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 郭 桦,曾下乡修过地球,也曾在高等学府授业解惑,现旅居加拿大,胆大,心细,不怕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原籍不在陕西,但在西安的回民坊长大,从小混迹于西安的街头巷尾。在这个十三个朝代的古都,有着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积淀,从皇家的御膳房到寻常百姓的灶台,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大浪淘沙,最终形成了以面食为主、主副混搭为特色的陕西小吃系列。誉满大西北,扬名海内外。我喜欢其中的羊肉泡馍、麻酱面皮、肉夹馍、荞面饸饹、肉丸胡辣汤等各色美食。其中,肉丸胡辣汤是我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肉丸糊辣汤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经典早餐。它用牛骨老汤彻夜熬制,以麻辣为特色,味道妙不可言。食后全身经脉通畅、祛除寒气、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如今,经营肉丸胡辣汤的小吃店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很多店铺都悬挂着“正宗”、“百年传承”等牌匾。其实,真正的百年传承的肉丸胡辣汤店家,全市应该只有一家,而且没有招牌和门店。</p> <p class="ql-block">在回民坊,比邻大皮院,有一条街叫“麦笕街”。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这条街上有一栋老式的房屋,它有很宽的屋檐。每天早上6点钟,总会有一个中年汉子,挑着一副长长的扁担来到这里,风雨无阻。前面的木桶里是满满的一桶肉丸胡辣汤,后面的木桶里则是洗干净的碗筷。而屋檐下有一群人早早地等在这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六十年代,他们随身带的干粮也是五花八门,有坨坨馍、馒头,也有窝头、菜疙瘩、高粱面饼等等,甚至有人只带了烤熟的红薯。他们花5分钱,买一碗热乎乎的肉丸胡辣汤,蹲在路边。把干粮掰碎泡进汤里,趁热吃下,酣畅淋漓,然后带着满足的心情离开,去讨各自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若逢阴雨天,这群人会整齐地蹲在宽宽的屋檐下,一字长蛇。形成这麦笕街清晨特有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我就读于回民坊上的小学和中学,时常来“麦笕街屋檐下”,领略这酣畅淋漓的感觉,然后心满意足地去学校上课。</p><p class="ql-block">经常听到一些老顾客询问老板做肉丸胡辣汤的秘诀,老板都是嘻嘻哈哈敷衍而过。唯有一次听老板答道:“彻夜熬制的牛骨浓汤很重要,功夫不负有心人”。</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整个回民坊,除了几家公私合营的回民餐馆经营羊肉泡馍和麻酱面皮外,基本不允许私人经商做买卖。“麦笕街屋檐下”是全市唯一一家经营肉丸胡辣汤的摊点。政府颁发许可给这个老板,也许是因为他的努力和传承。</p><p class="ql-block">许多年后,西华门开张了第二家公私合营的肉丸胡辣汤门店。味道嘛,我总觉得差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下乡了。起早贪黑地干农活,加之路途的遥远和交通不便,我无法再去“麦笕街屋檐下”。但对肉丸胡辣汤的向往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强烈。</p> <p class="ql-block">77年恢复高考后,我来到西安南郊上大学。去“麦笕街屋檐下”再次成为可能。每当大考完成,我总会邀几位好友,揣几个烧饼,凌晨乘最早一班车进城,光顾“麦笕街屋檐下”。</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没有门店,没有招牌。但肉丸胡辣汤还是一如既往地酣畅淋漓,只是老板老了,雇了几个帮忙的伙计。他的扁担换成了三轮车,再往后又换成了机动三轮车。他的顾客多了好几倍,屋檐下已经待不下了,约50米长的马路边到处都蹲着人。</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西安回民街逐渐繁华,商铺如云,鳞次栉比,客流量猛增。随着不断增加的肉丸胡辣汤门店和粉丝群的膨胀,肉丸胡辣汤成了回民街的招牌小吃。而且,随着名气增大,肉丸胡辣汤小吃店也逐渐走出回民坊,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但在我的心目中,真正称得上“正宗”的肉丸胡辣汤,非“麦笕街屋檐下”莫属。</p><p class="ql-block">毕业留校后,我在法医教研室任教。工作忙碌,没有再去麦笕街。偶然有2次机会去位于西安市南大街的公安局办事,我特意起早,先赶到麦笕街。但2次都去晚了,过了7点,只看到老板带着几个伙计在屋檐下打扫卫生。</p><p class="ql-block">机会,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学校公派我去美国学习。临行前准备仓促,有心去一趟“麦笕街屋檐下”过把瘾,也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那是我第一次长期远离祖国,语言和学习上的压力都很大。异国他乡,除经常想念国内的亲人外;最强烈的思念,居然不是“未敢忘忧国”,而是“麦笕街屋檐下”的肉丸胡辣汤!魂牵梦绕,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2年的学习终于结束。回到西安和家人团聚后的第一个周末,天蒙蒙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城里的麦笕街。但眼前的景象使我呆住了:原来那栋有屋檐的老式房子没有了,被改造成一排门面房,门口挂着某某礼品店的招牌。门前车水马龙,那群揣着干粮等肉丸胡辣汤的人群也不见了!</p><p class="ql-block">我打电话询问住在坊上的回民同学,得知老板已70高龄,一次摔跤骨折后就停业了,他的子女们各自有自己的事业,无人接班。</p> <p class="ql-block">我失望地漫步在回民街。这里确实繁华了许多,处处人头攒动。肉丸胡辣汤小吃店也比比皆是,但质量参差不齐,鲜有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了。</p><p class="ql-block">从此,“麦笕街屋檐下”肉丸胡辣汤退出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每次来到回民街,我都会在原“麦笕街屋檐下”的路边驻足。那群曾经怀揣干粮,等在路边的肉丸胡辣汤常客们,如今已经四海为家;但他们一定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位穆斯林老板,在特殊的年代里,一副扁担将一味百年特色小吃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生活不会停滞,历史也不会重演。但却可以给我们提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机会,稍纵即逝。来日并不方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人,说再见,也许就再也不见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查看郭 桦的其它文章,请复制下面的链接到浏览器:</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c/9821324/1?v=4.12.1&share_user_mpuuid=7858f37c1f665b2f031ddf3fb2753f8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