭开了党领导下的应城工人运动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应城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肆掠夺和破坏应城膏盐资源,膏盐矿业濒临毁灭。</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陶铸同志和中共鄂中特委坚持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靠爱国洞商为党领导下的鄂中抗日部队和根据地募集枪支、“抗日乐捐”、认购救国公债和提供了大量食盐,使应城矿区成为我党坚持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坚强阵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9年,应城解放前夕,膏、盐矿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同年3月,京应县爱国民主政府开始接管应城膏盐矿区,组织领导膏、盐矿业,从此矿业新生。</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蒲骚故地,遗址次第发现,文物竞相出土。5000年的历史,尽显应城先人的智慧勤劳;1560年的县治,成就蒲阳山川的毓秀钟灵。展厅有限,无法穷尽过去的历史文明,但它开启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我们看见应城历史文化的厚重和辉煌。从而激励后人,热爱家乡。建设应城,创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应城人稠物广,风流古今。明清旧时,科第蝉联,人才凤翔,于时代举足轻重;革命当年,赤旗高擎,人枪飞渡,为鄂中战略支撑;沙场岁月,铁血纵横,将星聚首,有精英砥砺尽显;改革潮头,浪尖挽澜,新闻风传,成标杆引领蒲城。人杰如潮,岁月如流,故应城名人馆实则应城人馆,承薪火而启卓越,逐梦神州,志在建成小康。</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列于应城名人馆的先贤英杰为:史上守正有为的进士阁员;近代功勋卓著的先烈闻人:中央命名称号的革命烈士;新中国授予军衔的军旅将星;国际赛事崭获冠亚军的运动健将;改革开放影响广泛的时代精英。建国后众多优秀领导干部和历年荣膺奖牌勋章者缺憾未列。所幸蒲阳风物蕴藉,应城名人馆虚位以待新星清音。</p> <p class="ql-block">许白昊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 许白昊(1899-1928),原名许权明,谱名立峰,号纯卿,又用名许可、白天、北浩、北豪、国君、世光、赤光等。1899年6月9日,出生于湖北应城县城南富水河畔杨湾(今应城市城中办事处国光村一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就读于本地郭记私塾,后转入应城高等小学堂念书,曾先后考入武昌甲种工业学校、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稍长立志改造社会,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后,1921年8月在上海参加中共直接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毅然走上了领导工人运动的道路。先后参与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汉阳钢铁厂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和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等伟大斗争。他出席过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一至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并当选为执行委员、国民党湖北汉口特别市党部监察委员、中共“二大”、“五大”代表、并当选为首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一至三届执行委员、中央汉口地委执行委员、中共湖北区委委员、工委书记、湖北全省总工会党团书记、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职务。是中共早期工人运动卓越的领导人,1928年2月17日在上海组织工人运动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中,他英勇不屈,痛斥敌人,同年6月6日就义于上海龙华,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是中国共产党中一个最忠诚最勇敢而能战斗的党员,同时又是中国职工运动中最好的群众领导者与先锋。他的一生是为中国无产阶级谋解放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民间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应城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和应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更上新的台阶。</p><p class="ql-block">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定期公布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彰显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机制。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代代相承才能传之恒远。因此,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和陈列馆。采取有效措施,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不断丰富和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需的各类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复合人才队伍。</p><p class="ql-block"> 加强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各个门类,是一项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工作。要重视理论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加大相关学科建设力度。</p><p class="ql-block">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对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识。