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远足方志敏干部学院———方志敏中学七年级7班

翎林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操场上,我们七年级(7)班的同学早已整装待发。红旗在手中轻轻摆动,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映着每个人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今天是我们远足方志敏干部学院的日子,也是我们第一次以“红色研学”的名义走出校园。队伍整齐划一,校服在风中微微鼓起,仿佛连脚步都踏出了青春的节奏。远处的雕像静静矗立,仿佛也在注视着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等待我们去聆听那段不曾远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站在教学楼前的平台上,我们学校鲍书记拿着麦克风向我们讲述这次研学的意义。他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者,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我望着墙上那句“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忽然觉得这不只是标语,而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期待。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我们安静地听着,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走在通往干部学院的路上,我们的队伍像一条流动的红色溪流,在绿树与楼宇间蜿蜒前行。手中的旗帜迎风招展,步伐整齐有力。有人悄悄哼起了校歌,很快便汇成一片清亮的合唱。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每个人的肩头,也照进了心里。这条路不算长,却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们正用脚步丈量先烈走过的信仰之路。</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的树木掠过眼前,远处工地上起重机缓缓转动,新楼正在拔地而起。队伍前方那位穿蓝外套的老师不时回头看看我们,确保每个人都在跟上。这画面让我想到,我们这一代人,既是历史的倾听者,也是未来的建设者。手中的红旗不仅象征着纪念,更是一种传承——从方志敏的笔下,到我们脚下的路,再到明天的城市轮廓。</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一座古朴的建筑,飞檐翘角在蓝天下勾勒出静谧的轮廓。我看到班旗在风中展开,“2025级(7)班”几个字格外醒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只是一个班级,更是一个集体,一个承载着记忆与希望的集体。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有人笑着说:“等我们老了,也要记得今天这面旗。”我们都笑了,笑声清脆,像春天的风铃。</p> <p class="ql-block">抵达广场后,我们席地而坐,背靠石墙,眼前是绿树掩映中的红旗飘扬。老师走过来,轻声提醒我们观察周围的环境。“你们看,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砖,都在讲述历史。”我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想象着当年方志敏是否也曾这样站立,凝望远方?他的文字曾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此刻,我似乎懂了那种朴素背后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休息时,我们把书包放在身前,围坐成圈。那位穿深色外套的老师坐在前方,目光温和却坚定。他说:“你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当年也有少年走过,只是他们走得更艰难。”我低头看着自己的影子,忽然觉得肩上的书包轻了,心里却重了。原来成长,就是在轻与重之间学会承担。</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上,我们聆听一位女老师讲话。她手持麦克风,声音清晰:“培育时代新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努力。”前方横幅上写着这六个大字,红底白字,格外醒目。我望着她,也望着身边的同学,忽然明白:我们就是“时代新人”。不是将来,就是现在。不是别人,就是我们。</p> <p class="ql-block">在方志敏干部学院的核心区域,我们面向那座庄严的雕像静坐。党徽高悬,肃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一位老师站在前方讲话,声音不高,却字字入心。“他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但他用生命为我们点亮了灯。”我望着雕像,那位身披长袍的革命者目光深邃,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我们。那一刻,我没有拍照,只是静静地坐着,让心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前,我们在传统风格的建筑前合影。大家站得笔直,笑容灿烂。同学们高高举起那面写着“2025级(7)班”的旗帜,像举起我们的名字,也像举起我们的誓言。天虽阴,但我们的心是亮的。我知道,这一天不会被遗忘。它会藏在记忆深处,成为我们青春里最鲜红的一笔。</p><p class="ql-block">这趟远足,不只是脚步的跋涉,更是心灵的洗礼。我们走过的,是一段红色的路;我们带走的,是一颗颗滚烫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