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画问字:任庆新一九九一年致陆殿奎的一封谦逊书简

红韵轩 徐红

<p class="ql-block">《青鸿札》</p><p class="ql-block">——读任庆新致陆殿奎信札</p><p class="ql-block">一枚青鸿跨九垓,廿年岩壑待春来。</p><p class="ql-block">墨痕深浅题难尽,笺纸苍茫意未灰。</p><p class="ql-block">南湖月照塞云处,大青山连越水隈。</p><p class="ql-block">莫道霜缣封旧稿,星火曾照硯池开。</p> <p class="ql-block">这封任庆新致陆殿奎的信札,虽篇幅简短,却是一份蕴含多重价值的文化史料,从中可窥见两位文化工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交流与情怀。以下从几个维度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一、信札的史料与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这封信写于1991年6月,是北方基层美术教师与江南文化官员之间的一次专业对话。任庆新作为内蒙古的中学美术教师,主动响应浙江南湖纪念馆的征集,并寄去“昔日所作”习作请陆殿奎指教,体现了当时跨地域艺术交流的朴素姿态。信中“因不知怎样题字合适”的附言,更流露出艺术家在创作之外的谦逊与严谨,为研究上世纪90年代民间艺术交往提供了生动个案。</p><p class="ql-block">二、任庆新艺术生涯的阶段性印证</p><p class="ql-block">结合任庆新的生平,此信正写于他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前(1994年考入广州美院)。此时他已在大青山地区坚持写生20年,举办过个人画展,山水画技法成熟。信中提及“工作忙”“昔年所作”,恰印证了他这一时期在教学与创作间平衡的状态;而对浙江“书画之乡”的向往,则预示了他后来南下求学、融合南北画风的艺术追求。这封信是他艺术探索期一份真诚的内心独白。</p><p class="ql-block">三、南北文化对话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任庆新来自草原文化浸润的北方,陆殿奎身处江南文脉深厚的浙江,两人的交往恰是南北文化互动的缩影。任庆新在信中表达对浙江风土的“久仰”,并希望“时常联系”,不仅是对个人交流的期待,更暗合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中“南北宗”技法融合的趋势——他后来在关山月指导下将北宗斧劈皴与南派披麻皴结合的艺术实践,在此已初现端绪。</p><p class="ql-block">四、谦逊姿态背后的艺术自觉</p><p class="ql-block">尽管任庆新当时已积累千余幅写生稿并有代表作被收藏,但信中仍以“拙作”自称,请对方“指教”。这种谦逊既源于对陆殿奎作为文化官员与文学创作者的双重尊重,也反映了艺术家在突破地域局限时的自觉:他渴望通过江南文化视野检验自己的创作,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认同。</p><p class="ql-block">总结而言,这封信札如同一个时代的文化切片,既记录了任庆新作为艺术探索者的真诚与抱负,也折射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跨地域交流的生动图景。它不仅是两位文化人交往的见证,更可被视为任庆新艺术生涯中一段“北望南行”的序曲,承载着个人情感与时代文化脉络的双重印记。</p><p class="ql-block">任庆新的艺术生涯是一条沉潜而丰厚的探索轨迹。他自1968年中学时期起步,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以临摹古画与研读理论打下坚实基础。1973年高中毕业后,他将艺术根须深植于大青山,二十载寒暑不辍,累积千余幅写生稿,不仅锤炼出精湛技艺,更以破格身份被聘为中学美术教师。1985年的《大青山画展》是其艺术生涯的首个里程碑,集中展示了他对本土山川的深刻理解与全景式构图能力。</p><p class="ql-block">1994年进入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是其艺术风格升华的关键转折。在关山月先生指导下,他成功将北宗山水的雄强之气与岭南画派的细腻皴法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个人语言,毕业创作《热土》便是这一探索的典范之作。其代表作如《青山秋色》《青山深处》等屡获殊荣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印证了其创作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在教学领域,任庆新同样贡献卓著。他首创的“临摹—写生—创作”三阶段教学法,以及为青少年与老年学员分别开发的针对性课程体系,体现了他“以传统笔墨表现当代审美”的教学理念,有效推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山水画传承。</p><p class="ql-block">陆殿奎先生作为此信札的收件人,是浙江桐乡人,曾任嘉兴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常务副主席,著有《吴越王钱俶》等作品,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文化官员与作家身份,使得这封来自北方画师的信函,超越了普通的个人交流,成为一段见证南北文化互动、艺术与文学对话的珍贵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