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是我的家,‍——阅读中国(397)‍总508,‍

Gechangyong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前倩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四来香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我20多岁,在地方政府财贸委员会做经济工作,有机会前来沙头角香港中英街,参观这条设在边界上的小商品市场。因为内地商品匮乏,许多日用品凭票供应,所以这里在今天看来十分"小儿科"的地摊商品,当时对我们却很抢眼,因为许多商品我们没见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全国前来的人很多,大家眼中充满了渴望。这也许就是中央允许一批批内地干部来到这里开拓眼光、解放思想。中英街,这条地摊街,当时在中国内地很知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前夜色</p> <p class="ql-block">  再来便到了90年代初。10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初步的成果,至少所有票证供应的物资,基本都放开了。譬如粮票、油票、布票,肉票、酒票都丢进了垃圾箱,而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转向新三件,基本上可以满足供给。这不就是我们第一次来中英街所期望出现的效果么?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过程,虽然产生了阵痛,可我们终于走过来了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联办(中央驻香港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  1997年,这注定是香港最伟大的年代,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年份。随着中国的逐步的强大,我们终于能够将香港收回来。虽然是一国两制,但香港毕竟是回到了祖国怀抱。那一天,那一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紫荆花广场高高升起的时候,全国人民的兴奋心情是难以言表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面及远方</p> <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25日,是台湾华航灾难日。我们一行8男一女原计划就坐这趟班机,因为我要回程赶会,于是行程提前一天,24日便乘同期班机返香港(当时入台只能从香港中转)。因为提前一天,我们躲过了那场空难。这次途经,便是我第三次来香港。短暂的时间浏览了旺仔城区与浅水湾。香港给我的印象是浮光掠影:道路那么窄、楼房那么高,人走的那么快,一切:行色匆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背后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  第四次,也就是这一次来香港,感觉大不一样了。首先心理上融入了香港,它就是祖国一部分,特别是胜利战胜前几年出现的动乱,今日的香港平静与祖国融合在一起。第二。没有差别感了,因为大陆的迅猛发展找平了"海拔"差。三是我来此的身份不一样了,过去是匆匆过客,这次因为亲人移居,于是仿佛这里也是我的一个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港大学</p> <p class="ql-block">  这家,楼下正前方是中联办,在外是海,再远是对面的港珠澳大桥及更远处太平山。过干诺道西走皇后道西往上,过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到高街,盘山围道一街高过一街,而鸟瞰纵向街市,水街与薄扶林似乎是楼林下的峡谷,车子像蚂蚁似的在峡谷中攀爬。东也便是西边街、正街与东边街。这围山的网格是香港街市的常态,让人不由想起了重庆。家的背后,是般咸道,香港大学,便只隔着般咸道在房后山坡上。这居高居下的住处,大部分的香港放眼便一览无余。尤其是晚上,灯火辉煌的繁华,便在前窗之下。</p> <p class="ql-block">  两种制度,也许目标一样,都应是一个结果,那就是发展与富强。</p> <p class="ql-block">  有七律诗《吟香港》,以为文结:</p><p class="ql-block"> 烟雨香江涤旧痕,</p><p class="ql-block"> 高桥连海起天门。</p><p class="ql-block"> 百年契约沉湾仔</p><p class="ql-block"> 一朝风云转金轮</p><p class="ql-block"> 故园山水怀望眼</p><p class="ql-block"> 离岛旧钟惊客魂</p><p class="ql-block"> 且看紫荆花色好</p><p class="ql-block"> 浪淘沙处是归根!</p>