</p><p class="ql-block">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红旗人民公社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 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是湖北省第一个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8月28日,在毛主席“人民公社好”的指引下,应城5万群众在城关广场举行集会,庆祝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由西十、盛滩、艾庙、范河四个直属乡组成,实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体制,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1958年8月31日《湖北日报》发表了题为《以建立人民公社为动力,推动生产大跃进》的社论,湖北迅速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11月26日,以金日成首相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贺龙、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等领导的陪同下,抵达应城红旗人民公社参观访问。其后,相继有意大利、斯里兰卡、苏联、波兰、荷兰等国代表团8批、近40人来红旗公社参观访问。1979年10月,应城人民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将当年接待总理与朝鲜贵宾的群跃楼改建为周总理纪念馆,增塑了周总理雕像,修建了群跃楼大院。</p><p class="ql-block"> 红旗人民公社旧址(周总理纪念馆)位于应城市经济开发区陈塔社区,是一幢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庭院中间矗立着6米多高周恩来总理塑像,塑像正面向南,北面是接待过周恩来总理和朝鲜首相金日成视察红旗人民公社群跃楼。群跃楼座北朝南,为红色机瓦盖顶,青砖白缝墙的一栋五开间二层砖木结构楼房。1986年公布为应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旗人民公社旧日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应城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对研究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1958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先后出现了“集体农庄”“共产主义公社”“人民公社”。4月20日,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诞生,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第一次提出“人民公社”的名字,8月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肯定了“人民公社好”。同年8月17日,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尔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在此政治背景下,湖北省也开始筹建人民公社。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良在应城县盛滩蹲点期间,研究筹备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58年8月28日,湖北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成立,由西十、盛滩、艾庙、范河四个直属乡组成。8月31日,《湖北日报》发表了题为《以建立人民公社为动力,推动生产大跃进》的社论,湖北迅速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0月底,湖北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p><p class="ql-block"> 各地农村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干部群众精神焕发,铆足了劲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于是,全国很快掀起了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工业的热潮。让我们跟随历史脚步,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陪同金日成首相访问应城红旗人民公社以后,红旗人民公社名扬四海,先后有意大利、斯里兰卡、前苏联、波兰等多国8批次40多人来应城红旗人民公社参观访问。</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红旗人民公社旧址是应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立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缩影,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历史轨迹,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感党恩、跟党走的历史见证。记载着周恩来总理陪同朝鲜金日成首相访问红旗人民公社的音容笑貌,留下了意大利、斯里兰卡、苏联、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等多国代表团到应城红旗人民公社参观访问的足迹。应城人民怀念周恩来总理,将当年接待总理与朝鲜贵宾的群跃楼改建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并在楼前正面矗立周恩来总理风尘仆仆的全身雕像;铭记总理嘱托,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创造幸福生活。弹指一挥间,昔日的红旗人民公社已成为历史。然而,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心为民、节俭朴素的崇高品质永远激励应城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p> <p class="ql-block">应城市人民公园简介</p><p class="ql-block"> 市人民公园地处老城区繁华地带,东邻古城大道,西接大都商城,占地总面积153亩,其中水面28亩,绿地率达82%。</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园始称应城公园,建成于1931年。1920年城中名士李基鸿、王育之、赵保民、韩讯天等人倡议在城中修一座公园,以娱百姓。1925年洞商陈荫三留学归来积极奔走筹划,选中毗连孔庙的东门内地方为园址,城中名士共同筹银于1930年由黄陂丁元星组织施工,1931年建成了应城公园,解放后改为人民公园。</p><p class="ql-block"> 1992年市政府投资270万元,新建了石牌坊、茶社、城门楼、回廊等建筑,全面整修了公园景点,使公园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市人民公园进行全面整修改造,共投入资金220万元,公园容貌焕然一新。2008年投资350万对孔庙进行维修。</p><p class="ql-block"> 公园仿照清代园林格局建设,低处蓄水,高处筑台,摹仿自然而优于自然,公园小巧玲珑,园内古柏、苏铁虬劲挺拔,修竹青翠欲滴;水阁凉亭玉带桥将岛屿湖汊融为一体,清波碧浪,水天相接:依湖而建的长廊曲径通幽,古城墙上树木掩荫蔽日,枫香银杏千日红,尽享画卷之美。游人信步其中,可得山水之乐,可观园林之美,可享健身之益。应城人民公园已成为市民的最佳休闲胜地、健身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