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部聚焦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引发广泛讨论。影片以精巧的类型化叙事、饱满的人物塑造,将侵华日军的暴行与人性的挣扎娓娓道来,其艺术水准与社会关注度均获高度评价。然而,当我们透过银幕的光影,审视这场关于历史记忆的集体对话,更能触摸到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症候——在社会心理层面,一种隐秘的“民国化”倾向正在悄然生长。这种倾向,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铭记英雄,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根脉能否在代际传递中保持鲜活。</p><p class="ql-block"> 一、光影背后的叙事分野:谁是历史的主角?</p><p class="ql-block">《南京照相馆》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它突破了传统抗战片“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叙事,将被视作“恶魔”的日军中尉伊藤秀夫还原为“普通的善良青年”——他彬彬有礼、恪守“规则”,却因军国主义的洗脑,将中国人视为“可宰杀的牲畜”。这种对施暴者心理的微观解剖,让历史的残酷性更具穿透力;而影片采用的“逃离炼狱”类型化模式,亦通过环环相扣的悬念设计,让观众在共情中触摸那段民族苦难。</p><p class="ql-block"> 但比艺术手法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叙事中隐含的历史主体缺失。当一群普通市民拼死将屠杀照片送出南京,他们的终极期待是什么?是寄望于西方媒体的报道,是盼望英美列强的干预,最终落脚于“密苏里战舰上的受降仪式”为南京大屠杀定性。这个细节看似合理,却暗藏一个关键问题:在这段关乎民族存亡的记忆里,革命的、觉醒的、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为何成了叙事的“背景板”?</p><p class="ql-block"> 对比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典抗战片,答案不言自明。《地道战》里,高传宝攥紧父亲牺牲前的钢枪,喊出“准备战斗”;《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将杀害小宝子的子弹压进枪膛,最终亲手击毙松井。这些镜头里,复仇的主体从来不是外部的“救世主”,而是被唤醒的中国人民自己。正如一位老战士所言:“我们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是战士用刺刀拼出来的。”历史书写的主体,从来都是觉醒的、团结的、掌握自身命运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二、“民国化”社会心理:被遮蔽的精神原力</p><p class="ql-block">所谓“社会心理的民国化”,本质是对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遗忘。它呈现出两种典型特征:其一,屏蔽人民革命的力量,将历史简化为“弱肉强食”的丛林剧本——面对侵略,要么麻木苟活,要么零星反抗,仿佛觉醒的、有组织的人民力量是“天方夜谭”;其二,将民族命运寄托于外部力量,认为西方的同情与干预才是拯救危局的关键。</p><p class="ql-block">这种心理并非偶然。近代以来,中国曾长期陷入“救亡图存”的焦虑,知识分子与民众对“西方中心论”的想象,一度成为文化潜意识的一部分。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潜意识仍有残余。但真正改变历史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它打破了“一盘散沙”的困局,将亿万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从《论持久战》的战略擘画,到敌后根据地的燎原星火;从“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全民动员,到“最后一碗米做军粮”的鱼水深情,人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当《南京照相馆》等作品将“等待西方拯救”作为叙事终点,当《东极岛》《731》等影片同样难觅人民战争的踪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选择的偏移,更是一种历史观的偏移。这种偏移若蔓延,将消解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基因:我们曾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又将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复兴。</p><p class="ql-block">三、铭记的主体性:从历史记忆到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数字与事件,而是无数个体的热血、呐喊与抉择的总和。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不仅在于30万同胞的遇难,更在于它撕开了“文明”外衣下的野蛮,逼问着一个民族如何在绝境中觉醒。而这种觉醒,恰恰源于人民的主体性——当士兵放下锄头扛起枪,当农妇将最后一口粮送上前线,当学生走出课堂投身救亡,这个民族才真正完成了从“一盘散沙”到“钢铁长城”的蜕变。</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是为了沉湎苦难,而是为了传承那种“自己掌握命运”的精神。当年轻人通过《南京照相馆》看到的是“等待救援”的叙事,而非“自主抗争”的史诗,历史的教育功能便打了折扣。真正的历史记忆,应当让后人明白:民族的尊严,从来不是靠他人的怜悯赐予;国家的未来,必须由自己用奋斗书写。</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南京照相馆》的“民国化”倾向,恰似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历史叙事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选择,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构。唯有让人民成为历史的主角,让觉醒与抗争的精神融入血脉,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复兴之路上步履铿锵。</p><p class="ql-block"> 毕竟,一个忘记主体力量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一个不铭记人民抗争的国度,是难以真正强大的。这,或许就是我们从这场光影讨论中最该记住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